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孔子对伯鱼说道:“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
【注释】
《周南》、《召南》——现存《诗经·国风》中。但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周南》、《召南》,乐名也。有乐有舞焉,学者之事。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
正墙面而立——朱熹云:“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仅是指玉帛等等礼物而说的吗?乐呀乐呀,仅是指钟鼓等等乐器而说的吗?”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颜色严厉,内心怯弱,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注释】
乡愿——愿,《孟子》作“原”。《孟子·尽心下》对“乡愿”有一段最具体的解释:“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17.1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鄙夫,难道能同他共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假若生怕失去,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注释】
可与——王引之《释词》谓即“可以”,今不取。
患得之——王符《潜夫论·爱日篇》云:“孔子疾夫未之得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者。”可见东汉人所据的本子有“不”字。《荀子·子道篇》说:“孔子曰……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说苑杂言篇》同)此虽是述意,“得”上也有“不”字。宋人沈作哲《寓简》云:“东坡解云,‘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可见宋人所见的本子已脱此“不”字。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民还有三种[可贵的]毛病,现在呢,或许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便放荡无羁了;古代自己矜持的人还有些不能触犯的地方,现在自己矜持的人却只是一味老羞成怒,无理取闹罢了;古代的愚人还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耍手段罢了。”
【注释】
廉——“廉隅”的“廉”,本义是器物的棱角,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也叫“廉”。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见《学而篇》。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紫色夺去了大红色的光彩和地位,可憎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可憎恶;强嘴利舌颠覆国家,可憎恶。”
【注释】
紫之夺朱——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从《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看来,那时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道:“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孺悲来,要会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接待。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使孺悲听到。
【注释】
孺悲——鲁国人。《礼记·杂记》云:“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辞以疾——《孟子·告子下》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孔子故意不接见孺悲,并且使他知道,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宰我问道:“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便抢着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宰我退了出来。孔子道:“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注释】
钻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轮回。
期——音基。ji,一年。
稻——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它来和“锦”为对文。
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就是住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藳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这里的“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不是有掷采下弈的游戏吗?干干也比闲着好。”
【注释】
博——古代的一种棋局。焦循的《孟子正义》说:“盖弈但行棋,博以掷采(骰子)而后行棋。”又说:“后人不行棋而专掷采,遂称掷采为博(赌博),博与弈益远矣。”
犹贤乎已——句法与意义和《墨子·法仪篇》的“犹逾(同愈)已”,《孟子·尽心上》的“犹愈于已”全同。“已”是不动作的意思。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问道:“君子尊贵勇敢不?”孔子道:“君子认为义是最可尊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注释】
尚、上——“尚勇”的“尚”和“上”相同,不过用作动词。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流字衍文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子贡道:“君子也有憎恨的事吗?”孔子道:“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传播别人的坏处的人,憎恨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憎恨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憎恨勇于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通、执拗到底的人。”孔子又道:“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随即答道:“我憎恨偷袭别人的成绩却作为自己的聪明的人,憎恨毫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恨揭发别人阴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注释】
下流——根据惠栋的《九经古义》和冯登府的《论语异文考证》,证明了晚唐以前的本子没有这个“流”字。案文义,这个“流”字也是不应该有的。但苏轼《上韩太尉书》引此文时已有“流”字,可见北宋时已经误衍。
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注释】
其终也已——“已”是动词,和“末之也已”(17·4)“斯害也已”(2.16)的“已”字相同,句法更和“斯害也已”一致。“其终也”“斯害也”为主语;“已”为动词,谓语。如在“其终也”下作一停顿,文意便显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