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兰兑斯还援引一位听众的反应说道:“这一课程之所以有趣,那是因为它不是在处理书本,而是在探讨生活。”
勃兰兑斯还转告了报纸对这个讲座的描述:“它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那场面就像是在欢迎一位凯旋而归的英雄。’这些掌声和欢呼声几乎完全属于您。”
尼采对于自己在异国他乡造成的热烈反响十分高兴和鼓舞。他对勃兰兑斯说:“您能猜想到,为了我的第一个成功的春天,您已经起了怎样的作用吗?您的消息,我的亲爱的先生,它向我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仍然活着……因为,在不少时日里,我甚至常常会忘记,自己是一个活人。”
这些都应该给尼采以极大的慰藉。勃兰兑斯可以说是最早了解尼采价值的外国有影响的作家和学者。他不一定同意尼采的每一个观点,而仅仅对他这个人感兴趣,认为他是有个性的、有独立见解的,因此是值得重视的。这种态度与德国国内对尼采的冷淡、漠视和不理解适成鲜明的对照。尼采和勃兰兑斯两个人相互公平地交流着,没有一丝的相互妒忌。
生活其实经常会遇到类似尼采这样的故事,因为我们生活在人与人交流的世界里。而妒忌刚刚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但是,只要我们换一个心理去对待对方,我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力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尼采和勃兰兑斯同是对哲学有所建树的哲学家、学者,但他们彼此欣赏,积极地从对方身上学到更有用的东西,使得双方都得到了提高。
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别人
用美好的眼光看待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妒忌的心理出现,因为你在第一时间抛弃了敌对的态度。
尼采认为超人,并非要与人一比高低,也并非要相互排斥,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超越自我,用自己的前所未有的意志力去超越自我。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对方美好的一面,积极学习对方,从突破自我,达到超越。
把竞争当成一次自我检验
妒忌,很多是在竞争中产生的,不管是一方一厢情愿的比赛,还是双方约定的比赛,都有可能产生妒忌。
但是,竞争是值得歌颂的,因为竞争给人带来更多交流。但是如果竞争后产生的妒忌,那就完全失去了交流的初衷了,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把每一次人生中的竞争当成一次自我检验,找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虚荣的人时刻想听到别人对他自己有赏识,这一点就好像他对任何恶意报以同情心一样。
虚荣向左,智慧向右
尼采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还有多少‘奴隶’残留在女人的手里啊!这种奴隶正绞尽脑汁地引诱人们对他产生好感。当然,当好感出现后,这种奴隶会立即拜倒它面前,好像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重复一遍:虚荣,就是返祖现象的结果。”
尼采的这段描述让我们看清了最根本的一种虚荣现象。我们无法用错和对来判断虚荣,但是可以肯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返祖现象的结果,而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判定为人性的一个弱点。因为虚荣本身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倾向,做出自己是特殊个体的样子,其实并不是。也就是说,当他做出独立的样子时,其实他是从属的。智慧却相反:它做出从属的样子,却是独立的。而这种独立往往把现实孤立起来了,无法把内心的、从属的虚幻的自己与现实联系起来,并与之产生向前的迹象。所以,虚荣是在把自己往后拖,一种慢性自杀的行为。
尼采属于贵族人士,但他却没有贵族那特有的虚荣,反而大大叱喝贵族的虚荣,不过,尼采在儿时却因为名字而虚荣了一把,这是他无法左右的,但是他却很快认清了事实。
尼采的父亲叫卡尔,卡尔三十岁才孩子,第一个孩子就是尼采。卡尔中年得子,乃人生一大喜事。更让他高兴的是,孩子竟生在国王诞辰这一天,这真让一向性格沉稳、不苟言笑的牧师欣喜若狂。
卡尔以国王的名字“弗里德里希·威廉”为孩子命名,并在教区登记册上写下他此时激动的心情:“啊,10月,神圣的10月!总是让我沉浸在欢乐之中!在所有这些欢乐中,最深沉、最美好的莫过于我为我的第一个孩子作洗礼。我的孩子,弗里德里希·威廉,这将是你的名字,以纪念与你同日诞生的高贵的国王恩主!”
在卡尔先生看来,自己的孩子很是沾了国王陛下的光。实际上,到后来,世界上有几个人知道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日呢?恐怕有太多的人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尼采,才知道这个国王生于哪一天。由此看来,沾光的不是尼采,倒是国王。
尼采的到来,使这个家庭变得幸福祥和,也让卡尔充满喜悦,衷心地感谢万能的主!
卡尔先生衷心感谢的万能的主并没有那么仁慈,它在不久之后就让致命的灾祸降临到尼采家中。尼采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父亲在家门口摔了一跤,头很厉害地撞在一块石头上,导致脑软化症急剧发作。此前卡尔就有了这病的征兆:长期感到头痛,这一偶然事故只是加速了病情的发展而引起突变。他失去了理智,在经过一年的病痛折磨之后,终于去世。
随着父亲的去世,尼采对自己的名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名字是父亲一时的虚荣得来的,不能以此为荣,于是一直把名字看成一个符号而已。
生活中,很多人需要某些虚荣来安慰自己,但是这样的安慰往往能导致人失去奋斗意志,分不清事实。
现在的人更是受到各种压力的作用,从而选择了虚荣来自欺欺人。比如,收入问题,明明没那么高薪酬,但是为了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注意,于是会不自觉地跟别人说:“我薪酬很高。”这就无意中给人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信息,让人错误地认识你了,于是在接下去的合作用,你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与人相处。
正确认识别人的赞赏
尼采认为高贵的人更难理解虚荣这个东西,因为高贵的人常常受到诱惑。这句话从心理学方面剖析了虚荣的产生特点。一般人是因为受到诱惑才产生虚荣的,而赞赏往往充当“诱惑”的工具。所以,当别人赞赏你的时候,要真实的认清自己,不被这些诱惑而改变了你对自己的认识。要不然,就变成虚荣了。
带些负罪感来抵抗虚荣
带着负罪感,这是一种心理调整策略,当一个人带着负罪感时,他就不会想着奢望更多的荣誉,于是便不会有虚荣这一思维。
但是,这一种方法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让人失去奋斗的意志,没有了为荣誉而战的激情。所以,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尼采的超人学说,让自己带着负罪感去奋斗。如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既做到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让我们丢掉了虚荣的心理。
用事实说话,享受真正的成功
尼采追求事实的精神让我们感动,这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所在。从尼采的精神上,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用事实去说话,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也才能领略到这些真正的快乐,最直接的效果是:能让你抛弃虚荣的心理。
很多人喜欢自欺欺人,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因为一些诱惑欺骗了你,让你跟着假象走下去了。
要成为一名善良的哲学家,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晰并且没有虚无色彩。一个想当财主的银行家,必然具有相当的哲学认知能力——对存在之物的必备见识。
丢掉焦虑,学会静观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里有这么一段话:“现代人的焦虑——愈往西方走,现代人的焦虑愈趋严重。因此,在美国人眼里,欧洲人都是喜欢宁静并且有条不紊的。事实上,欧洲人的生活犹如蜜蜂或蜂鸟般繁忙。在繁忙的生活压力下,高等文化的果实犹如季节的转换般,过于迅速,以致无法开花结果。活跃者,也就是那群一直无法静下来的人,他们的高声疾呼,并未能使情况稳定下来。所以我说——静观乃现代人最必要的修养。”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告诫我们,人要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用以观察你的周围。一味地去叫喊,奋斗将会成为徒劳。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做无用功,做多余的工作,而收获到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焦虑,在焦虑的情况下,你没有认清事实就开始动手做事,最后把一切搞得一塌糊涂。
一个人要想做到事半功倍,就要保持一个安静的心,静观其中的道理,参悟出最佳的方法,让事情做到最完美,让你的行为达到最大化的效率。
尼采对自己的身份是谨慎的,他做事从不焦虑,而是一分为二地把每一件事看得很清楚。
尼采的父亲系波兰贵族,他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是确定无疑的德国人,而且都不是贵族。所以我们以后在尼采的历史中往往看到两种相反的认同趋向:一种是认同于德国人,战争爆发时为德国而战,为重建德国精神大声疾呼。一种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德国,以自己不是一个德国人,而是一个有着斯拉夫血统的波兰人和瑞士国籍的非德国人自豪,对德国人以及德国精神的攻击之激烈令人瞠目结舌。
对于这一特殊的身份分类,尼采从不同的事情来做出不同的自我认识。
尼采从小就认定自己是一个高贵者,天生的高贵者。这除了贵族血统之外,还有他的生日,与国王同一诞辰、普天同庆的荣耀。此外还有曾祖母和祖母,她们虽然不是贵族出身,但同歌德交往密切,而歌德几乎是尼采最后唯一认可的德国伟人。所以,在这方面,尼采从不看低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贵族的。
父亲去世后,全家生活除了靠少量的抚恤金外,主要靠父亲这一辈人中一个在外发了大财的叔伯留给这个大家庭的一笔遗产;它足以保证日常生活用度无虞,不过也仅此而已。这一现实经济状况对尼采的一生有着重要意义:过分的富有很可能削弱或妨碍他在精神上的追求;而日常生活的贫困同样会毁坏一个人在精神世界里洞幽烛微的精细心情和能力。唯有既不缺衣少食,又不耽于富贵的人,最适合于从事那些纯精神的活动。尼采的家庭已经给了他这一特别适宜的条件。
尼采自以为是的贵族身份只是象征性的,让他可以超越于一个偏僻小乡村和一个小城镇这样的现实环境,摆脱狭隘感,以世界公民自视。事实上他最后也真的成了一个世界公民。他只是一个精神贵族,虽然他本人一直不承认精神可以是贵族的,深信只有血统关系才可能产生贵族。从懂事时起,终其一生,尼采是一个绝对的血统论者。他认为一个人气质如何,是由血统注定的,后天的教育并不能从根本改变这一点。
我们不难看出,尼采对于自己的身份态度是严谨的,在认识上是冷静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里,尼采会用自己不同的身份来理解世界,用不同的态度面向世界。
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事情往往会焦虑,从不懂得静下心来观察、思考。不同的事情往往有不一样的理解,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观察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情况并非那么复杂。如同尼采的家族身份一样,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贫民。
思考,可以使人静下心
尼采是一个天生的思考专家。他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躲起来,直到把事情思考清楚才出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我们要懂得如何去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留出更多的精力去应付困难。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占用了大量的脑部空间,于是没有机会让你去焦虑。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焦虑感。
按照计划行事,会减少焦虑
很多时候,焦虑是因为没有了计划,乱了手脚才产生的。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全面的计划,一步步按照计划行事,焦虑或许会被打败。
尼采认为顺其自然是不科学的行为,一个人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做事,这样才能很好的达到预计目标。
所以,当遇到焦虑时,不妨翻开你的计划表,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去做事,你的焦虑感自然就消除了。
分散思维,让心冷静下来
焦虑是一个人过于专注地思考一件事情导致的,那么,为了使这样的专注心理消除,我们必须想办法分散自己的思维。比如,可以做一些与当时的思维无关的事情。等自己的大脑忘记了你所焦虑的事情之后,再回过头来冷静对待事情。
分散思维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行为去分散,也可以通过视觉分散,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分散。各种分散方法,起目的都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思维,从而把你所焦虑的事情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