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命令张耳镇守赵地,封韩信为相国并要他在赵地征召士兵,前去攻打齐国。韩信得到命令立即在赵地征召士兵。韩信的威名早已在诸侯之间传开,老百姓见他征召士兵,便纷纷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他的军营。不久之后,韩信重新聚集起了几万人马,向齐国进发了。
齐王田广听说韩信领兵往齐国而来,急忙派大将军华无伤和田解领兵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阻击韩信。就在刘邦命令韩信在赵地征召士兵,准备攻打齐国的时候,郦食其对他说:大王,韩相国领兵打仗所向无敌。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攻下了西魏、代国、赵国,招降了燕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平定了。放眼望去,整个黄河流域只有齐国还没有归顺大王。齐国田氏势力强大,齐国背靠大海和泰山,面向清济、浊河等,而且与楚国相邻,是一个军事要地啊!韩相国现在领兵征齐是决定胜败的一举啊!但是齐国人生性狡诈多变。当年田荣背叛项羽,项羽便率领数十万大军去平定齐国。
项羽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打败田荣,但是田荣刚死,他的弟弟田横又聚集起士兵和项羽作战。如今大王派韩相国领兵攻打齐国。虽然韩相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如果两军一旦开战,我们必有伤亡,而且不知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攻下齐国。兵法上说:要敌人举国投降是上策,带兵打败敌国就略输一筹了;能够完整地保留敌国的军队,要他们投降是上策,打败敌国的军队就略输一筹了。
然而的谋士郦食其劝谏道:“齐国国君田氏宗族众多,力量强大,而齐国地方,东至东海,南至泰山,西阻济水,北阻浊河,南面又靠近楚国。您虽派遣数十万大军前往,白白耗费岁月,却是难于攻破的。我愿意奉您的命令,去游说齐王归汉,作为我军东面的屏障。”
郦食其的建议正合刘邦的心意。原来,刘邦本来就很担心韩信重兵在握。诚然,韩信一旦进军齐国,必定可以迅速占领。但是,这以后的事情就没有定数了,自立为王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自己过去派亲信曹参,新近又派亲信灌婴,率军前往,但他们只能监视,不能控制。韩信毕竟是大将,破赵以后在军中的威望猛增,甚至那些从前看不起韩信的人也对韩信佩服得五体投地。韩信领兵打仗的本领和在军队中至高无上的威望,让刘邦望尘莫及。与此同时,韩信也没有办法让刘邦对他放心。
所以,一方面,刘邦希望迅即占领齐国,从这里进攻项羽的后方;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占领齐国的大将不是韩信。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刘邦就立即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派他前往齐国游说劝降。刘邦既不和韩信商量,也不通知韩信,把他蒙在鼓里。
齐国处在楚、汉之间,既要敷衍项羽,又要敷衍刘邦,现在汉王势大,加之韩信大军压境,更不能得罪。郦食其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齐相田横都出来迎接,礼仪十分隆重。郦食其心中暗喜:齐人对汉王有畏惧结好之意,果然不出所料!
郦食其表面上不动声色,坐定后,发问说:“大王知道天下最终会归谁所有吗?”对这个开门见山的问题,齐王不愿正面回答,虚应一句:“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天下会归谁所有。”郦食其立即紧逼一句:“时至今日,如果您知道天下将归谁所有,那么还有可能保住您的齐国,如果还不知道天下将归谁所有,恐怕您就无法保全齐国了。”
齐王反问:“依先生所见,天下会归准所有?”
郦食其毫不迟疑地回答:“天下归汉。”
齐王说:“先生此言,有何依据?”
郦食其发挥他的游说才能,从容分析楚汉双方的优劣长短。
首先,他说,项羽名不正言不顺,而汉王则实至名归。当年,汉王和项王西向攻秦的时候,约定谁先进入成阳,谁就在那里称王。后来,项王背弃约定,将汉王封到汉中。对于义帝,项王不但将他迁徙到长沙,还在途中加以杀害,由此可见其为人残暴,不仁不义。汉王倾蜀汉之兵,击破章邯等三秦王,出关以后,即声讨项王迁杀义帝的罪行,故而得到天下诸侯的拥戴。
其次,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则善于用人。项羽爱财如命,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却放在手中反复玩弄,以至于把官印都磨损了,终究不肯把官印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所以,项羽不得军心。而汉王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攻克一个城池,就封赐诸将为侯,得到的财物,也都分散给士卒,这是与天下同其利。所以,豪杰英才都乐于为汉王所用,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再者,项羽虽然强大,不过是强弩之末。从全局战略而言,项羽已处于劣势,汉王最终获胜的局面已很明朗。汉王从蜀汉发兵,首先还定三秦,再挥军河东,擒灭魏豹,近日出师井陉,又诛杀陈余,这实为上天降福所致。如果谁打算到最后才归顺,等不到那一天,就已经为汉王所灭了。
最后,汉王在大将军韩信的辅佐之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攻下了关中,消灭了章邯。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汉王又派相国韩信迅速平定了西魏、代国、赵国,招降了燕国。韩信用兵如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料想大王的部下也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所以汉王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人力可以得到的,是上天在帮助他啊!时下,汉王又已经派遣大军占领了敖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把住了成皋的险要之地,扼守着白马津(渡口名,今河南省滑县北)和太行坂,据有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天下不臣服他的诸侯都已经灭亡了。你如果投降他,还可以保有齐国,继续做齐王;不然的话,齐国的灭亡之期就不远了。
听到这里,田广惊出一身冷汗。他想:“韩信带领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往我齐国赶来,华无伤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如果韩信攻破城池,我岂不是连齐王都做不成了?”想到这里,田广不再犹豫了,他急忙派使者去向刘邦投降了。田广向刘邦投降以后,以为韩信的大军必退,因此也就放松了戒备。田广为了感谢郦食其用一番话点醒自己,每天和他在宫殿中饮酒作乐。郦食其在齐国的生活过得不亦乐乎!韩信领着大军即将达到齐国的时候,听说郦食其已经说降了田广,田广已经派使者向刘邦递送了降书,于是想停止进军,退到赵国去和张耳一起驻守赵地。
韩信受命攻齐,领兵东进,还没从平原津渡过黄河,就听说汉于刘邦已经派谋士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听到这个消息,韩信就想停止前进,不想再去攻打齐国了。
这时,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受命攻打齐围,而汉王又暗中派了一位使臣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制止将军吗?为什么停止前进呢?更何况,郦食其不过是一个书生,他乘车入齐,凭着三寸之舌,就轻易收复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您呢,率领数万人马,历尽艰辛一年多才攻取赵国的五十多座城池。难道当了几年的大将军,反倒不如一个书生的功劳大吗?”
蒯通的这一番分析,把韩信的心思说动了。
然而,韩信心中还是有所顾虑,齐汉之间已达成和约,毁约进攻,是否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是否有损汉军的声誉?刘邦会不会责怪我,甚至降罪于我?
韩信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他转念想到“兵不厌诈”。利用降约造成敌军的麻痹,然后奇袭破敌,这是战场上屡验不爽的取胜之道。之前,身为西征军统帅的刘邦,为了攻克秦兵重兵防守的武关而占据关中,不就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使臣携带重金去收买守关的秦将,假装与他们约定献关投降之后保证其富贵荣华,赢得了秦将的信任。而等到秦国守关将士懈怠之后,又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攻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武关天险,控制了出入关中平原的南大门?
按照今天的形势,与当年沛公破武关,何等相似?特别是,当年诱降秦将的人就是现在劝降齐王的郦食其。历史,几乎是在毫不走样地重现。为什么刘邦能够做的事情,我韩信就不能做呢,而且,我做这件事情毫无私心,完全是为了帮刘邦打天下啊!
一想到这里,韩信心中就豁然开朗起来。一个技艺真正高超的猎人,面对着酣睡末醒的猎物,难以悄然离去;一个精明干练的商人,面对着一本万利的经营良机,不会犹豫观望;同样的道理,一个深通兵法、善于发现战机的军事统帅,面对胜券在握的作战时机,怎能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