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案例:语气也可以助人
王老师很善于用自己的语气帮助学生。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谈,被别的同学称为“弱智”。有一次在课外活动时,他发现这个同学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于是便走过去,用温柔、耐心的声音同他说话:“我发现你上课听讲挺认真的,而且反应并不比别人慢,老师相信你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这个同学听了王老师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然后,王老师又把他带到孩子们中间,并且陪他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们受到王老师的影响,都争着和他做游戏。慢慢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人说他是“弱智”了。
虽然说“理直”就“气壮”,但有理不在声高。只有“有理”再加上得体的语气,才会收到“情通理达”的效果。所以,把握好语气的分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说话的语气呢?
技巧点拨:
(1)驾驭语气的关键一条是语气因人而异。用喜悦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喜悦之情,用愤怒的语气就会引发对方的愤怒之意;生硬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不悦之感,埋怨的语气会引发出对方的满腹牢骚。
(2)把握语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一般来说,场面越大,越要注意适当提高声音,放慢语速,把握语势上扬的幅度,以突出重点。相反,场面越小,越要注意适当降低声音,适当紧凑词语密度,并把握语势的下降趋向,追求自然。
(3)要因时而异,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候说,效果往往会不尽相同。抓住时机,恰到好处,运用适当的语气才能够产生正确的效果。
语气是有声语言的重要的表达技巧。只有运用丰富、贴切的语气,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不时对通话人产生正效应,从而赢得交际的成功。
口才点睛
学会修饰你的“实话实说”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别人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说实话有时候对人对己也许会有反面作用,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说一些谎言来安慰对方。这样,就需要对谎言做一番必要的修饰。
实战案例:说谎的艺术
巧琳是一个胖女生。一天,她到商场买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她问道:
“我是不是太胖了?这件衣服会不会显得我更胖?”
A店员跟她说:“如果你怕看起来胖的话,你可以加一条宽腰带,这样就可以使你看上去苗条些。”B店员看了看巧琳的年纪,大概是30岁,于是她说:
“你属于比较有肉感的女生,这样的女生比较有福气,如果你怕看起来会胖,我们有另一款深色的衣服,具有修饰身材的效果,你可以试穿一下。”
在这里,两个店员都刻意回避了巧琳有些胖的这一事实,而用“看上去苗条”“有福气”之类的话语巧妙地来修饰自己的善意谎言。在现实生活中,当需要善意的谎言时,该如何来修饰这些谎言呢?
技巧点拨:
(1)编织善意的谎话,要声情并茂,不要让你的神色“出卖”你。比如,对癌症患者撒谎说他的病不是癌,这时的善意谎言要自编自圆,而且自己不能表现出悲痛的神情来。
(2)不要让对方难堪。比如,有一个人请你吃饭,而你又不想去,这时候,你可以用谎言婉言谢绝,而不是硬生生地告诉对方你不去。
(3)用调侃的口气将谎言说出来。为了强调言谈内容的情景,故意把未曾发生过的事情用讲笑话的方式说出来,以增强谈话的气氛。
对于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或是无法作出决定的情况下,可以含糊其辞,或者不去正面回答对方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讨好对方,又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
口才点睛
学点“装傻”的口才
一个人太精明就像花朵非要长出尖刺,无端惹人厌烦。懂得不露锋芒,适时装装傻、娇憨一些的人更受欢迎。一个人领会了大智若愚的神韵,说话就不会过于咄咄逼人,而懂得巧妙地替人遮羞、自嘲或者幽默地反唇相讥,看似痴愚迟钝,实则更贴合人心,而且不会授人以柄,这样才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智慧和幽默。
实战案例:装傻的智慧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一些驰骋疆场的老将对于年轻的军事家看不惯,不禁语出讥讽:“为什么派你跟我们一起去?是想来教育、监督我们这些老头子吧?白费劲!你们在桌子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了。别自以为了不起,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
不料年轻的将领老老实实地答道:“那时候,刚满10岁。”这一回答,让人生出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愤怒自然无法发泄,但保证了双方的和谐。
怎样“装傻”来避开尴尬的局面,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人的面子,而且不会让人觉得咄咄逼人呢?这种口才也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掌握这些方法才能不被人小觑,否则一律听而不闻,不回应对方,就只能沦为懦弱可欺者。
技巧点拨:
1.把对方的话引向更荒诞的方向
宋高宗时,有个御厨在馄饨没煮熟时就呈给了皇帝,结果被下了大狱。
不久,宴会上有杂戏演员说相声,互问对方的生辰,一个说“甲子生”一个回“丙子生”,这时丞相大人站起来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问为什么,丞相不紧不慢地回道:“甲子、丙子都是生的,难道不应该与馄饨没煮熟同罪吗?”皇帝大笑,释放了先前的御厨。
对于对方荒谬的逻辑、结论或无理的要求,我们不妨做出夸张或更荒谬的假设,从而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2.就对方表面的意思作答
应对别人有深意的挑衅时,不妨只从对方话语的表面作答,不理会对方话中的其他含义,反而能够出奇制胜,避免双方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受辱之时装“憨相”,大象无形有时反而是最聪明的应对之策。曾有个女孩子因为自作主张引起了女上司的不满,上司怒道:“你以为你是谁?你算老几?”
女孩憨憨地笑答道:“我在家行二。”引得同事大笑不已,上司哭笑不得,一场风波终于止息。
3.故意曲解对方话中的含义,答非所问
当对方的问题或话语不善,故意贬低或嘲讽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在形式上响应对方的语言,通过错位造就幽默效果,保护自己的尊严。比如在某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期间,某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对方巧妙地答道:“跟贵国一样,每人一次。”
答非所问讲究的是抓住表面某种形式上的联系,不留痕迹地避开实质层面上的回答,中断对话逻辑上的连续性,从而跳出被动的局面。比如某些人不想泄露自己的隐私,往往会答非所问“从来处来”“和你的薪水一样多”。明星在隐私问题上的回答也往往只是“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之类既模棱两可,又避开实质性问题的方法。不尖锐,也不遮遮掩掩,让人无可挑剔,但却什么都没说,才是高明的装傻手段。
4.装作没听到
这是很简单的一种应对方式,想要运用得好则需要在暂时假装以后转移话题或者祸水东引,以便避实就虚,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从而达到打破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在某次失误以后,愤怒的上司把下属们聚在一起,责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出在谁身上?”这个时候,洗清自己未免有争功诿过之嫌,而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无疑会受到更多责难。
某个女下属沉默了一下,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直接说:“这个错误不大,我可以修改一下,说不定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此,显然比追究责任、怎样弥补过失更重要,于是几个下属都轻松过关了,这位聪明的员工也得到了同事们的感激。
口才点睛
“装傻”是一门艺术,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它达到缓和气氛、变换话题或者反唇相讥的作用。让人觉得你聪明而不尖刻,精明而不刻薄,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