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作为一个哲人是伟大的,但是在个人的生活和恋爱中,他只能接受对方跟自己一致,对方对自己有充分的谅解,跟自己的目标理想一致,并且将与自己携手在开辟人生道路的旅程中,这就使得在具体的交往接触层面,能达到他的要求的女性少之又少,以至于没有,包括个性独立叛逆、与尼采的理想最为接近的有着俄罗斯血统的女子露·冯·萨洛美,她也不可能把自己全部投放给尼采,而必须维持自己的世界。而如果不是一方把自身全部舍弃而完全投入对方,差异就要存在。尼采对他人的不同缺乏包容,而只要求被人来包容他,使得他难以获得匹配的伴侣。出身将军家庭的露·冯·萨洛美个性卓然独立,是尼采难得的可以交心的人物,但是尼采的妹妹却与之不合,可见人与人之间在差异性的问题上如果不是能够以礼相待,是很难真正地相处到一起的。
毫无疑问,爱情,应该超越这种差异的局限。
充分尊重对方的独特性,独立性。
爱情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但也因此而更要讲究相处之道。恋爱的双方是各自独立的,谁也不是对方的附庸,所以当享受爱情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双方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爱情才可能在理性的滋养下更为健康和完美。
爱是一切情感中最自私的情感,所以,当它受到伤害时,它是最不宽容的。
宽容也是一种爱
尼采指出,爱情是自私的代名词。尼采尊重爱情,也从不薄情寡义地去伤害别人,但是,他认为感情一旦受到伤害,是绝不可以宽容的。
尼采的感情是激烈和强烈的,宽容违背了他的感情的纯度和烈度。就像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说的那样,“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如果说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导向善的,尼采则认为,“因爱之名,所行之事,凌驾于善恶之上。”
事实上,尼采本人并没有做过伤害他人、需要他人宽容的事情。他除了表示不赞同瓦格纳、要脱离他以获得个人精神的独立,也没有过不宽容亲爱的人的事情发生,他的激烈言辞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对爱情求而不得的怨恨。
实际上,尼采也是最宽容的。他珍惜人生之中的美好的一切。对于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不幸,他可以以最大的胸怀包容。他写道:“实际上,只要将人类的历史当成自己的历史去感受,就会触及到各种人物所经历的忧伤。那些身体欠安的病人,回忆青春的老者,被夺走恋人的有情人,被毁灭理想的殉道者,以及迟暮的英雄。这些都是一种新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尼采心中的爱和宽容。
说到不宽容,尼采的一生中唯独对一个爱过的人采取了不宽容,那就是曾被他当作父亲般爱戴过的音乐家瓦格纳。尼采热爱音乐,喜爱舒曼、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并受到影响。在早年,尼采本来对瓦格纳有怀疑,但遇到其本人后,尼采还是被年长于自己的瓦格纳的魔力所打动,把他当作师长、父亲和志同道合者而忠诚地追随其后,但是,尼采追求的是纯洁的灵魂和对德意志民族历史遗传本性的超越,而瓦格纳生性老狯,注重利欲,音乐作品宛如电影音乐一样富有戏剧性的魔力,迷倒无数大众,包括许多多情的女性,尼采最终感到自己并不能与其真的契合,并且认为瓦格纳有碍自己独自寻找和开辟新的精神道路,于是与其宣布决裂。而瓦格纳对尼采表示理解并采取宽厚友爱的态度。
然而尼采并不是要超越人间的生命情感的人。在瓦格纳去世之后,他关爱地问候了他的遗孀,并在写给他们共同的朋友音乐家加斯特的信中提到瓦格纳时写道:“与一个最敬爱的人对立六年之久是多么不容易。我反对的是衰老的瓦格纳,至于真正的瓦格纳,在某种程度上我还会是他的继承人。”
人的思想和精神是独立的,并不效忠于真理之外的任何一个偶像、父兄师长,但是,人的情感又是永恒和有温度的,这就是尼采的完全面貌。
对于心爱的人,尼采从来都是坦率地敞开心扉的,事实上这体现出一种最大的宽容。但是,他本人在生活中,并没有像他的思想学说那样吸引到爱侣,可见生活不是简单的理论,具有更多的因素和更细微的侧面组成。
爱情不会没有瑕疵,爱情时时需要宽容。
相爱的人之间不会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或者风平浪静,相反,越是相爱的人之间往往越会产生矛盾、龃龉、冲突,一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宽容就是一种必备的品质,否则,爱得越深,爱情就越容易被不宽容所扼杀。
尼采不是一个不宽容的人,但对于很多与他相遇相知过的人来说,他恰因为过于理想化、高亢而完美,而叫人难以与之产生矛盾也难以发生亲近,于是女士们对他敬而远之婉言谢绝,叫他连宽容一下别人的机会都没有。
可见,对于世俗中人,恋人之间产生不理解、龃龉甚至短暂的小小的背叛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宽容或者说对宽容精神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宽容是一种智慧和艺术。可以说,爱情虽然是非比寻常的感情,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处,人是容易犯过错的动物,没有宽容就无法相处,事实上可以说,没有宽容就没有现实当中的爱情。
宽容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和纵容。
宽容是建立在对双方充分尊重,对双方的差异性都予以正视的基础之上的。
宽容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和纵容。宽容代表的是,双方已经达成了对问题的一致认识,一方承认自己有过错,伤害了对方,而另一方能够面对受到的伤害,吞咽下创痛,放弃报复或决裂,真心原谅对方,给予他们之间的爱情重新开始的机会。
让宽容成为一种激励和提示。
一旦一方给予了对方真正的宽容,另一方会感激不尽,更加珍惜彼此的情谊并加以回报。能够在双方内部自我调节、抚平矛盾、解除危机、走出困惑的爱情,实际上是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和境界的更美好的爱情。
美好的感情和情操的投入,必然会使得爱情进入更成熟、深沉、经历了洗礼的境界,宽容将成为一种提示和激励,带领相爱的双方从此迈入新的人生境界。
我向你们陈述精神的三种变迁: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终于变为婴孩。
爱带给人最珍贵的礼物,是成长
尼采为什么这样描述精神的成长历程呢?他认为,骆驼是担负艰难重担的坚韧精神的象征,它负重向沙漠奔去。但是在寂寞的旷野,它要发生第二种转变:精神要在此变为狮子,他要夺取自由,成为他的旷野之主。但是,婴孩又能为狮子之所不能为,婴孩乃天真,遗忘,一种新兴与游戏,一个自转的圆轮,一个发端的运动和神圣的肯定。婴孩比喻着生命世界的轮回,新的创造的化身,猛悍的狮子必须化为婴孩。
人在经历了艰难沉重的童年的成长之后,要获得独立自主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然后,人要进入到一个创造性的新的自我,实现一个成长的循环。
尼采的这个关于精神的成长的表述既可谓抽象,也可谓具体。那么,尼采本人的具体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呢?
他于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一个德意志的世代牧师之家。他的父亲曾经是德意志宫廷里公主的老师,后要求到偏远的乡村去传教、教书,过身心安逸的生活。尼采出生在乡村,可是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没过几天他的弟弟也死去了。此变故对他的家庭影响很大,母亲带着尼采和妹妹搬到他的外祖母所在的镇上去生活。童年的尼采生活在家庭的女性成员中间,除了母亲和妹妹,两个姑姑终生未嫁,也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尼采除了在母亲和姑姑的关爱中长大,终生也得到了妹妹的关心和照顾。而他的精神成长财富,是从亡父和波兰伯爵祖先那里得到的激励。
他说:“我酷似我的父亲,而且简直就像他那过早谢世生命的延续。”尼采称他的波兰贵族祖先因为支持新教、反对天主教而遭到驱逐,流亡三年后来到德意志定居。尼采认为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来了高贵的血统,并且得到了祖先的庇护。
成长离不开爱。童年丧父的尼采又把音乐家瓦格纳当作父亲和人生的导师,他说:“我思索再三,假如没有瓦格纳的音乐,我也许熬不过我的青年时代。因为以前我命中注定就是德国人了。假如一个人想逃脱忍受不了的压力,那他就离不开大大麻。瓦格纳就是专门用来对付一切德国东西的大麻。”这里面虽然具有文化肌理的复杂问题,但从中也可见各种各样的关爱对于成长是多么重要。瓦格纳作为尼采的长辈,始终还是关心尼采的。
尼采的思想和灵魂一直在成长,人生始终在向前寻求。他的成长来自于爱,与爱息息相关,同时,成年以后的他也对于亲友乃至人类充满真挚的爱,并热烈地期盼获得真诚的爱情的幸福。但他始终无法完成他所希望的成人生活的典礼——结婚。他本人决定抛弃民众导师的虚幻的角色,转为一个倾听者,他希望过上拥有一个既两情相悦又志同道合的伴侣的生活,他敞开心扉,追求真正的爱情,拒绝姑息,但是一直未能如愿,但是对爱的向往始终伴随在他的人生道路之上,成为他的思想学说不断缔结果实的原动力。
真正的爱,是成长的必要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