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采用大将军韩信的谋略,兵分三路,分遣诸将,还定三秦:第一路,命韩信统帅周勃、灌婴所部东进,进攻塞王司马欣所盘踞的栎阳,再挥师北上,攻击翟王董翳所盘踞的高奴,韩信大军到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迅速瓦解,望风归降;第二路,命曹参所部东取咸阳,击破赵贲、内史保军,攻克咸阳之后,更名为新城;第三路,汉王刘邦自己亲统大军追击章邯,围攻废丘。
后来,由于咸阳战事吃紧,韩信也就不再理会章邯和废丘,只是派了少许兵力把章邯困守于废丘城中,他自己则率领着太军马不停蹄地向咸阳城开过去。三秦军的主力都被韩信给歼灭了,汉军再往后的进军就更加顺利了,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咸阳就被攻占了下来。之后,韩信又继续北上、东下,以锐不可当之势迫降了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整个关中之地基本上都掌握在了汉军的手中。当时的关中可是中国的富庶之地,占有了关中,君临天下就不再是奢望了。
自从汉军从汉中出兵之日起,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平定了关中各地,汉军原来的兵力根本没有什么损失,现在又从关中补充了更多兵力,不论从所费时间上,还是从所费兵力上,韩信还定三秦的效果都是非常显著的。虽然这时还有废丘、陇西、北地等少数几座孤城仍被少量残余的雍军固守着,但韩信并没有把它们放在心上。因为韩信知道这几座城池与三秦的其他领地相比重要性偏低,而且,三秦王在关中不得民心,没有政治基础,留下几座孤城自然就无碍大局。其实,他也不是有意要留下这几座孤城,只是不愿做一些无谓的耽搁,影响自己行军的进程罢了。
最后怎样处理这几座孤城呢?韩信采用了只派少许兵力围而不攻的办法,直到城内自己也耗不下去了,汉军才于公元前205年十一月攻下陇西;次年正月取北地,俘章平;六月,才攻打废丘。
韩信取出萧何提供的地图仔细察看,见废丘城面临渭水,防守严密,易守难攻。于是,韩信决定智取。他首先命令大将樊哙等部下到渭水下游截流。水不下泄,很快猛涨,如万马奔腾,涌进废丘城内,城内顿时乱作一团。章邯见势不妙,急忙率兵从北门突围。韩信马上又命樊哙放水,挥军直追章邯。章邯丢了城池,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好拼死一战,结果惨败。废丘城破,雍王章邯被俘。章邯被俘后不甘受辱,自杀身亡。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本来都是章邯部下的属将,闻知章邯兵败自杀,便先后投降了汉军。这样,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在短短时间内就尽归了汉王。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汉军迅速平定了三秦之地,最终把章邯围困在废丘一座孤城之中。
刘邦下令,把三秦之地更名为渭南、河上、上郡,调丞相萧何进驻新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萧何尽除原来秦的苛政,颁布法令,实行汉王入关破秦之时的“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于是万民欢悦。萧何还把原属秦朝的皇家园林分给那些流离失所的农民,让他们开垦种田,于是,三秦一带的百姓更加拥戴汉王刘邦了,迅速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再说项羽得到章邯求救的讯息时,正在彭城调集兵马,准备大举兴兵讨伐齐王田荣,顿时大怒,便要放开田荣,挥师西进,攻击刘邦。
此时,张良听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忙给项羽写了一封信,说道:“汉王刘邦失职,擅自离开汉中,想要攻取关中三秦之地,只是为了要实现以前怀王所说的先入关者为汉中王的约定罢了,攻取三秦之后,一定就会停止,绝不敢东进。”张良还不失时机地把齐王和梁王暗中串通谋反的书信送给了项羽,又说道:“项王目前最大的敌人是齐王田荣!他第一个公然举兵对抗项王,还四处串通,联络诸侯,企图围攻西楚,实属大逆不道,必须首先诛灭,以儆效尤。现在,不但齐王和梁王串通谋反,而且,齐王和赵王也要共同举兵,企图消灭项王了。所以,项王当务之急就是应当立即攻灭齐王田荣,威震诸侯,巩固天下局势,而不是进攻汉王刘邦。”
项羽看了张良的来信,觉得张良的话颇有些道理,于是,项羽就打消了向西攻击关中刘邦的意图,而集中兵力,专意进攻齐国田荣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章邯感叹说:“我章邯从追随秦始皇平定六国时开始算起,身经百战,多少强敌败在我的手下。不料人到晚年,却经历了两次惨败,一世英名,化作烟云。先败于项王,我心服口服,他的神勇,我无法匹敌。后败于韩信,我却有所不服,他只是个不知兵法的庸才。不讲常规,用兵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假若他和我摆开堂堂之阵,谁胜谁败还未可知。然而,兵者,诡道也,我对韩信又不能不服。项王的神勇,令我折服,韩信的兵略,让我惧怕。你们二人相遇,项王啊,恐怕你也不是他的对手。”
从此,三秦的最后一座城也被刘邦攻占,关中地区全部平定。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就获得了全面实现,汉军已在关中地区获得了立足之地。从汉军攻取陈仓之后,韩信的指挥更显成熟,整个过程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绝无半点拖泥带水,他对整个战势的把握非常清晰明了。在上一个战役之初就已考虑好了下一个战役的行动步骤,真是技高一筹。
韩信一登上历史舞台,就与张良携手,使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刘邦也采纳了这一策略。韩信出奇制胜地夺取了三秦、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为刘邦建立了一个兴汉灭楚的根据地。短短的近十个月内,就平定了三秦,全歼了强大的章邯之军,除了作恶多端的章邯,获得了初步的胜利,为以后继续东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前以黄河为屏,侧有渭河、秦岭为障,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战略根据地。刘邦在占据了关中之地之后,才算真正具备了东争天下的条件,才取得了与项羽相争的资本。
所以,刘邦重用韩信可谓是明智之举。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一举夺取了关中,实现了自己一直想当关中王的梦想,使自己的领地一下子就扩充了数倍,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上都得到很大的加强。刘邦不再是当年受困于汉中的可怜的汉中王了,他现在已是占据了关中和汉中全部地盘的实力强大的汉王,手里的军队已不再是当初项羽只允许他带进汉中的三万,而是大军数十万。刘邦突然间觉得自己变得很强大了。
与此同时,这些战役不但实现了刘邦梦寐以求地争天下的宏志,而且通过这一军事行动,特别是还定三秦的胜利,使韩信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实践和初次显露,又使那些原来不服韩信为大将军的汉军将士,佩服了韩信,并为韩信以后再显军事才华打下了基础。在刘邦麾下,韩信开始初露锋芒。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优秀的人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嫉妒、排挤甚至迫害。这一系列的战役使韩信威风八面,但刘邦却没有得到别人的什么夸奖。两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作为汉王的刘邦,自然受不了这样的怠慢。刘邦对韩信也由佩服变成了疑忌,他知道还定三秦对他的意义,他也知道韩信在还定三秦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对韩信更器重,反而把韩信有意冷落在一边。
多疑的刘邦恐怕韩信功劳过高权威过大,而对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不利,他开始处心积虑,谋划着怎么夺取韩信的兵权,加强对韩信的控制。旁观者可能会发出一声嗟叹,为忠心耿耿、驰骋沙场的韩信不平。但是,历代帝王皆是如此,所有的谋士、骁将只不过是帝王成就帝业的工具。
如果把韩信从汉中进军关中的这次战役来同诸葛亮比较,就会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完全可以称为一绝的。诸葛亮后来曾多次想效仿韩信由汉中进军关中,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名气似乎要比韩信大得多,可是韩信智勇双全,无论是智谋还是领兵打仗的经验都在历代谋士、大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