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何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通俗地说,就是“像你期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或者“怎样被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善待他人。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时候,他所处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对于他人,假如你遇事往好处想,多感念别人的恩德,即使别人冒犯了你,也不要介意,这样,别人自然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进而以真诚回报你;假如你遇事往坏处想,以一种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即使别人无意冒犯了你,你也耿耿于怀,甚至伺机进行报复,那么,即使别人本无敌意,也会被你推到敌对的立场上去。不难想象,这样的人际关系该是多么僵硬甚至可怕!
有一个小孩儿,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大叫:“你是谁?”回声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到家后向母亲告状,母亲对他说:“孩子啊,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尊敬他人是得到别人尊敬自己的前提条件。小时候马明和几个伙伴去景山公园玩儿,中途有人想上厕所,于是大家派马明去探路,平时不善交际的马明走到一位坐在树下的老者面前,一紧张,开口便问:“厕所在哪儿?”老者不做声,连看都不看马明,马明以为他听不到,此时顽皮的弟弟跑过来:“老爷爷,厕所在哪儿呀?”只见那老人笑着回答他:“从这儿下去,往左走,再……”马明诧异了,他听得见,那为什么……?噢!他恍然大悟!是自己太没礼貌了。至今想起这件事,马明仍然脸红,但它使马明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互敬,也是从那次之后,马明再也不会那么没礼貌了。
这与照镜子的原理相似,若是你对它笑,镜子里的人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做鬼脸,镜中人也对你做鬼脸。同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敬重他人,爱戴他人,自己也会被尊敬、被关爱。整个社会没有争吵,没有战争,日月轮回,昼夜更替,人们都相互爱戴,亲如一家,那么这个世界该多么美好。
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冬季里,有一个少年流浪到了美国南加州的沃尔森小镇,在那里,善良的杰克逊镇长收留了这个少年。
冬季的小镇雨雪交加,镇长杰克逊家花圃旁的那条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行人纷纷改道穿花圃而过,弄得里面一片狼藉。看到这些,被镇长收留下的少年心里很不忍,因此他便冒着雨雪看护花圃,让行人仍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走过。此时,镇长挑来了一担炉渣,将那条小路铺好了,于是行人就不再从花圃中穿行了。镇长对少年说:“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
“关照别人不就是关照自己嘛!”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少年的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和启迪。他就此悟出:关照别人虽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样能得到收获。镇长的一句话成为这个少年终生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他后来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有的朋友会问:怎样才算与人为善呢?与人为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关心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友爱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稳私,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和那些与自己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认别人的价值,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总的说来,善待他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遵从这个原则,你将获得许多好朋友、好伙伴。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黎巴嫩的一位作家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的世间中的任何一个人。”世界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那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却认为遗世独立就能生活得更好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生活中常是这样:对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善待他人,应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我们的周围便会多一份阳光的照耀,少一种阴暗的色调。善待他人,应尽量体会别人的难处,体会学校的难处,体会社会的难处,不至于一点点不公便不能释怀,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
善待他人是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与他人的愉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