韩信被杀,究竟是谁的错呢?是韩信拥兵自重吗?可是他的兵权早已被夺。是功高震主吗?可是他一向很低调,也很忠心。是刘邦的错吗?但是刘邦密谋杀死韩信,只是为了巩固刘家的王朝。这样看来,大家都好像没有错。其实是是非非,对对错错,又有谁能分得清,辩得明。功过是非,都留给后人评说吧!
刘邦称帝,谁人之功?这恐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吧!自西汉王朝建立后,新的矛盾代替了刘邦、项羽之间的旧矛盾。在这新旧矛盾的转化当中,等待着韩信的,将是一场悲剧。
其实,刘邦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他手下的诸位大臣着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韩信精通兵法而为将,张良精通谋略而为帝王师,萧何长于理政而为丞相,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绝世人才。张良辅韩王而落魄,韩信随项羽而无功,萧何仕秦仅得为刀笔吏,此三杰得遇刘邦而成就一番功业,不遇刘邦可能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刘邦虽然没有什么杰出的才能,但他却有容人之度,他能合众智,集众力,识人而用人,因此他才能所向无敌,成就帝业。
当张良给别人说《太公兵法》的时候,众人都不理解,而只有刘邦称“善”。韩信拜大将,别人都认为这是儿戏一般,也只有刘邦能做这些事,并恨相见之晚。刘邦看似无能而有大能,这似乎有悖常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常理所说的能,仅仅指的是具体的才能,非常的才能是指能够运筹帷幄,君临天下。
刘邦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诸侯王前来如礼朝拜,刘邦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后迁都长安)南宫摆设酒宴,宴请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酒酣耳热之际,他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希望大家毫无隐饰地回答。”
这个时候为人质朴的将领王陵等人回答说:“陛下您为人虽然傲慢,常常侮辱人们,项羽为人仁爱,与陛下相反。但是,陛下派人攻占城池,所攻占的地方就封赏给我们,这是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杀害,有才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赏赐,占领地方不予利益,因此无法得到大家的拥戴,这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王陵等人的上述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共识:刘邦是以“分封”为诱饵,笼络天下英雄为他效力,才得以消灭了不愿推行分封的项羽。而这种共识的形成,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即以垓下之战来说,如果刘邦不以大分封来鼓励韩信和彭越,就很难出现几路雄兵会师共灭项羽的局面。然而,刘邦的大分封,其实是出于形势所迫,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以前就有过这样的事情,他曾对韩信请求假立为齐王一事而破口大骂,也对韩信和彭越不按时领兵会师而导致他惨败于固陵,又在得到明确封地界之后才会战垓下一事耿耿于怀。很显然,利用分封笼络豪杰,让他们贪图富贵,才能够控制他们,保全自己的实力。这只是在楚汉之争特殊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已。
但是现在,早已时过境迁,别人把他舍得划地分封看作为战胜项羽的原因,尽管是出于歌颂他的英明果断,但刘邦仍大感心中不快。对于王陵等人,不敢直说韩信等人在刘邦夺取天下当中所建立的大功,只好搬弄老调,敷衍塞责,并把功劳都归在刘邦一个人身上。
刘邦以补充的口气,在实际上否定了王陵等人的观点:“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说道:“在帷帐之中出谋划策,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一点,我不如张良。镇抚后方,体恤百姓,保证前线的军粮及时、充足的供应,在这一点上,我不如萧何。对于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一点,我就更不如韩信了。”
突然他的话头一转,刘邦又把功劳归在自己身上,说道:“这三个人,都是世上所罕见的豪杰,我能得到他们的辅佐,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而建大业,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任用,这就是为我所擒获的原因了。”
刘邦有图天下之大才,因此他得人不失,用人不疑。与刘邦相比,项羽虽然力能扛鼎,但他奋其私智,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他总是逞个人之力以抗天下之士,怎能不败?人才小难得而难容。古往今来,只喊“尊重人才”的口号,而无虚心求教的态度,只是叶公好龙罢了,怎么能成大事呢?黄氏评说刘邦,“图天下者,岂能人人耳而目之哉,得数人可信者足矣。”说得非常对。三豪杰归汉,是因刘邦有“良”而促成的。
刘邦话的意思是,作为王者应该会用将,也就是会使用人才。纵观天下为王者,就如一块磁铁,哪个身边不聚集着无数英雄豪杰,为他冲锋陷阵而无怨无悔。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首先,他能够礼贤下士,不以王者自居而高高在上。当初郦食其见刘邦时,刘邦正在床上让两名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就大声说,想要推翻暴秦,哪能这个样子见长者,这实在是大不敬。刘邦见郦食其义正词严,就急忙整衣下床,向郦食其道歉,并让到上座商讨国家大事。刘邦这样的做法立即在军中传开,市井里的百姓也有所耳闻。这样,一大批仰慕刘邦的仁人志士就投奔刘邦而来,助长了刘邦的气势。
其次,他善于给他人以恩惠,笼络人心。几乎很多为王者都精于此道。刘邦对韩信也是如此。当初蒯通曾劝韩信静观其变,互不相帮,而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伺机取得天下。韩信却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又岂能见利忘义。韩信以此回绝了蒯通的劝说,最终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最后,就是江湖上人人遵守的忠义两字。古代人认为:一女不嫁二夫,一将不保二主。所以一旦保了谁为王,就忠心耿耿,心无旁骛,皆是一个“忠”字当先。再者,将领与为王者多是结拜兄弟,虽不是同母亲生,但讲究兄弟之谊。既是兄弟,就要肝脑涂地地为之卖命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模式。
刘邦的这一解释,表面看来是强调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杰”的作用,而实际上是在标榜自己能控制他们为自己效力,关键的问题归结为他有用人之明。而“分封”的诱饵作用,则被他故意淡化了。刘邦的这番话,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对韩信的军事天才给以全面肯定,韩信是十分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