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上――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上,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事实上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的实践者。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他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书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茶楼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三天三夜。”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十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将这一习惯保留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十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倍加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但是,对小小的李嘉诚来说,这份工作的价值远不止是一个“饭碗”。他深知自己不可以长期做一个小小的堂倌,也不可以满足于养活一家老小,他必须把茶馆的工作当作一个学习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不可能听到的。许多说法,甚至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经验。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卖、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