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绘成一个本领大气量小的家伙,和故事的主角——诸葛亮相比,他完全成为了可怜的陪衬,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易中天很清楚,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头脑中的周瑜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根深蒂固。这对于讲历史的易中天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可易中天非但没有回避《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反而巧妙地借用人们熟悉的小说中的周瑜形象设置悬念——这是“趣味化原则”中的重要手段——《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这样一个形象,而历史上的周瑜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样一来,无论观众原本是否喜欢周瑜,都会好奇历史上的周瑜和小说中的周瑜有什么不同,并认真听易中天接下来要说的话,以做出比较。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其中符合史实的部分也占了70%的比重,应该说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但易中天偏偏抓住小说与历史不符的那30%,大说特说,说到全国人都知道。这并不是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有什么意见,只是从有氧信息的角度看,《三国演义》是一块再合适不过的跳板,可以让观众的思维从他们所熟悉的小说情节中迅速跳跃到易中天要讲的历史中去。套用牛顿的话说,易中天是希望站在罗贯中的肩膀上。
很幸运,易中天先生凭借着《三国演义》旺盛的人气做到了这一点,观众们果然被吊起胃口。在易中天眼中,周瑜是个帅哥,而且很有才华,他年纪轻轻就做了东吴集团的最高军事统帅,可谓春风得意。更让人嫉妒的是,周瑜还娶了当时东吴数一数二的大美女。这样的人,我们嫉妒他还来不及,周瑜又怎么可能会嫉妒别人呢?
这段分析十分精彩,现场也不时传来笑声。在易中天的讲座上,用帅哥美女等现代词汇来评价历史人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其使用后的效果还是和第一次一样好,人们依然觉得把周瑜叫做周帅哥挺有趣的。而贯穿整个分析过程的推理也看似合情合理,并最终引出易中天要讲的结论——历史上的周瑜其实并不是个小心眼,相反,他是个心胸十分宽广的人。
实事求是讲,易中天先生的这段分析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即便周瑜在人生的旅途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无法由此得出他不会嫉妒别人的结论。无论是从人性的角度探讨,还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分析,人之所以会嫉妒别人,从来都不是因为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得不到什么。连性情宽厚的刘备都会“既得陇,又望蜀”,凭什么周瑜就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呢?
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细节无论在讲座现场,还是在电视机前,都不会有多少人注意到。这完全有赖于有氧信息那强大的、压倒一切的影响力。幽默有趣的信息形式,简单轻松的内容,这些都使得观众沉浸于有氧信息带来的快乐中,无暇去吹毛求疵。这也是有氧信息更容易被接受的原因。
除了简单和有趣之外,《品三国》还有一个有氧信息的典型特征:实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想当年司马光写下扬扬千万言的《资治通鉴》,就是希望宋朝的皇帝们能够时常照照历史这面镜子,避免走前人走过的覆辙。这是古人讲究的实用。虽然司马光的愿望在宋朝并未真正实现,但后世的帝王将相及史学家们却从中获益匪浅。如果说《品三国》也是一面镜子的话,易中天希望观众在里面看到什么呢?
从赤壁之战到今天,数千年的时间过去了,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我们想要寻找当年赤壁之战的准确遗址,都变得十分困难。但是,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有一样东西却没有变,那便是人性。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国力如何兴衰,文化如何传承,人始终还是人。他们共通的本性不会因为政治的压力归于泯灭,不会由于经济的兴衰突然消失,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变革而南辕北辙。
易中天是个对人性研究得很深、很透的学者。《品三国》中“品”的对象表面上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实际上却是人性。易中天希望通过对遥远的三国时代的追忆,和观众共同探讨人性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我们听到有人把易中天的《品三国》概括为反脸谱化的三国时,不应该表现出丝毫的惊讶。因为易中天要做的,就是让三国中的人物纷纷回归人性的真实。
这种人性的真实集中表现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上。
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的曹操和民间文学中的曹操大相径庭。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倾向于把曹操写得奸诈、狡猾、残忍,京剧中更是给曹操安了一副标志性的白色脸谱。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位为中国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君主。没有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对北方中国的统一,便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更不会有以魏国为基础的晋王朝。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为历史人物翻案,是易中天先生的拿手绝活。但对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分析,易中天却不满足于仅仅翻案而已。通过有氧式的语言风格,易中天为我们详尽地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
易中天首先把焦点对准“奸诈”这个关键词,通过“吕伯奢事件”,易中天引出“曹操的奸诈也透露着真诚”这个重要结论。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君子总是比小人受欢迎。但是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做选择的话,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真小人。事实上,为了生存,很多人都会有奸诈的一面,说得轻一点,很多人都会为了个人利益不说实话,或者做一些表里不一的事。这无可厚非。在鱼龙混杂的乱世,曹操的奸诈也是其生存的必要手段。
接下来,易中天还为观众们展示了曹操温情的一面。在与张绣的战争中,由于曹操个人的过错,他的儿子曹昂被杀死,曹操的老婆丁夫人向曹操哭闹,被曹操一怒之下赶回老家。事后,曹操觉得自己做得的确过火,便诚心诚意地去老丈人家接老婆。遗憾的是,老婆大人没有给曹操悔过的机会,曹操也没有勉强,反倒劝岳父给其找个新婆家。
这样的温情演出使得曹操似乎与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易中天话锋一转,又开始描述起曹操狠毒的一面。仅仅因为居功自傲,外加不会说话,曹操杀了曾经帮助他赢下最为关键的官渡之战的许攸。更不用说曹操为了防范刺客,以梦中好杀人为名杀了那名为自己盖被的无辜侍卫。
但另一方面,曹操却经常宽恕一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甚至是他的敌人。袁绍打曹操时,请陈琳写了篇檄文,里面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骂得曹操一身冷汗,连头痛病都好了。结果仗打完了,曹操不但没有杀掉陈琳,反而给了他一个官做。
如此矛盾的表现却融会在一个人身上,这的确让人有些费解。但真实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是纯粹的。易中天对曹操的分析,不但帮助我们看清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更看清了人性,看清了自己。因此,这种鞭辟入里的分析不仅仅精彩,也极具实用性。
“简单、有趣、实用”——融会了有氧信息三大魔法元素的《品三国》,实在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十一.让科学成为娱乐
1.最聪明的大脑
也许你对物理学不感兴趣,但你多半应该听说过“霍金”这个名字。他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当你了解到霍金其实是一个无法说话,不能行走,甚至大部分手指都无法动弹的瘫痪病人时,你会对他所做的一切及其受到的评价更为惊讶。一个连正常的读书、写字和说话都难以做到的残疾人竟然可以引领我们认识宇宙!霍金所做的一切已经超出了我们正常人能够想像的极限。虽然霍金的悲惨遭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同情。但他的成功,尤其是其笔下著作的成功,却与这种同情无关——没有人可以因为值得同情而拿到诺贝尔奖,也没有人可以凭借同情让自己的书畅销上千万册。想真正了解霍金成功的奥秘,就必须先忘记他是残疾人这个与成功本质无关的事实。
霍金研究的领域无疑是挑战人类智慧极限的最复杂的部分。对于大多数生活在这颗蔚蓝色星球上的人类来说,世界地图就是我们关注的最广阔的范围;而霍金关注的,则是整个宇宙。地球在他的研究中,只是一颗无比渺小的行星。仅仅凭借着头脑的计算,霍金试图解开宇宙存在的奥秘:为什么会有宇宙?它是否有一个开始?如果有开始,它又是否会有消亡的那一天?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会发生倒流?
这些问题也许你我在小时候都思考过,但我们与霍金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能力使得我们仅仅能提出这些问题,而无力解决问题。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们也大多涉猎过世界本源的问题,可惜他们不是利用迷信去压倒一切相反的质疑,就是用类似科幻小说一样的构思方式去幻想出一个有规则的宇宙。没有人能够依靠客观、公正的理性思维去解开答案,直到现代物理学被构建起来,以及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两位超级天才横空出世为止。
与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前辈一样,霍金也不打算把揭开宇宙奥秘的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与上帝相比,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理性。他相信关于宇宙的奥秘有一个答案,但那未必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答案,他只是原封不动地描述宇宙本来的样子。
这是一项相当艰苦、枯燥、繁重和复杂的工作,除了物理学专业人士之外,没有多少人愿意接触它们。对于我们这些占人类大多数的门外汉来说,即便只是看一看这些物理学研究成果在数学上的推演过程,就足以让我们的脑袋像两个斯伯丁篮球那样大。要是还想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公式背后的逻辑关系和证明过程,那可真是要了我们的命了。
作为一名卓越的物理学家,霍金在发表论文时,自然会按照严谨的学术规则推演自己的结论。但聪明绝顶的他很清楚,如果他只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论文集结成书,并公之于众,相信真正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研究相关领域物理问题的学者,而不是普通大众。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有人曾断言,全世界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不会超过3个。广义相对论的接力棒传递到霍金这一代时,知音看起来也不会很多。
如果只是希望满足自己的研究欲望的话,霍金在发表完学术论文后完全可以继续做他的高深研究。但庆幸的是,除了是一名物理学大师,霍金还是一位有氧信息大师。因为他有强烈的与大众沟通的欲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中最主要的部分,能够被大多数人理解,而不是被少数人理解。而这需要用到与研究宇宙完全不同的技巧——有氧信息技巧。很幸运,霍金看起来似乎天生就懂得这些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猜猜看,划时代的物理学知识加上丰富的有氧信息等于什么?
答案是: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1988年,霍金写了一本书,名字叫《时间简史》,这是一本地地道道的物理学书籍。可它的销量不但让其他物理学书籍汗颜,更是让所有通俗读物自叹弗如。从出版至今,《时间简史》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 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这样的销量恐怕只有《圣经》和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才能相提并论。
霍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们尽量不要把这个因素掺杂在他的成功过程中。虽然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但霍金却非常擅长沟通,所有与霍金有过接触的人都感觉十分愉快。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嘴,还是大脑构成了人类沟通的最主要的器官。
几乎所有擅长沟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一再强调的有氧信息原则——受众导向原则。虽然自己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却没有丧失感知门外汉们想法的能力。
尽管对于精确地描绘宇宙而言,没有比这些公式和数字更好用的工具了。但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高等数学及各类公式是他们万分惧怕的,当面对大众的时候,这些曾经立过汗马功劳的工具,反而成为了人们理解信息的巨大阻力。
霍金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尽量减少在他的著作中使用高等数学及物理学公式的频率。当出版商提醒霍金,他要出版的书中每多一个公式,销量就要减半时,霍金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地把公式的数量减少到只有一个——E=MC2。而这个公式,是所有了解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为了展示武艺,敢于放弃自己最称手的兵器一样,信心十足的霍金公开宣称,自己完全可以放弃使用数学工具传播自己的思想。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电影《时间简史》开始公映。以一部物理学著作为蓝本拍摄电影,在人类电影史上都是很罕见的。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问世,是源于霍金坚定的有氧信息理念——即便是最高深的内容,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
霍金不但拥有最坚定的有氧信息理念,更拥有最娴熟的有氧信息技巧。作为一本物理学书籍,开篇的部分原本是应该讲一讲本书阐述的主题、脉络、背景的,但霍金没有这样做。从《时间简史》的第一个字开始,霍金便使用了有氧信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讲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当我们阅读着这则轻松幽默的故事时,还会对这本书产生恐惧或抵触的心理吗?绝对不会。霍金也很清楚这一点。顺便说一句,很多令人敬畏的伟大人物在发表演讲时,都喜欢用一个轻松的小故事做开头,这对缓解受众的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霍金不但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更擅长利用另一个有氧信息原则——调动人们的好奇心。
人们的好奇心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但人们并不会对所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需要人为的引发。霍金选择利用人们小时候的幻想来引发这种好奇心:小时候,当我们站在庭院里仰望星空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对这个宇宙产生一些疑问:“宇宙究竟有多大,这个世界是否有开始,是否有结束?那些一眨一眨的星星上面究竟都有什么?充斥其中的无边黑暗又是由什么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