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说服别人的技巧每天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演,然而有些人因为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而使自己的人脉网络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拓展,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某个细节处理不当而失去了潜在的人脉资源。你最终会成为哪一种人呢?
口才点睛
说服的方式多种多样
说服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认同你的观点、态度或你提出的行动建议,做出你所希望的决定。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它涉及运用听众的推理和理解方式,而不必是你自己的。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要说服别人的情况,你需要说服的对象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顾客、你的朋友,如果选择不正确的说服方式,说服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实战案例:一阵见血,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有位农村大娘去商店买布料,售货员迎上去打招呼:“大娘,您买布吗?
您看这布多结实,颜色又好。”不料,那位大娘听了并不高兴,反而嘀咕起来:
“要这么结实的布有啥用,穿不坏就该进火葬场了。”对大娘这番话,售货员知道农村大娘是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因而笑眯眯地说:“大娘,看您说到哪儿去了。您身子骨这么结实,再穿几百件也没问题。”售货员的只言片语,说到了大娘的心坎上,自然成功地卖出了货物。
技巧点拨:
一天,王老师给他们班的学生出了一道题,他发给4名同学每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由你来领导本班,要让大家全部自动走出室外。
第一位同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放弃了题目,回到座位上。第二位同学对全班的同学说:“王老师要我命令你们都出去,听到没有。”全班没有一个人走出室外。第三位是这么做的:“大家都听好了,现在教室要打扫,请各位离开!”
但仍然还有一部分人留在教室内。
第四位同学看了纸片上的题目后,微笑着对大家说:“好,各位,午休时间到了,现在下课!”不出数秒,全教室的人都走光了。
在说服别人时,我们首先要做到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陈述具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综合运用各种说服方法。具体的说服方法有以下几类:
1.循循善诱式
指有步骤地、耐心得当地巧妙诱导对象,使对方按照设定的方式思考。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总统前曾在海军任职。一次,他的朋友向他问及美国关于建立舰艇基地的一项具体计划。罗斯福在回答时首先小声地问:“你能保密码?”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话头,说:“你能我也能。”罗斯福先利用提问者的急迫心理,巧妙地诱导对方表态,然后利用对方的话封住对方的嘴,使对方无计可施,从而保守了机密。
2.巧用辞令式
指充分发挥语言的表情达意作用,采用一系列修辞方式,如比喻、暗示、类比、夸张等达到说服的目的。
齐景公喜欢射鸟,而烛邹负责掌管那些鸟,可因为意外所有的鸟都飞走了。
景公要杀了烛邹。晏子去进谏,他并不直接说不能杀烛邹,而是说要当着国君的面列出烛邹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是第三条罪。”晏子的话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斥责烛邹的罪状,言外之意却在委婉地提醒景公杀烛邹的错误,从而说服了景公。
3.激将式
即利用人们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从相反的角度,以“刺激”的方式达到正面鼓励的效果,使其接受建议。在使用激将法时,一定要注意言辞的分寸,既要防止过度,又要避免不及。
有一位老总到香港开会,来到一家珠宝店,对一只钻戒很感兴趣,但嫌价格太贵,犹豫不决。接待的小姐见此情形,笑着对他说:“您真有眼光,昨天有位欧洲的王子也是一眼就看中了这只戒指,后来因为贵没买。”这位老总听后,马上付钱买下了这枚钻戒,而且还得意非常。这就是劝将不如激将的神奇效果,当顾客听说某王子也喜欢这枚钻戒,但因为太贵没买时,其强烈的自尊心被激发了出来,自然不顾价格的高低了。
4.引证权威式
即用对方熟悉的人或事作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服。香奈儿5号香水的广告中,没有介绍化妆品的成分、用法和注意事项,也没有说产品如何诱人,只是让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说了一句话:“我只穿有香奈儿5号香水的睡衣睡觉。”
从而让不少的女人涌起购买的欲望。
口才点睛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说服别人的经历,有时候效果很好,有时候却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说服方式。古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其实这就是上文中第四个同学说服方式的最好注解。让自己的目的和对方的一些意愿或者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此来说服别人,结果一般都是双赢。
不会让对方说“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马可·辛德和麦可·康尼汉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打电话给30个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回答公共服务机构的8个问题,结果有25个人同意。接着他们又打电话给另30个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回答50个问题,结果有24个人拒绝。
过了两天,他们以另一研究机构的身份,打电话给第一批愿意回答的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回答30个问题,结果近70%的人表示愿意;他们接着又打电话给第二批拒绝回答的24个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回答30个问题,结果只有12%的人同意。
这项研究证明:开始说“是”的人,他们会继续说“是”,相反,开始说“不”的人,就会一直说“不”。如果说服对象已持有较顽固的己见,直来直去的说服,往往会碰钉子。因此,如何利用技巧,引导对方说出“是”,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口才高超的说服者,不会让对方说出一个“不”字。
实战案例:让他不断地说“是”
情人节当天,有一个帅气的男孩来到某品牌口红专柜前,他显然是被琳琅满目的口红颜色晃花了眼。导购小姐微笑着问他:“你好,是想为女朋友选个口红做情人节礼物吗?”
男孩腼腆地笑了一下:“是有这个打算。”导购小姐说:“那请问你要买哪一种颜色的口红?”男孩十分犹豫:“我也说不好,我女朋友现在正在路上,一会儿就会赶过来,你问她好了!”
“先生,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啊,如果你要送口红给女朋友,那口红的颜色就应该是你来决定呀。”导购小姐说,“是不是你要买口红送给你的女朋友?”
男孩子说:“那是自然了!”
“你是不是希望你的女朋友涂给你看?”
男孩点点头说:“是呀!”
“那么在一些非常好的气氛下,她是不是会一点一点地涂给你看呀。”
男孩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但他还是被导购小姐的话打动了,于是他一口气买下了16支口红。
我们都知道,如果在谈话的一开始就能起个好头,那一般都会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因此,要说服别人,就一定要有好的开头,一开始就让对方不得不点头称“是”,接下来让他继续不断地说“是”,直到达到你的目的为止。
技巧点拨:
小伟是一家网络服务公司的高级设计师,专门负责帮其他公司设计宣传网站,这次他交给对方的方案是以红色为主要背景色的,色彩鲜艳,令人记忆犹新。偏偏对方负责人偏爱淡蓝色,强烈要求他把颜色换成蓝色。小伟凭借自己的经验知道,如果按对方的要求更换了颜色,这一单生意是没有问题,但对方并不能依靠这个网站得到收益,到头来还是影响自己公司的声誉。
顾客:“怎么是红色的,我不是告诉你了么,我要蓝色的背景!”
小伟:“是吗?为什么不要红色的?”
顾客:“红色的不好看,而且太显眼了。”
小伟:“你做网站的目的是宣传你们公司的产品是不是?”
顾客:“是的。”
小伟:“那你是想让顾客容易记住还是记不住?”
顾客:“当然要容易记住啦!”
小伟:“请问人在看东西的时候,是兴奋的时候更容易记住还是平淡的时候容易记住?”
顾客:“当然兴奋的时候容易记住。”
小伟:“请问红色是不是给人兴奋的感觉?而蓝色会让你感觉平静?”
顾客:“是的。”
小伟:“所以用红色更能达到宣传的效果是不是?”
顾客:“好像有道理,那就不要换背景了,就用你的方案吧。”
要使对方回答“是”,提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样的发问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最好的方法应是:暗示你想要得到的答案,并以此来引导对方。
巧妙运用“是”字战术,对说服别人是相当重要的。日本着名心理学家多湖辉认为:要说服人,得从对方不得不回答“是”的问题开始,这样,他的自我防卫就会松懈,接下来的问题也会很容易回答出“是”;如果一开始就让对方回答“不”的问题,他的防备会更坚固,你也就无从下手了。
口才点睛
循序渐进的说服艺术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服他人要有耐心,要学会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切忌快刀斩乱麻。毕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说服也是如此,因为被说服人的思维惯性和既成偏见是相当顽固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想急于求成,那只能让对方对你产生反感情绪,说服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战案例:聪明的心理医生
有一个心理学家,很善于帮助女性走出失恋的痛苦,有一次来了一位女性,一进门就哭闹着说自己被男友抛弃了,并在心理学家面前大发牢骚,好像是心理学家让她失恋了一样。但心理学家却表现的很坦然,他在与这位女性聊天的时候,先是聊些大众化的问题,慢慢地解除对方的陌生心理。大约20分钟后,这位女性把自己因何而失恋的故事告诉了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对症下药,很快让这位女性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现实生活中,成功地说服别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任何人一旦坚持了一种看法或观点,就会形成相当顽固的思维惯性。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说服时不可心急,要学会用循序渐进的技巧,来逐步说服对方。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技巧点拨:
(1)说服他人,要先从对方的情感角度出发,采用由小到大的幅度,招招紧跟的说服方法,一步一步具体而又细致地为对方剖析情势,为其出谋划策,从而一步一步地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
(2)遇到十分固执的对象,可以采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先聊一些与实质性问题较远的其他话题,再由远及近一步步切入实质性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逐渐拉近双方心理距离,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地引导对方。
(3)如果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开口就触及到了核心部分,势必会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自然对方不会轻易接受你的说服。
当然,再好的说服方式也需要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孟子说过:“天时、地利、人和乃作战取胜之道。”要选择有利于说服的环境,再配合适合的说服方式,才可收到预期的说服效果。否则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