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听了以后不得其解,便进一步询问杜预所依据的证据是什么。杜预说:“古书上说三年之丧期从天子起,这是说天子没有一年的丧期,只有三年的丧期,并不是说天子要穿丧服居丧三年,与士人平民同礼。所以皇后、世子之丧,而叔向说有两种三年之丧。周公不说高宗服丧三年,而说谅闇三年,这是不穿丧服而只是‘心丧’的文字。叔向不讥讽景王除去丧服,而只是讥讽他宴饮奏乐太早,他做到了安葬之后除去丧服,只是违反了居丧期间的礼节。《春秋》中记载,晋侯设宴招待诸侯,子产相郑,而当时郑简公还未下葬,请求除去丧服以后再听取命令,君子认为这样是符合礼制的。宰咺前来馈送惠公仲子的助丧之物,传中说‘吊生不及哀’。这些都是安葬之后除去丧服而只是‘心丧’的明证。先儒既有的说法常常可以见到,学者们可以好好地去思考一下。《丧服》规定,诸侯为天子也穿斩衰,难道能说他们一直要穿满三年吗?向前考察七代,不见帝王君臣上下穿丧服三年的有谁;推论将来,恐怕百代帝王也会是一样的不穿丧服三年吧。并不是一定办不到,而是情况不允许,所以我们理解了圣人不虚设不能实行的制度的缘由所在。孔子言‘礼所损益虽百世可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卢钦、魏舒听了杜预的解释以后,认为杜预说得很正确,于是就让杜预写奏议,把这次关于礼制的讨论情况和最后的决定上奏给晋武帝。最终,皇太子按照杜预的说法,除去了丧服,只是“心丧”三年。
当时朝廷内外猛一听到杜预的说法,无不感到奇怪,甚至有人说他是违礼以趋和时事。当时杜预自己也并没有去解释,回去以后让博士段畅广泛收集典籍中的有关议论,作为证据,要使大义昭彰,足以流传到将来。段畅接受杜预的意旨,把经书中记载的事实和成说一条条列举出来,作为确凿的证据,以证明杜预说法的正确性。传记中有与现在的议论相同的,也列举出来,广泛列举两种说法。表明所凭借的准则,以证明这件事。可惜的是,这些文辞后来大都亡佚了。
杜预一生勤于治学,著述甚丰。据史书记载,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丧服要集》三卷、《女记》十卷、《律本》二十一卷、《晋令》四十卷、《杜预杂律》七卷和《善文》五十卷等。但流传于后世的只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释例》二书,其他或已亡佚,或仅片言只语散见于后人辑录的书中。明代张溥辑有《杜征南集》,可作为参考。
西晋时期,王济懂得相马,又善解马的性情。有一次他骑着一匹马,马身上披有连乾鄣泥,前方有水,这匹马便始终不肯渡过去。王济说道:“这马一定是舍不得鄣泥。”于是让人解下去,马这才肯继续向前走。因此,杜预说王济有“马癖”。和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而他却生性十分吝啬,所以被世人所讥讽,杜预也因此称和峤有“钱癖”。杜预对王济、和峤的这种特殊称呼传到了晋武帝的耳朵里,晋武帝便问杜预:“那你有什么癖呢?”杜预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有《左传》癖。”他已把研究《左传》当成了自己的嗜好。的确,杜预对《左传》的研究十分精辟透彻,达到了无人能比的水平。儒家经典众多,杜预为何会对《左传》情有独钟呢?京兆杜氏是一个以世善刑律著称的家族,而儒学自西汉以来一直与刑律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春秋决狱”之风的盛行,使儒学与刑律之学互相渗透,甚至融为一体。在众多的儒家经典当中,杜预对解释《春秋》中的《左传》喜爱成癖,应当与杜氏家族精于刑律之学的家学特色有关。
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首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书,该书有时也简称为《春秋经传集解》、《春秋左传集解》、《集解》或径称杜注。《集解》征引了先秦两汉的大量文献,这既体现了杜预学术修养的深厚,又保证了他对经传解释的准确翔实,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文献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杜注具有求实、简明、通达的特点,是流传至今的古代《左传》注释本中最好的一种,世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收录的就是杜注本。杜预认为,此前传世的《左传》注尽管多达十几家,却都深受今文经学的影响,在注释中多引《公羊》、《毂粱》的传文,造成混乱。而他的注解则要忠实贯彻左丘明以史为纲的意图,以突显《左传》的史学性质。于是,杜预注《左传》摒弃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方法,进而形成了从史学角度作注的学术特色。杜预的《左传》注,将经传合并,相互比照起来进行注释,开启了经注的新体例。杜预的文化观念来源于魏晋时期玄学发展、儒玄兼综和史学繁荣的学术大背景。杜注清通、简要的风格,适应了魏晋学术发展的需要。由于杜预“博学多闻”,从而使注释的内容更为翔实、易懂,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评》、《春秋左氏传音》四部著作,除阐发义例外,还从词语、名物训诂以至天文、历法、地理、医卜、氏族、音乐等方面作了注释,因而被后人誉为读《左传》的门径。同时,杜注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史料。
杜注之所以流传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创新。除了上文所说的体例方面的创新外,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有关地理和历法两个方面的注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对《左传》的古(春秋)今(魏晋)地名都作了注释。杜预还绘制了古今地名对照地图和春秋会盟图,可惜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在历法方面,杜预参照东汉天文学家刘洪的《乾象历》,推算出了春秋二百四十年的甲子、朔闰和日月蚀。并编定为《春秋长历》,不仅校正了《春秋》、《左传》在历法方面的错误,还驳正了西汉刘歆等人以《三统历》对春秋时历的穿凿附会。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东晋南朝广为传习。到了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作《春秋左传正义》,确立了杜预《左传》注在官学中的地位。杜预为经书作注,不仅为儒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历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晋著名经学家挚虞曾高度评价杜预的《春秋释例》说:“当年左丘明作《左传》,本来只是为《春秋》经作注的,但因为其书的内容超出《春秋》经很多,后来便单独成书而流行于世。杜预的《释例》本来是因《左传》而作,但它所解释的又岂是《左传》本身,超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将来《释例》也一定能与《左传》齐名。”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挚虞的预言并非溢美之词,他的确有先见之明。
杜预还善于把读经书时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他认真学习和领会了《春秋》、《左传》所宣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军事经验,从中得到了重要的启迪,并以之作为实践的指针,对他为国家建立功勋密切相关。如《左传》所记载的丰富的战争经验,使爱读此书成癖的杜预在军事上显得足智多谋。《左传》中有许多关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的论述,又有许多关于战争之前如何充分准备以及如何抓住有利时机的论述,这些都给杜预以重要启示。杜预在平吴战争中之所以能建立卓著的功勋,应当说,与他精通《左传》是分不开的。《左传》中的以礼治国、重视武备、注重休养生息和有关法制的思想等,都对杜预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杜预的足智多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获益于他的熟读经书和“《左传》癖”。
八、智谋遗嘱永安眠
晋武帝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1月),杜预被征调到洛阳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多年以来回京师任官的夙愿马上就要实现了,杜预自然异常高兴。但当他从荆州治所襄阳启程不久,刚行至邓县(今湖北襄樊市北)却突然病故,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洛阳,朝中无不为他感到悲痛惋惜,晋武帝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以寄托对他的哀思。
杜预生前曾以他过人的智慧,给子孙们留下了长篇遗嘱,以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在遗嘱中写道:“上古时期人们不实行合葬,其用意在于表明终始之理。因为人是不能同生同死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埋葬在一起。到了中古时期,圣人们一改往日的做法,提倡合葬,这只不过是要向人们表示虽死犹生的道理。从此以后,大人君子们有的选择合葬,有的选择分葬,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一种安葬方式。过去在我任尚书郎时,有一次因公事出差,路过密县(治今河南新密市东南)的邢山(在今河南新郑市南),山上有座古墓,我向当地人询问,回答说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或子产的墓冢,于是我就带着同行的人前去拜祭,并详细察看了这座古墓及其周边的环境。这座墓居于邢山之巅,由此向四周望去,视野极其开阔。整座墓呈南北稍偏东北走向,正好指向郑国的首都新郑城中,意在表示虽身死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墓道的后半部垫实,而前半部则完全敞开着,似在向人们表明墓中没有什么珍宝,不必来此处盗墓取财。密县邢山一带出产美玉,而墓主人却一无所取,修墓时只取用了山下洧水河滩里的鹅卵石,其用意显然是不想劳民伤财。后世的正人君子们到此来凭吊以寄托哀思,贪图利益的小人到此也无利可图,所以这座古墓虽历经千载,岁月沧桑,却依然完好无损,这正是当年墓主人崇尚节俭而深谋远虑的结果。我去年入朝京师时,因夫人郭氏去世,根据大臣之家属死后要陪陵的制度,我已上表皇帝在洛阳城东北的邙山的最高处首阳山南为自己选择了一片墓地。我所选择的墓地是一座小山,山上没有古墓。虽然其高度不能与密县邢山相比,但它东与帝陵相邻,西可瞻望洛都宫阙,南有伊、洛二水,北可望伯夷、叔齐之墓地,视野也比较开阔,是埋葬我的理想之地。在那里略加营建,使之粗具规模即可。到我百年以后,建墓就用洛水河滩里普通的鹅卵石,墓道朝向西南方向的洛阳城,墓葬形式以郑国大夫子产墓为准。至于棺椁之类的物品,也要与墓相适应,总之,一切都应当以节俭为原则。”
杜预要求子孙对他的丧事一切从俭,这在奢侈糜烂之风盛行的西晋统治集团中是不多见的。他之所以留下如此的长篇遗嘱,是怕子孙们尽孝道而厚葬自己,从而引来贪图小利的人盗掘墓葬,使自己死后也尸骨不安,不能长久安眠于九泉之下。杜预对自己的后事都考虑得如此周全,真是智谋渊博啊!杜预的灵柩运回洛阳以后,子孙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首阳山南。
综观杜预的一生,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杜预平生的努力,京兆杜氏才得以维持了在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名门望族的家族地位。杜预的后代中也名人辈出,其中有唐代的名相杜如晦、诗圣杜甫、史学家和政治家杜佑以及大诗人杜牧等等。杜甫就经常以自己有杜预这样一位文韬武略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一千七百多年来,杜预的智谋、武功和经学成就,一直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