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灯伴黄卷,夤夜长读,不亦乐乎。对顾准来说,读书写作也是一种幸福。确实,顾准是幸运的,相对大量失学失业青年来说,他在潘序伦的关照下,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取得相当的职位。可是,他并没有沉湎于会计学术之中,他时时关注着国事家事天下事,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愈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思想嬗变过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环境变化急遽,顾准处于这样一个复杂动荡的社会现实中,引发了他的深深思索,他非常希冀寻找出路。在苦苦追求中,他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主义追求,使他对抛弃优越生活条件而在所不惜。因此,在建国之前的近二十年当中,他经历了如同本人所说:“30—40年代的战争与革命,某种远大的理想——超过抗日的理想,以及由于这种思想而引起的狂热。”
顾准1927年7月进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之时,由于家庭原因,他下班后不想马上回家,就逗留在所里。当时所址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39号,这是一条商业繁华的大街,商行林立,商号鳞次栉比,面对这些贸易发达、灯红酒绿的场景,顾准丝毫不曾动心,而是发愤钻研,挑灯披阅。
顾准进入立信事务所后,遇见了几个激进的、带有“革命性”的朋友,受他们影响,顾准迅速地接受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没有他们,顾准可能走完全另一条路,另一种人生。
就在进所不久,一位名叫夏星寿的年轻人也被事务所录用,顾准立马和他成了知己,他们不仅年龄相仿,且有共同语言,所以下班后常常在一起,在夏家促膝交谈至深夜。夏星寿在北伐时期为国民党在上海的地下党员,国共分裂后,对国民党的政治不满,不再参加国民党活动,夏星寿显然是一个带有相当革命性的人物。他业余之时翻译童话,给《小朋友》投稿。顾准跟夏星寿学英文,还从夏的民立中学的同学那里学过几天法文。虽然夏星寿不久就病故,但通过他,顾准又认识他哥哥夏增寿,他不仅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人物,而且是中共党员,因所在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一度被捕入狱,1933年左右,出狱回上海后,顾准经常向他讨论哲学问题和党的问题,这当然是后话。对于夏增寿,顾准说:他“是我的政治上的启蒙者”,进社的最早社员之一。
顾准在结识夏星寿的同时,与他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同学甘绩瑞取得了联系。甘绩端年纪比顾准大六七岁,当时在江湾的劳动大学学习。当时的劳动大学充满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这时的甘绩端就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在这一思想氛围下,顾准也就得到了不少无政府主义者的书,如巴金译的俄国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后更名为《面包与自由》)等,进而也就热烈地信从“无政府主义起来”。从无政府主义走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也是不少中共党人走过的道路。顾准对无政府主义的信仰,从心路历程上看为他信从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作了前期的准备。他后来在回顾这一段思想历程时曾非常清楚地指出这一点:无政府主义对现存剥削制度、状况的尖锐批判和激情的控诉深深地吸引了他,从而使他对革命产生了憧憬。
民族危机使顾准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便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尽管此时顾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了解或许还有些肤浅,但如前所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个人、民族和历史发展规律整合起来的意义世界无疑已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感受到了个体的生存意义,看到民族以至于人类的希望。于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义无反顾地投身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虽然,此时他的职业地位越发上升了。
与此同时,1928年江苏宜兴爆发了中共党员万一同志领导的暴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潘序伦之外,还有好几位宜兴籍职员,暴动发生以后,他们在谈论此事时,顾准表示热烈地赞成暴动,还对同事们说:“我也要托起红旗来。”
二
顾准十多岁时,就承担起赡养家庭的重任。家庭重负的生活现实,埋下了少年时代的革命激情。对这情形,他的六弟陈敏之曾作诗咏叹:
兄年十有三,稚气犹未除;
为觅衣与食,独立负重荷。
老母有所养,弟妹得庇护。
茹苦复含辛,二妹因殇殂。
兄慧惊不殊,少年结硕果。
狼烟弥四野,从此投干戈。
聪颖早熟的顾准,独立地担负家庭的开支,这一现实,无疑是“催化剂”,促使顾准开始革命的憧憬。
诚然,顾准已开始从一个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转变。他鉴往知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现实斗争服务。
顾准在思想逐渐“左”倾的时候,于1931年发起组织了立信同学会。
潘序伦举办的立信会计学校由于讲求实效,符合社会需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校友众多,遍布上海工商企业。这些年轻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是不满的,富有革命精神和进取心。其时又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举侵略我国,“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1931年,在顾准的鼓励下,由立信毕业生李建模、张明荣、冯尧忻、陆梓樵、袁恒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立信同学会。该会的第一个章程是由顾准起草的,其宗旨为“敦睦友谊、切磋学术、交流经验”,他还被推举为同学会主要负责人。
在顾准等人组织下,立信同学会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会计季刊》,这是我国最早的会计学术刊物之一,该刊出了第一卷四期以后,自第二卷起更名为《立信会计季刊》,由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接办。后来,同学会又编纂发行了《会计学报》。上述两份刊物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撰写的,包括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等。1934年,顾准还创办了会刊《友讯》,除刊登会务活动外,每期都发表时事短评,其中不少文章就由他本人执笔。
为了搞好同学会工作,顾准殚精竭虑,编印同学录、会员通讯,组织参观工厂企业等,还经常举办时事讲座和学术报告,邀请马寅初、李公朴、黄炎培、马叙伦、章乃器、潘仰尧、钱俊瑞、薛暮桥、艾思奇、柳湜、杨卫玉、杨荫溥、刘湛恩等社会名流、知名学者,作关于经济、哲学、时事政治方面的专题讲演,从各个方面推动大家思考,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忱。
顾准还通过徐雪寒的关系,推荐新知书店的进步书籍,推销《中国农村》等杂志,帮助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
立信元老李鸿寿先生于晚年时还记得当年顾准组织发动立信同学会的情形,如他在《忆顾准同志二三事》一文所忆:
1931年间,顾准同志发起组织立信同学会以及其他职业青年的社团,活动有:进步人士作报告,演话剧,唱革命歌曲等。他邀我参加。1934—1935年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派我们两人和其他同事到南京查账,同住在东方饭店,晚上他和我们讲国内外大事,也讲一些小故事,颇受大家欢迎。他还带领我们去看进步电影(如《十字街头》之类)。在抗日战争时,他鼓励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介绍我读《西行漫记》,我开始对中国共产党有所了解,思想上有了变化。
正如李鸿寿所言,对于抗日救亡运动,顾准发起的立信同学会是积极参与的。“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领导的东北义勇军抗日,深得全国人民的拥戴,纷纷募捐支持,立信同学会踊跃参加募捐活动,发动立信师生进行征募,尽自己的微薄力量,表达抗日的决心,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谣传上海抗日救国捐款共达国币二千余万元,而马占山将军只收到一百数十万元。据此有人指责经办捐款的《生活周刊》社、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和上海市临时救济会等单位有徇私舞弊行为。听此传闻,顾准就鼓动潘序伦,让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受托稽核了十三个经募单位的账目,证实共收到捐款502万余元,援助了东北义勇军337万多元,其余165万多元作了慰问十九路军和救济上海战区难民之用。最后将全部收支账目,出具证明,公诸社会,使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在顾准领导下,立信同学会的许多成员还参加了支援“一二·九运动”的第二次大示威活动,通过游行,很多同学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提高了觉悟和爱国激情;还参加了鲁迅先生的丧葬活动和茅丽英烈士的追悼会等。
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自1936年起,顾准还发动立信同学会成立了“立信歌咏队”、“立信音乐研究会”(与上海救亡歌咏团体合办)、“立信剧社”,以及舞蹈队、图书馆、读书会等。著名的音乐家、戏剧家,如冼星海、吕骥、徐韬、孙慎、沈默心(麦新)、孟波、洪荒、殷小勤等都亲临指导。开始,还只是在学校开学和毕业典礼时演出,后来就扩大到社会上去了,深得各界的好评。参加演出的立信同学,有些以后就成为著名的电影或话剧演员,如顾也鲁、于苗等。上演的剧目有《芳子》、《东北之夜》、《放下你的鞭子》、《夜》、《父子兄弟》等,不仅反映了当时职业青年要求进步、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也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因而社会影响很大。
多年以后,许多立信老校友还深切怀念立信同学会,称其为“投身革命的摇篮”。吴履绥是这样说的:“1932年,我在立信读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在顾准老师和许多老同学的帮助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记得那时同学会举办《现代经济讲座》,由薛暮桥、骆耕漠、狄超白等经济学家讲课,对我启发教育很大,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1938年,立信同学会介绍一些同学参加以中华职教社名义举办的《现代知识讲座》,由吴清友、周予同、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讲课,内容是现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同时介绍新出版的进步书刊,如:《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列宁选集》、《唯物辩证法》、《新哲学大纲》、《大众哲学》、《西行漫记》等。还组织读书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探讨,共同提高思想认识,使我们对当时形势有了比较正确的看法。立信同学会在顾准同志关心下,与当时上海‘职青’团体之一,与‘益友社’、‘银联’和其他爱国团体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协作。顾准同志还不定期地跟陆修渊、邵君美和我一起座谈形势,讨论‘立信’、‘益友社’、‘银联’如何开展工作等问题,使我从中受到很多教益。”
顾准不仅从政治上关心学生,而且十分注意关心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位校友的回忆中略知一豹。
先来听一听李鸿寿是怎样说的:“我在立信补校教课后,听到社会上轻视职工业余教育,认为这种学校不正规,没有前途。我思想上有一些动摇,就与顾准同志商谈。他说:这些学生年龄比我们大,他们工资微薄,生活艰苦,没有钱读正规学校。许多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要求提高工作水平。广大失业人员为了谋求工作,也迫切要求学习。我们有机会为他们讲课,是好事。为什么一定要到正规学校工作呢?而且立信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开设的课程也会越广,大有可为。”事实证明,顾准所言极是。
在事务所工作期间,顾准还热心带教实习学生。知名学者娄尔行教授(后为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对此印象深刻,他说:
顾准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治学勤奋、寻求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学者。我和他交往不多,但他这一高大形象深印在我脑海之中。……
我之结识先生,为时较早。本世纪30年代初,我在国立上海商学院求学,曾于暑期由学校安排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实习期间,有几次与先生分在一个小组,奔赴客户处查账。他颀长的身材,双目炯炯有光,动作敏捷,查账很熟练。
旧中国,时时有“毕业即失业”之虞,顾准多次介绍推荐立信同学,为他们解决职业问题。在这方面,顾准利用自己到大客户查账机会,广泛接触,联络交际,适时介绍。如老校友陆梓樵就是在1933年,经顾准的推荐,到刘鸿生创办的章华毛纺织公司主持成本会计工作的,此种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