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属于背部与心胸互相牵而痛,其针灸的方法,则应取其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下纪。所谓“上纪”,就是指“中脘穴”,所谓“下纪”就是指“关元穴”。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凡是患有属于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原因为人体的背在后为阳,其胸在前为阴;而人体的经脉,则是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后背相引而痛涩,并且会是胸胁疼痛得不得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者是一侧偏痛,如果是经脉邪气盛满,则会溢于络。此络从尻脉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再斜下肩交于背第十椎节之下,所以要取其此处的穴位治疗。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意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一、“五脏六腑”的针灸穴位
“五脏”穴
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整体组成的最重要、最要害的部位。“五脏”的疾病,繁多复杂,各种各样。尽管是这样,“五脏”病亦可针灸治疗。那么,针灸治疗“五脏”究竟有多少穴位呢?
《黄帝内经》“中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总结出“脏俞五十穴”。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脏俞五十穴”就是指:“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含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
所谓“俞”,指“五脏”各有五俞:井、荥、俞、经、合。
“五脏”各有五俞
五五二十五,左右相加,共五十穴。如下表:
┏━━━━━━━━┳━━━━┳━━━━┳━━━━━┳━━━━┳━━━━━┓
┃ \ “五脏” ┃ ┃ ┃ ┃ ┃ ┃
┃俞 \ ┃ 肝 ┃ 心主 ┃ 脾 ┃ 肺 ┃ 肾 ┃
┣━━━━━━━━╋━━━━╋━━━━╋━━━━━╋━━━━╋━━━━━┫
┃ 井(木) ┃ 大敦 ┃ 中冲 ┃ 隐白 ┃ 少商 ┃ 涌泉 ┃
┣━━━━━━━━╋━━━━╋━━━━╋━━━━━╋━━━━╋━━━━━┫
┃ 荥(火) ┃ 行间 ┃ 劳官 ┃ 大都 ┃ 鱼际 ┃ 然谷 ┃
┣━━━━━━━━╋━━━━╋━━━━╋━━━━━╋━━━━╋━━━━━┫
┃ 俞(土) ┃ 太冲 ┃ 大陵 ┃ 太白 ┃ 太渊 ┃ 太溪 ┃
┣━━━━━━━━╋━━━━╋━━━━╋━━━━━╋━━━━╋━━━━━┫
┃ 经(金) ┃ 中封 ┃ 间使 ┃ 商丘 ┃ 经渠 ┃ 复溜 ┃
┣━━━━━━━━╋━━━━╋━━━━╋━━━━━╋━━━━╋━━━━━┫
┃ 含(水) ┃ 曲泉 ┃ 曲泽 ┃ 阴陵泉 ┃ 尺泽 ┃ 阴谷 ┃
┗━━━━━━━━┻━━━━┻━━━━┻━━━━━┻━━━━┻━━━━━┛
“六腑”各有六俞
六六三十六,左右相加,共七十二穴。如下表:
┏━━━━━┳━━━━━┳━━━━┳━━━━┳━━━━┳━━━━┳━━━━┓
┃\ 六腑 ┃ ┃ ┃ ┃ ┃ ┃ ┃
┃俞\ ┃ 胆 ┃ 胃 ┃ 大肠 ┃ 小肠 ┃ 膀胱 ┃ 三焦 ┃
┣━━━━━╋━━━━━╋━━━━╋━━━━╋━━━━╋━━━━╋━━━━┫
┃ 井(金)┃ 窍阴 ┃ 厉兑 ┃ 商阳 ┃ 少泽 ┃ 至阴 ┃ 关冲 ┃
┣━━━━━╋━━━━━╋━━━━╋━━━━╋━━━━╋━━━━╋━━━━┫
┃ 荥(水)┃ 侠溪 ┃ 内庭 ┃ 二间 ┃ 前谷 ┃ 通谷 ┃ 液门 ┃
┣━━━━━╋━━━━━╋━━━━╋━━━━╋━━━━╋━━━━╋━━━━┫
┃ 俞(木)┃ 临泣 ┃ 陷谷 ┃ 三间 ┃ 后溪 ┃ 束骨 ┃ 中渚 ┃
┣━━━━━╋━━━━━╋━━━━╋━━━━╋━━━━╋━━━━╋━━━━┫
┃ 原 ┃ 丘墟 ┃ 冲阳 ┃ 合谷 ┃ 腕骨 ┃ 京骨 ┃ 阳池 ┃
┣━━━━━╋━━━━━╋━━━━╋━━━━╋━━━━╋━━━━╋━━━━┫
┃经(火) ┃ 阳辅 ┃ 解溪 ┃ 阳溪 ┃ 阳谷 ┃ 昆仑 ┃ 支沟 ┃
┣━━━━━╋━━━━━╋━━━━╋━━━━╋━━━━╋━━━━╋━━━━┫
┃ 含(土) ┃ 阳陵泉 ┃ 三里 ┃ 曲池 ┃ 小海 ┃ 委中 ┃ 天井 ┃
┗━━━━━┻━━━━━┻━━━━┻━━━━┻━━━━┻━━━━┻━━━━┛
二、头上五行,中□两旁各五穴
头上五行,中□两旁各五穴。
据《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人体的“穴位”,亦称“气穴”,有“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两旁各五,凡十穴。”这里说的所谓“头上五行,行五”,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就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疾病,尽管繁多复杂,各种各样。但是,凡针灸,其热病的五十九穴中,其头上有五行,而每五穴,其中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傍两行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立枕;又次傍两行有临位、目窗、正营、承灵、恼穴。以上五行,每行五穴,就是《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所说的“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所包括的内容。
据《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其人体的“穴位”亦称“气穴”,有“□两旁各五,凡十穴。”这里说的所谓“中□两旁各五”,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就是指脊椎两旁各五穴;“□”同“膂”,脊也。计“五脏”之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对“五脏”心、肝、脾、肺、肾之俞的“气穴”(穴位),唐代著名的大医学家王冰注释云:谓“五脏”之背俞也。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此五俞者,各侠脊相去同身之一寸半,并足太阳脉之会,刺可人同身寸三分。肝俞留六呼,余并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侠脊数之则十穴也。
三、人体大椎上和目瞳子的穴位
据《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这里说的所谓“大椎”,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则属于针灸的穴位名(见《素问·空骨论》),属督脉,位于第七椎棘突下间;主治外感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潮热、项背强直及癫痫、贫血、精神病。这里说的所谓“目瞳子、浮白二穴”,就是指瞳子髂在目锐眦外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针尖沿皮向后刺五分;浮白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与窍阴的弧形连线的中点,足太阳、少阳之会,针尖沿皮向下刺三至五分。
总之,所谓“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其内容意思就是指:大椎上两旁各一穴,左右共二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共四穴。
四、二穴
《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
所谓“两髀厌分中二穴”,就是指环跳二穴。那么,这二穴在人体何部位呢?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的连线上,中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一的连接点。在患者侧外屈股出之。足少阴、太阳之会,直刺二至三寸。灸五至十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所谓“犊鼻二穴”,就是指:髌骨下缘,髌韧带之外侧陷凹中,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尖略向后内侧针刺五分至一寸。灸三壮,或艾条灸十分钟。
所谓“耳中多所闻二穴”,其“多所闻”又名为“听宫穴”,在耳屏前方,耳屏与下颔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处。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开口刺五分至八分。灸三壮,或艾条三至五分钟。
所谓“眉本二穴”,就是指:攒竹穴,在眉头陷中,足太阳脉气发。刺一至二分,或针尖向下或向外治皮刺三至五分。
所谓“完骨二穴”,就是指:在乳突后下方凹陷中。足太阳,少阳之会。刺三至五分。灸三至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八分钟。
《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
所谓“枕骨二穴”其“枕骨”,亦名曰为“窍阴”,在浮白穴下,乳突根部。足太阳、少阳之会。刺三分至五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三至五分钟。
所谓“上关二穴”,在颧弓上缘,下关穴直上,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直刺三分至五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三至五分钟。
所谓“大迎二穴”,在下颔角前一寸三分凹陷中,足阳明脉气所发,避开动脉,直刺或斜刺三至五分。
所谓“下关二穴”,在颧弓与下颔切迹之间的凹陷中,闭口有孔,开口即闭。足阳明、少阳之会。刺五分至一寸。灸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所谓“天柱二穴”,在中哑门傍开一寸三分,当斜方肌外缘之凹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五至八分。灸三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八分钟。
《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载:“曲牙二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元一委阳二穴,肩贞二穴……”
所谓“曲牙二穴”,其“曲牙”,亦名为“颊车”,其穴位在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的陷凹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五分至一寸。灸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所谓“天府二穴”,其气穴穴位在腋前纹头之下三寸,肱二头肌之外缘,手太阳脉气所发。刺三至八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五分钟。
所谓“天牖二穴”,其穴位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与下颔角相平处,手少阳脉气所发,刺五分至一寸。灸三至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八分钟。
所谓“扶突二穴”,其穴位在结喉之旁三寸处,足阳明脉气所发。刺五至八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所谓“天窗二穴”,其穴位在扶突后当胸锁乳突肌之后缘,手太阳脉气所发。刺五分至一寸,灸三至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所谓“肩解二穴”,其穴位就是指:肩井穴,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刺三至五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五至八分钟。
当然,还有“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五、孙络溪谷,皆与一岁相应
按照中医学的认识和解释,所谓“孙络”,就是指人体结构组织中的其络脉别出的小路。其所谓“溪谷”,古书《类经》七卷第八注,作了这样的解释,指出:“肉之会依手骨,骨之会在乎节,故大节小节之间,即大会小会之所,而溪谷出乎其中。几分肉之间,溪谷之会,皆所以行荣卫之大气者也。采均曰:无水日谷,有水日溪。故溪谷之在天地则所以通风水,在人身则所以通气血。”或者,简单换句话来说,就是指人体结构组织中的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做“谷”,较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做“溪”。
总之,人体结构组织中,不论是“孙络”部位还是“溪谷”部位,都不能受到邪气,因为受到了邪气,就会使人患上疾病。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有一次就谈到了人体结构组织中的孙络溪谷是不能受到邪气的,受了邪气就会发生疾病。
黄帝向岐伯提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人体“气穴”的部位,也就是说知道了施行针刺(针灸)的地方或处所,但是我还听说孙络溪谷亦与一岁相应,是这样吗?
岐伯回答说:人体结构组织中的“孙络”,是与一岁相应的,有三百六十五穴位;或者换句话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谁,如果是邪气客于或侵袭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于络,就会使人发生奇病;不仅如此,而且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络脉以通行营卫,如果是邪客或邪气侵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灸用泻法,以通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黄帝接着又问:人体结构组织中溪谷之会合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人体结构组织中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含的部位叫做“谷”;而较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做“溪”。人体结构组织中分肉之间,其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所以说,如果是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将郁热膺内成脓,内则销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如果是邪气留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其筋骨败坏。如果是寒邪所客或被寒气所侵袭,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就会使人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本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及由寒邪连溪谷所致。
岐伯又说:溪谷与人体的三百六十五穴位,则相会合,以应于一岁;换句话说,就是一年的时间有三百六十五天,而人体的穴位亦是三百六十五,显然是以应于一岁。如果是其邪气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其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其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
人体其结构组织中的孙络之脉,则是属于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亦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如果是邪气侵入或客于孙络,同样是会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如果是邪气客之,或曰邪气侵犯之从内解泻时,可取“五脏”之络,其左右十脉泻之。
总之,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自《黄帝内经》“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里。其原文为: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日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室,署日气穴所在。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