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如今,这则成语用来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一个晴天。
一只鹬在河边悠闲地散着小步,突然它看到了一只正舒展着身体的蚌。蚌肉看上去是那么鲜嫩可口,这只鹬便忍不住用尖尖的喙去啄,但谁料竟反被蚌壳狠狠地夹住,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不远处一个渔翁正在那儿钓鱼,一只鱼快上钩,看到这个情景,马上丢下鱼竿跑了过来,轻而易举地把蚌和鹬收入鱼篓。渔翁高兴地回家去,拿去一看,却发现鹬和蚌互不相让,已经同归于尽。渔翁后悔晚矣!
在现实生活中,渔翁的这种行径还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结局。
一个人坐观龙虎相斗,企图趁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利。
这种态度同时引起了争斗双方的反感和气愤,结果龙虎罢战,修好言和,同仇敌忾地对付起这个痴想着坐收渔利的第三者。
情形了然。
鹬蚌相争,渔翁不会得利。
再说,君子之道,正大光明。看见双方争斗,不去劝解,反而挖空心思的算计,非君子所为也。
乘人之危的不算英雄。如果你对处于危难中的人不想帮助,最起码也不要乘人式微落井下石。
君子的行为,就像一朵盛开在萋萋芳草中的亭亭玉立、香飘怡情的鲜花。清香漫过之处定会扫清一切污秽浑浊,还天地以沁人清香。君子,应该化干戈为玉帛,消仇释怨,而不是殚精竭虑趁人危难之时取一己之私。
也许真正的君子行为只存在于金庸式的武侠传奇中,但我们还是对君子怀有无比热诚的敬仰和期待。当君子之花遍地盛开时,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绚丽。
鹬蚌相争,渔翁失利。那是渔翁所为,非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