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约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红颜命薄。蔡文姬亦逃不过注定的命运。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16岁守寡,少年失去父母后被掠去胡地成了俘虏。远离故乡十二载,到了中年又被迫离开了第二个丈夫和两个儿子。如此经历,在古代才貌兼备的才女中,除了蔡文姬恐怕再无第二人。
博学多才的蔡文姬,音乐天赋自小过人。6岁时,父亲弹琴弹断了一根琴弦,一墙之隔的蔡文姬听出父亲弹断的是第一根弦。其父蔡邕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的她更是琴艺超人。
16岁时,蔡文姬远嫁河东世族卫家。蔡文姬的丈夫卫仲道是出色的大学士子,而蔡文姬本人学识渊博、精通音律,夫妻二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所以婚后他们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去世了。婚后,蔡文姬没有为卫家生下一儿半女,同时卫家开始嫌弃她,认为是她命硬克死了卫仲道。年少气盛、才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受得了这种污蔑之辞,不顾父亲蔡邕的反对,愤然回了娘家。
汉朝末年,各诸侯拥兵自重,董卓控制了朝政。后来,王允假借汉献帝之口,伪造密诏,杀了董卓,并将他的尸体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让过路的老百姓羞辱唾弃。蔡邕以前和董卓的关系很好。如今,他见董卓人死,亲离朋散,想到往日与董卓之间的交情,难过不已。不顾王允的禁令,伏在董卓的尸体上放声大哭,这一举动吓得周围看热闹的人四散奔逃。王允得知以后,不由得勃然大怒。心想:蔡邕呀蔡邕,你真是不长眼睛,我刚刚夺过大权,还没稳定,你竟敢当众和我唱对台戏。于是,蔡邕被王允下令赐死,蔡府的所有人也被抓起来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此时,蔡文姬已经回到了娘家。蔡邕出事的时候,她正在家里弹琴。听到下人来通报,说父亲去哀悼董卓之后,她就已经猜出蔡家将要大祸临头,不由得仰天长叹。一名深深庭院中的闺秀能如此料事如神,真不愧于才女之名。
果然,王允的大兵飞奔而来,将蔡府团团围住。全府上下,不分男女,不论老幼,全被捆了起来,被推到了前院,稍有怠慢,就被乱棍打得皮开肉绽。蔡文姬和家人一起被发配北疆。这一变故又一次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她的人生开始更加动荡悲苦。
当时,汉朝北方边境极不太平,胡人经常兴兵前来犯。每攻下一座城池,他们就将城里的百姓残杀殆尽,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一队队胡兵的马背边上悬挂着一串串男人的头颅,而马后驮着诸多被抢来的女人。
在被发配到北方的路上,都是尸横遍野,恶臭熏天。不可幸免的,蔡文姬遇到了如强盗般的胡兵,可怜的女子就这样被抓住成了俘虏。到了匈奴以后,颇为美貌的蔡文姬能文善琴,被南匈奴王看中,成了南匈奴王的夫人。“福祸总相依”,对于蔡文姬来说,幸运的是她的博学多才,让她成了夫人,而不是被匈奴士兵任意玩弄的女奴;不幸的是,她的博学多才吸引了南匈奴王的注意,让她远离故乡亲人,尝透了孤独思乡的滋味。在匈奴的十二年里,蔡文姬生了两个男孩,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在养育儿子的同时,她学会了吹奏声调哀怨惆怅的“胡笳”。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想起往昔和蔡邕的交情,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蔡文姬在临走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跪倒在地上,抱住文姬的双腿,放声大哭:“娘,您要去哪里啊?大家都说您要回中原,您还回来吗?您平常是那样仁慈,今天为什么就这么狠心?我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您怎么就撒手不管我们了呢?”听了这些话,蔡文姬只觉得肝肠寸断,神情恍惚,她抚摸着两个儿子的脑袋,痛哭流涕:“娘又能如何呢?当初你父亲强行把我抢来,今天又是他强行将我送回去,为娘又如何能做得了主呢?”直到蔡文姬老死中原,她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一生再未谋面。
回到中原以后,曹操看到蔡文姬孤身一人,便下令将文姬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这一年蔡文姬35岁。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轻视,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而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思念远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感伤乱离,她作了《悲愤诗》,这是中国诗史上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在这期间,她还创作了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的,在《胡笳十八拍》中的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百姓流亡。
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第十拍“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著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杳渺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往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中原,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
与董祀结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眼看死期已近,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赤足地来到曹操的府上求情。见到曹操,蔡文姬跪在他的面前替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曹操看着她心酸不已。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除董祀的死罪。
此时,曹操方发现蔡文姬数九寒天却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曹操问她:“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您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文无贻误,十分满意。
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改变了看法。时局动荡,他们夫妻双双看透世事,溯洛水而上,隐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曹操把蔡文姬从匈奴接回中原,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作了突出贡献。自此“文姬归汉”成了经久不衰的美谈,蔡文姬的才情也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大家们乃至今日的人们久久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