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半自由人”,有几种半路出家的专业资质和一些半吊子的职场、情感经验,靠这些做点咨询或写点东西,并无崇高目的,只为谋取一种与现实松散相处的方式,让自己不必时刻囿于森严机制,不必拼命拓展人脉维护关系。这有点儿难,但目前还好,幸亏不热衷 奢侈品或宏伟人生。这样的人理应没什么社交生活,谁知仍有聚会可去,女人的聚会。
我熟悉的女人们看起来相当不错:超龄青年或无龄中年,工作与收入尚可,能读点书(书目姑且不论),常出没光鲜场合,多少有些iBer特质。一度也想过赚她们的钱,告诉她们“在美国人人有自己的牙医和咨询师”,以此推销咨询、沙龙课、工作坊。但她们一个个有了牙医、美容师、健身教练、色彩顾问、旅行秘书和“私人财富管家”,却仍不肯光顾什么咨询师。想想也是,圈子太小,熟人更应人艰不拆。不如聚会:主题晚宴、星座生日趴、新菜试吃、名庄品鉴、看秀观影打球瑜伽购物K歌下午茶……在聚会中展示资源、联结关系、尽情八卦,晒自己的美图照与别人的逊色照,以此获取满足、提升智慧,效果确比咨询更胜一筹。在聚会中见许多人、听许多故事,偶尔也偷偷直播:
喏,正进行呢。
不少熟脸。都什么人?
本地名媛嘛。
个个玫红翠绿Hermès橘,是有多老?
不老哪买得起Hermès?
有什么用?累得要命装得要死,还不是没男人理又不会自己玩,才整天泡一起。
嘿,你不是嫉妒吧……
女人们该生气了——你出卖我们!若她们再看到这书中鲜活素材,恐怕我就得自绝于聚会。可是,亲们,写或不写,女人的聚会就是这样:向没关系的人展示自己,各种不一致的自己;装扮一颗心,掩藏又泄露它的寂寞。
以前有个朋友,拿女人的聚会和《新闻联播》做过对比:
《新闻联播》(改版前)的节奏:
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
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丰收就是致富;
其他国家都很惨,不是爆炸就是造反。
女人聚会的节奏:
女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项目考察、年会中奖、心灵之旅、组团购物、商学院上课、送孩子留学、欧陆文化游、近郊农家乐);
女人很幸福,不是丰收就是致富(自己升职、老公升职、房产升值、股票看涨、孩子考上名校、订到限量版名包)。
其他女人都很惨(不是离婚就是囊肿,一肚子苦水还要硬撑)。
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别说你从不看《新闻联播》,那可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认识的女人里还有认真收看“两会”专题的呢——不到四十岁的 “重点培养干部”,出名的“拼命三娘”。她会满怀喜悦地说“看,这届代表的提案多务实”,还会督促十岁的儿子也固定收看新闻、阅读主流报刊、谈读后感,想来“五道杠”指日可期。当然我不会告诉你们,她已离婚两年,儿子不归她抚养。
所以,聚会不是生活,至少不是全部。秀、晒、他人的关注与评价……都抵不过背后冷暖自知的况味。但,若将界限大而化之,生活也是一场大聚,女人们共有的生态,在其中表露无遗:付出天分与努力,消费自己,浪费自己,想爱自己却常常不知从何爱起。
多残酷。
不信?慢慢看下去,我们聊些聚会里的八卦,里面藏着简单而大家不去想的道理。八卦里既出色又寂寞、既无聊又有趣的女人,是你,也是我。我们是个“夹层”群体,因为承上启下的位置,因为来自各方的责任,因为一点情怀、一些经历、一片不大不小的视野,每个人身上都集合着期待与焦虑,非常生动。我收集些生动影迹,当然不能代表全体,但总会有人找到情感的呼应。
这本书的意义,是给出一个旁观的视角,让女人们去洞察自己被忽略、被遮掩的部分,去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带来更多美好体验的东西。我希望它像一位好的咨询师或挚友,平和、诚恳、懂得共情、逻辑清晰,有时开开玩笑,但绝无恶意,也不会无端讽刺、批判、否定。所有人与故事,都有其存在的因由,我,始终抱持尊重。
我也试着分享一些自私的思考,说不定那是化解残酷的秘密。也许对你有帮助,也许没有,尽力而为。我们在相聚中彼此娱乐,已是收获,若还能彼此启发,可是了不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