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很多投资者因为听信有关“红光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长虹”进行资产重组的“内幕消息”而蒙受损失。当时这种资产重组的意向性谈判有可能的确在进行,但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已经把这种完全没有落实的消息当作已经肯定的信息来传播。1997年9月下旬以来,这只股票从每股6元左右上涨到每股12元以上,很多投资者还在幻想,等这条消息一旦明确,至少可以达到每股20元以上。但到了1997年10月下旬,这只股票开始连连下挫,众多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到11月上旬,这只股票又回到每股6~7元左右。年底传出经过证实的消息,这家公司当年累计亏损2亿元,公司的收益从1996年的每股0.13元下滑到1997年的每股-0.87元,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当年上市,当年出现严重亏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虚报经营业绩骗取上市资格的问题得到查处,公司的主要领导人被推上被告席。)
股票市场上“内幕消息”对投资者的误导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投资者,尤其是听信这些消息的中小投资者都可能因此进行错误的操作,每一次都是以严重的亏损为代价。
在股市,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别人操纵你自己。买卖股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严格执行买进、卖出的原则,不要迷信所谓的内幕消息,更不要相信那些口蜜腹剑的“朋友”。庄家就是在广大的股民犯错误的过程中赚取利润的。如果大家都不上当受骗,他们从哪里赚钱呢?每一个进入股市的投资者,都要小心谨慎,擦亮眼睛,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分析行情,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对于各种内幕消息和股评专家的意见,不是不可以听,但一定要保持警惕,一定要加以分析、判断之后,才能作为自己投资的参考。
第六节谣言陷阱
在股票市场谣言经常出现,大多数谣言是以小道消息或者口头形式进行传播。这些谣言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信息:
(1)某只股票最近有强庄入驻,股票价格将会拉高到什么价位。
(2)某上市公司最近会有重大的资产重组题材。
(3)某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近来有重大改善,或者将扭亏为盈,或者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盈利水平。
(4)某家上市公司的领导因为贪污受贿等原因被抓。
所有这些传闻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在误导投资者,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然后,自己再从中牟取利润。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由于在信息方面不占优势,往往会被这些谣言所迷惑,谣言的散布者通常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990年7月,中国股票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更多的股票。由于供给有限,股票可以说是奇货可居。为了从其他投资者手中“挖出”股票,一些投资者想出了制造谣言这种歪主意。当时“深万科”的股票还没有上市交易,但在私下市场交易中,价格一直比较高。这家经营房地产、贸易、商品零售、工业制造、文化娱乐和广告的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重视,很多投资者对这家公司股票上市之后的前景看好。7月中旬,深圳市场上传播着一种谣言说,“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快要垮台了,公司的财务一团糟,公司总裁已经携巨款逃往国外。听信了这种谣言的投资者,纷纷低价抛出手中的“万科股票”,而那些“黄牛”和谣言制造者则趁机购进大批的股票。等到“万科公司”总裁在电视上公开辟谣时,很多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已经抛出,留下的是一连串的后悔。
参与制造谣言的人,既有机构大户也有上市公司,还有个人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小道消息或者内部传闻传播谣言的影响面相对较小,只有那些和谣言的传播者有所接触的投资者,才有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在公开报刊上发布的虚假消息,受害的投资者就不可能是少数。中国人非常迷信书籍报刊,动不动就有“以书为证”的说法,对于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消息,绝大部分投资者认为那是不可能骗人的,都信以为真。但是,中国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规范的市场肯定会有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信息的披露也不例外。利用新闻媒介制造谣言从中牟利的事也时有发生。所以,投资者对所有的消息,哪怕是正规的新闻媒体所发出的各种消息,也最好保持三分警惕。
1993年10月,湖南省某县物资局一个干部利用单位货款100万元购买“苏三山”15万股,每股平均价格不过6.7元。为了使自己的股票最大限度的盈利,他采取了制造假消息的方法。他以“北海正大置业公司”的名义向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出匿名信,提出要收购“苏三山”股票的虚假意向。然后,他以这家公司的名义,采取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海南《特区证券报》发出消息,通报所谓收购“苏三山”的虚假消息,并要求公布。
1993年11月6日,海南《特区证券报》头版头条发布了“北海正大置业致函本报向社会公告收购苏三山股票”的消息。消息宣称:到11月5日下午3:30分,北海正大置业公司已经持有苏三山股票的5.006%,并表示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消息传出之后,谁也没想到这一条在公开报刊上的消息会是一个骗局。深圳的股票市场对这条消息产生了很大的反应。当天“苏三山”价格立刻飞涨,投资者争相购买这只股票。不到两天时间,也就是11月8日下午收盘时,“苏三山”股票的价格从两天前开盘时的8.30元,上升到11.40元,上涨幅度高达37.34%。就在这个价位上,他抛出了95000股,从中渔利达44万元以上。
11月9日,中国证监会的发言人对此事发表谈话,指出根本没有收到这家公司的收购报告,工商管理部门也没有北海正大置业公司的企业登记记录,这家公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拟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没有这家公司的开户和交易记录。
消息传出之后,“苏三山”的股票一路下跌,几天之后,价格又差不多回到了原来的价位上,大批跟风炒作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另外一件著名的通过新闻媒体散布虚假消息的事情发生在山东渤海集团。
1996年7月,正是上市公司中期报表公布的高潮,很多机构和投资者为了避免“中报地雷”都小心翼翼地进行股票的选择,凡是预测中期业绩有可能下降的股票,宁可踏空,也不愿轻易购买。投资者当时主要集中在绩优股的购买上,一般股票的价格这时候都比较低。
7月12日,当人们翻开报纸的时候,都被渤海集团的董事会公告和中期业绩报告吸引住了。这家公司宣称,渤海集团公司合资项目准备开发的47.12亩土地已经大幅度增值,增值的金额经评估高达1.42亿元,另外,这家公司的长清热电厂也增值了0.35亿元,这两项增值的资金都准备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金。渤海集团董事会公告还披露了公司土地评估资料,而且声称,“公司投资以上两项目的资产,已经大连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和济南市地产交易物业评估所评估”。
这个公报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渤海集团”的股票在市场上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追捧。1996年7月初,渤海集团的前身——“渤海化工”股票不过在11.68~12.38元之间波动。7月9日,也就是公司中期报告公布之前,市场上已经有消息灵通人士得知了这种“朦胧消息”,7月9日上午,这只股票的价格突然大幅飙升,当天收盘在13.62元,上涨幅度高达11.82%。
7月12日(星期五),其“利好消息”在正规证券报刊上公布之后,这只股票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当天收盘在14.44元,较前期的11.68元上升了23%以上。
一个公司的资本有如此大的增值,对每一个拥有这只股票的股东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很多投资者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好消息,搭车赚上一笔钱。当时这只股票的上涨势头非常强劲,成交量也跟着放大,不少投资者都争相购买,兴致勃勃地等待着好事的到来。
1996年7月15日(星期一)早上开盘不久,渤海集团的股价就达到了15.18元,大多数投资者都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而高兴。10:10左右,这只股票突然破位下行,中间根本没有任何抵抗,一路下跌,收盘价仅13.50元。很多在星期五买入这只股票的人还来不及反应,就被牢牢的套住了。
此时市场上的消息面已经起了变化,据传渤海集团公司的中期业绩报告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大多数投资者这才知道上当受骗,可是,悔之晚矣。以后的几天,“渤海集团”的交易价格在14元左右徘徊了一段时间,又开始一路下跌。到8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开始调查渤海集团的虚假中报问题,准备把这家公司的股票暂停交易,并且要给渤海集团相应的处罚。从8月16日(星期五)开始,“渤海集团”的股票又开始新的一轮狂跌。
8月17日,中国证监会果然公布了对渤海集团进行处罚,并暂停其股票交易的消息。中国证监会经过调查证实:这家公司的中期报告严重失实。董事会所吹嘘的1.8亿元收入属于虚构,这些做法已经构成虚假陈述和严重误导行为。
中国证监会认为:渤海集团不仅严重违反了国家会计制度,而且违反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责成渤海集团调整中期报告有关内容,并处以警告和罚款。
在股票交易中这一类的事件是很难加以防范的。投资者一般都相信《中国证券报》所刊登的信息是真实的,如果连这种报纸所刊登的消息也是虚假的话,那么,中国的股民究竟应该相信谁呢?中国证监会对渤海集团的处罚是必要的,如果不堵住这个口子,中国的证券市场肯定一片混乱,受伤害的首先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中国的股份制改革、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公开性。
一些人通过散布谣言欺骗广大的投资者,从中牟取利益,这种事时有发生,尽管是少数,但每一次都给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要避免谣言对股市投资者的伤害,一是要靠证券管理部门对信息披露严格加以规范和监督,并且对那些制造假消息的人和机构予以重处甚至绳之以法,使之不敢以身试法。二是要靠投资者随时保持警惕,尽量少听那些没有完全落实的消息,要经受住诱惑,不为所动,不要过分幻想通过消息牟取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关键是要控制住自己内心的贪欲。其实,消息的变化只能引起股票价格的短暂震荡,不可能改变它基本的运行趋势。最终决定股市的依然是宏观经济背景、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幻想依靠消息发财致富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其中往往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股票市场上,因为这些假消息上当受骗的事例举不胜举。
当市场上出现谣言的时候,如果要想防止谣言给自己造成伤害,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对于股市上的假消息或者谣言,广大的股票投资者应该有必要的防范意识。首先是不要轻信,除非这些消息来自权威方面的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即使是这些正规报纸上的消息,也必须认真研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2)采取措施予以验证。投资者可立刻通过电话、信函方式向上市公司求证市场传闻是否真实。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明确答复的,如果这种答复是否定的或者不明确的,最好停止买进或者卖出。有条件的投资者,还可以直接到这些股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亲自进行考察和询问。
(3)通过证券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单位求证消息的可靠性。这些管理部门对于这类消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他们负有监管信息披露的责任,从那里投资者可以很快得到真实消息。
(4)在出现无法确定的消息,股票价格又开始出现异常变动的时候,投资者应该予以警惕。一般情况下应该果断地处理该只股票,回避可能到来的风险。
每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股票市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在情况不明、相关信息出现错误、判断失误的条件下进行操作。
第七节财务报表陷阱
在股票市场上,财务报表陷阱经常出现。财务报表陷阱是指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操作,以及上市公司为骗取上市和迎合庄家操纵股市的需要所做出的虚假的财务报表。这些报表无一例外地造成了对投资者的误导,使投资者错误地买进和卖出股票而出现亏损。中国证监会对虚假财务报表的态度非常鲜明,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但由于大利所在,依然有人敢于以身试法。财务报表陷阱在股票市场上经常变换方式出现。
财务报表陷阱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财务报表盈利的陷阱
企业制造财务报表陷阱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编造虚假财务报表骗取上市资格,或取得配股资格,或配合庄家操纵股市等。这种情况在股票市场经常出现。在这方面,表现得最突出的是郑州百文(600898)、琼民源(000931)、红光实业(6000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