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怎样把握。聪明的人拥有一双慧眼,他们不但善于把握机遇,而且还善于创造机遇,让机遇为自己服务。愚蠢的人即使机遇就在眼前也会白白地让它溜走。所以,机遇是人生最紧俏的商品,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使它成为成功的跳板。
在“做”中寻求机遇
不坐等机遇的降临
机遇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是要靠各人去寻找的,所以不要指望机遇会主动降临,否则你一定会遭到现实的嘲笑。
一个年轻人靠在一块草地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奇怪的东西,它周身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六条腿像船桨一样向前划着,使它的行走十分快捷。
“喂!你在做什么?”那怪物问。
“我在这儿等待机遇。”年轻人回答。
“等待机遇?哈哈!机遇什么样,你知道吗?”怪物问。
“不知道。不过,听说机遇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只要来到你身边,那么,你就会走运,或者当上了官,或者发了财,或者娶个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极了。”
“你连机遇什么样都不知道,还等什么机遇?还是跟着我走吧,让我带着你去做几件对你有益的事吧!”那怪物说着就要来拉他。
“去去去!少来添乱,我才不跟你走呢!”年轻人不耐烦地撵那怪物。
那怪物只好一个人离去了。
这时,一位长髯老人来到年轻人面前问道:“你为什么不抓住它啊?”
“抓住它?它是什么东西?”年轻人问。
“它就是机遇呀!”
“天哪!我把它放走了。不,是我把它撵走了!”年轻人后悔不迭,急忙站起身呼喊机遇,希望它能返回来。
“别喊了,”长髯老人说,“我告诉你关于机遇的秘密吧。它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家伙。你专心等它时,它可能迟迟不来,你不留心时,它可能就来到你面前;见不着它时,你时时想它,见着了它时,你又认不出它;如果当它从你面前走过时你抓不住它,那么它将永不回头,使你永远错过了它!”
“我这一辈子不就失去机遇了吗?”年轻人哭着说。
“那也未必,”长髯老人说,“让我再告诉你另一个关于机遇的秘密,其实,属于你的机遇不止一个。”
“不止一个?”年轻人惊奇地问。
“对。这一个失去了,下一个还可以出现。不过,这些机遇,很多不是自然走来的,而是人创造的。”
年轻人甚是不解。
“刚才的一个机遇,就是我为你创造的一个,可惜你把它放跑了。”老人说。
“太好了,那么,请您再为我创造一些机遇吧!”年轻人说。
“不。以后的机遇,只有靠你自己创造了。”
“可惜,我不会创造机遇呀。”
“现在,我教你。首先,站起来,永远不要等。然后,放开大步朝前走,见到你能够做的有益的事,就去做。那时,你就学会了创造机遇。”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特别迷信所谓“运气”。把自己的不成功、不如意统统归结为“运气”不好。他们要么怨天尤人,抱怨一切,要么就什么都不做只是等待机遇的降临。其实,机遇是不会从天而降的,他们等待的结果只能是一场空。成功者从来不会迷信于运气,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运气好,他们只是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总会有机遇。在成功者的字典里,是不存在“运气”这回事的。爱默生说:“只有肤浅的人才相信运气。坚强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规则。”要想有收获,就先要努力去做,这比坐待好运从天而降可靠得多。
曾经担任英国航空部部长的比佛布鲁克认为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他说:“我常警告追求成功的人,不要依赖运气,没有任何想法比依赖运气更不切实际。这个世界依循因果关系在运作,运气可说是不存在的。有时你以为某人成功得很侥幸,但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岂是你能体会的?”
当某些人相信运气时,其实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因素。然而,如果有机会控制这些因素,一定有人会拒绝这种一切操之在我的感觉。其实,说自己运气不好的人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不做事或不努力做事找个借口罢了。
赌徒是运气的忠实信徒,他们必须靠手气决定输赢,这样的人生简直是场梦魇,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机遇的,他们对前途永远茫然,永远无法掌握自己。
如果一个人相信好的机遇会从天而降,那么他就会不断拒绝各种机遇。因为那些机遇都不够好,他所要的是名利双收、高的职位,他不屑从基层起步。可以想象,不久,他就没有任何机会了。而他一生很可能就这样耗掉,一味依靠运气,使不少人丧失许多机会。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坐等机遇的降临,他们会一边努力去做,一边抓住机会决不放过任何让他成功的可能。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判断失误而犯错,但是只要肯去做,注意吸取教训,等他逐渐成熟后就会成功。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只是等下来怨天尤人,埋怨自己运气不佳,他会不断检讨自己,再接再厉。
善于发现和寻找机遇
所谓机遇,多半是由人们自己来发现和寻找的,并不是真的冥冥中有一股无形力量在主宰人们的一切。你必须有一双善于识别和发现机遇的眼睛,这样成功才能更快降临。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简称CBS)最受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默罗于1937年被任命为CBS的欧洲部主任,并且前往日后成为欧洲战争中心的伦敦任职。那时,希特勒法西斯策划了慕尼黑阴谋,整个欧洲都弥漫着恐惧、紧张的气息,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现在看来,这次本不起眼的调动,把一个抱负远大、才能杰出的人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否则,默罗就不会成为彪炳千秋的默罗,他可能依然留在远离战争的纽约平凡地从事教育节目。
默罗的职务是事务性的。依照惯例,他只需安排欧洲官员在CBS的广播时间,同时组织一些文化教育节目,不必亲自进行新闻报道。事实上,当时电台上的广播新闻也并不多。
20世纪20年代开始,无线电广播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在罗斯福总统通过广播发表了“炉边谈话”之后,社会工作者注意到,收音机已成为美国家庭中比电冰箱、弹簧床还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但是,人们主要收听的是音乐、演讲以及富有刺激性或者被演绎了的新闻,纯粹的新闻报道被普遍漠视。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无线电广播的初创阶段,人们更容易发掘它的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则因为广播新闻的发展受到了报业阻碍。
据记载,1933年底,为了缓和与报业的矛盾,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甚至与美国广播业者协会签订了这样一项协议,即承诺每天的新闻广播时间不超过两个5分钟;每条新闻不超过30个词;评论员不得使用发生不到12小时的新闻。尽管这项协议到1934年底就被废弃了,但是,实际上各广播公司在二战爆发之前,对新闻的处理仍都是漫不经心的。
1938年3月,默罗到华沙安排教育节目《美国空中学校》。与此同时,希特勒的军队进占了奥地利,奥地利向德国人屈服是意料中的事。
于是,默罗的助手威廉·夏勒从维也纳打来电话。他们有自己事先约好的暗语。夏勒说:“对手球队刚过了球门线。”它的意思是:德军正在越过边境。在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性后,默罗果断地包租了一架小飞机,直抵维也纳。
战争的逼近,使目光敏锐的默罗意识到了让新闻广播走进千家万户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去当了记者,他在维也纳采访了5天,并且于1938年3月12日安排了广播史上第一次“新闻联播”。
默罗从维也纳、夏勒从伦敦,另外三位新雇佣的报纸记者分别从柏林、巴黎和罗马向美国听众报道了他们的所见所闻。
这次匠心独具的“联合行动”震惊了欧美上下。它首次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广播作为现代化新闻传播工具的独特优势,即能够在最短时间里向最广泛的听众群提供最直接、最全面的信息。
在历时18天的幕尼黑危机期间,默罗及其助手共播出了151次实况报道,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重要人物,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等。默罗小组向美国发回报道的速度之快,犹如电闪雷鸣,频率之高无人能与之比肩。这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广播的兴趣,以及对欧洲的关注。
1938年12月,美国一个杂志登了第一篇关于默罗的文章,其中写道:
“默罗)比整整一船报纸记者更能影响美国对国际新闻的反应。”
漫长的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追寻机会的路。有的人在这条路上节节高奏凯歌,有的人在这条路上每每黯然神伤。成功与失败的分歧点,在于是否找出了机会并抓牢在手中。
在日本具有“电影皇帝”之称的坪内寿夫的发家史与战争有关。对他来讲,战后日本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是他成功的机会。
二战后的日本人民陷入了贫困的深渊。人们索求的不再是神圣的天皇御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上的基本需求。刚刚从西伯利亚战俘营回国的坪内寿夫,在开创事业之初,协助父母经营一家电影院。
少得可怜的观众使一家人的生计相当困难。观众就是上帝。在研究了观众的心理之后,坪内寿夫发现,经历过战争浩劫的人们心理上养成了节俭的惯性思维,这是因为物质的极度贫乏而造成的。于是坪内寿夫制定了一个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战术。他改变了传统的一场电影只放一部片子的习惯,改为一场电影放两部片子。利用人们爱占便宜的心理,使票房收入提高了几倍。坪内寿夫也发了一笔小财。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好转,坪内寿夫发现,由于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档次也提高了不少。坪内寿夫看准这种势头,倾其所有,别出心裁地兴建了一座电影厅。影厅用黄、绿、橙、蓝四色区分。这样,只需用一间放映厅,同一个入口,既节省了雇员,又能使不同兴趣的观众各自欣赏自己所喜爱的影片。不仅如此,坪内寿夫还设了冷饮店、咖啡店、快餐厅以及美观清洁的卫生设施。
这样的电影大厦充分迎合了日本人当时的需求,坪内寿夫也就财源滚滚而来,成了一代“电影皇帝”。
其实生活中的机遇是无所不在的,细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是你寻找机遇的最好的“法宝”。
当你面对机会之时
不论机会是怎样来的,总之,当机会来到我们面前时,并不能使我们所有的人都成功;取得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那么为什么同样面临机会而只有少数人取得了成功呢?
我们来看阿曼德·哈默是怎样面对机会的。
在美国禁酒法令实施期间,哈默了解到姜汁啤酒受到大众的欢迎。于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亚等生产生姜的大国,大量收购生姜,并由此垄断了生姜市场,此举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而在罗斯福总统即将上台时,哈默敏锐地意识到禁酒令即将被解除,公众对酒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而此时的美国不仅没有造酒厂,甚至连装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于是,哈默抢先一步垄断了制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时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酒桶工厂。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工厂利润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准机会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这是每一个梦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富于冒险精神,前怕狼,后怕虎是不能抓住机会的。
瑞典著名地质学家阿加西斯与同行深入冰地考察地质,在冰川腹地发现了一个巨大深洞。
阿加西斯冒着生命危险下到深不见底的冰洞,在冰洞里观察到了许多在地面上难以见到的地质结构。当伙伴们把他吊上地面时,他已被冻得说不出话来了。正是这次考察,为阿加西斯奠定了他的地质学理论的基础。
为什么阿加西斯获得了成功,而不是他的“同行”中的某一个人?假设当时他的“同行”下到深洞中,那么获得成功的就可能是“同行”,而不是阿加西斯了。
显然,深洞中可能隐藏着某种危险。但经济领域中“高风险、高回报”的惯例也适用于此:阿加西斯甘冒风险,因此成就也大,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这个意思。有人去参观一位雕塑家的作品,看到众神之中有一位脸被头发遮住,脚上长着翅膀的雕像,便问:“他叫什么名字?”雕像家答道:“机会之神。”“为什么他的脸不露出来?”“因为当他到来时,人们很少认识他。”“为什么他的脚长着翅膀?”“因为他很快就会离去,而且离去了,就不会被追上。”
有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个基督徒,他相信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诚地向上帝膜拜。一次,暴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淹没。积水始终不退,于是人们都纷纷逃命去了。
但是,这位基督徒认为:“我是这么虔诚地信奉上帝,我一定会有机会让上帝来救我的。”因此,他没有和众人一起逃生。他站在屋顶上这样想着,所以,当救难队乘着救生艇来救他时,他拒绝了,因为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
后来又来了一艘救生艇,他还是坚信上帝会来救他,所以他仍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最后来了一架直升机,丢下一条绳索。他仍然想上帝一定会来救他的,所以他又拒绝了。结果,他淹死了。他的灵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于是他质问上帝:“我对你那么虔诚,你为什么不来救我?”
上帝回答说:“我派去救生艇、直升飞机去救你,是你自己不愿被救,才被淹死的,这能怪谁呢?”
这就是机会。当命运之神把机会送到你的面前,而你却没有抓住它,那又怨得了谁呢?
只要努力就会有机遇
机遇常常是伴随着勤奋一起来临的,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没有成功的机会,那么最好还是先检讨一下自己,也许是你还不够努力。
德国大哲学家费希特年轻时,曾去拜访大名鼎鼎的康德,想向他讨教,不料康德对他很冷漠,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并未忿忿不平,并且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自己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啦!
为什么不拿出成果来呢?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
“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慎重考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一谈到小泽征尔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堪称是全日本足以向世界夸耀的国际大音乐家、名指挥家,然而,他之所以能够建立今天名指挥家的地位,乃是参加贝桑松音乐节的“国际指挥比赛”得来的。
在这之前,他完全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他决心参加贝桑松的音乐比赛,来个一鸣惊人,经过重重困难,他终于充满信心地来到欧洲。但一到当地后,就有莫大的困难在等待他。
他到达欧洲之后,首先要办的是参加音乐比赛的手续,但不知为什么,证件竟然不够齐全,不为音乐实行委员会正式受理,这么一来,他就无法参加期待已久的音乐节了!
一般说到音乐家,多半性格是内向而不爱出风头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在遇到这种状况时,必是就此放弃,但他却不同,他不但不打算放弃,还尽全力积极争取。
首先,他来到日本大使馆,将整件事说明原委,然后要求帮助。
可是,日本大使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正在束手无策时,他突然想起朋友过去告诉他的事。
“对了!美国大使馆有音乐部,凡是喜欢音乐的人,都可以参加。”
他立刻赶到美国大使馆。
这里的负责人是位女性,名为卡莎夫人,过去她曾在纽约的某音乐团担任小提琴手。
他将事情本末向她说明,恳切地拜托对方,想办法让他参加音乐比赛,但她面有难色地表示:
“虽然我也是音乐家出身,但美国大使馆不得越权干预音乐节的问题。”
她的理由很明白。但他仍执拗地恳求她。原来表情僵硬的她,逐渐浮现笑容。
思考了一会儿,卡莎夫人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是个优秀的音乐家吗?或者是个不怎么优秀的音乐家?”
他非常自信地回答:“当然,我自认是个优秀的音乐家,我是说将来可能……”
他这几句充满自信的话,让卡莎夫人的手立时伸向电话。
她联络贝桑松国际音乐节的实行委员会,拜托他们让他参加音乐比赛,结果,实行委员会回答,两周后做最后决定,请他们等待答复。
此时,他心中便有一丝希望,心想,若是还不行,就只好放弃了。
两星期后,他收到美国大使馆的答复,告知他已获准参加音乐比赛。
这表示,他可以正式地参加贝桑松国际音乐指挥比赛了!
参加比赛的人,总共约60位,他很顺利地通过了第一次预选,终于来到正式决赛,此时他心里想:“好吧!既然我差一点就被逐出比赛,现在就算不入选也无所谓了!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一定要努力。”
后来他终于获得了冠军。
我们可从他的努力中看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放弃,很有耐心地奔走日本大使馆、美国大使馆,为了参加音乐节,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此才能为他招来好运——获得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优胜,成为享誉国际的名指挥家,建立现在的地位。
费希特得以成为大教育家,小泽征尔得以成为大指挥家,这难得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是他们从来不畏艰难险阻,励精图治,尽情显现自己的才华,自己努力争取机会,如此心态,如此勇气,如此人生,总会有机会光临,总会有伯乐赏识,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早晚,形式上有不同罢了。
例如,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爱德龙德的指导下进行了测定电解质导电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测定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寄给母校乌普沙拉大学,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论文的深刻意义,因而错误地评为四等。
“四等”就意味着参加博士考试的失败,但是,阿列纽斯在挫折面前没有退却,没有消沉,他将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给德国加里工学院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仔细地阅读了论文和来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连呼“真了不起”。
1884年8月,他亲自去瑞典访问了阿列纽斯,对那篇落选的论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代表加里工学院授予他博士学位。
阿列纽斯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后因这一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矢志进取的人,面对挫折没有抱怨,没有烦恼,没有退却,只有一心向着理想目标奋进,这才是成功的真谛,这也是人生考验的关键。
传说上帝造物之初,本打算让猫与老虎一道做万兽之王的。上帝为考察它们的才能,放出了几只老鼠,老虎全力以赴,很干脆地将老鼠捉住吃掉了。猫却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上帝小看了自己,心中不平,于是很不用心,捉住了老鼠再放开,玩弄了半天才把老鼠杀死。考察的结果使上帝认为猫太无能,不可做兽王,就让它身躯变小,专捉老鼠。而虎能全力以赴,做事认真。可以去统治山林,做百兽之王。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只要自己努力,机会总会有的。
头脑灵活,才不会坐失良机
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头脑。头脑灵活的人,善于抓住每一次机遇,美好的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牛仔裤是一种风靡世界的服装,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在时尚风潮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品味,但似乎没有人追问,究竟是谁发明了牛仔裤?他又是如何发明了这世界上的第一条牛仔裤?
人们也许根本不会想到,风靡全世界、曾影响几代人生活的牛仔裤竟是一个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小商贩发明的,他制造的第一条牛仔裤竟然是美国西部淘金工人的工装裤。
19世纪50年代,李维·施特劳斯和千千万万年轻人一同经历了美国历史上那次震撼人心的西部移民运动。这场运动不是由政府发动,而是源于一则令人惊喜的消息: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
消息一经传出,在美国立即刮起一股向西部移民的旋风。满怀发财梦的人们,携家带口纷纷涌向通往金矿的路途,涌向那曾经是荒凉一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于是,在通往旧金山的道路上,高篷马车首尾相接,滚滚人流络绎不绝,景象分外壮观。李维·施特劳斯同样也经不起黄金的诱惑,毅然放弃他早已厌倦的文职工作,加入到汹涌的淘金大潮中。一到旧金山,李维·施特劳斯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望无际的帐篷,多如蚁群的淘金者……他的发财梦顿时被惊醒了一半。
“难道要像他们一样忙忙碌碌而无所收获吗?”
“不能!”李维·施特劳斯坚定地说道,他要说服自己不要知难而退,而要留下来干一番事业。也许是犹太人血统里天生的经商天分在李维·施特劳斯的身上起了作用,他决定放弃从沙土里淘金,而是从淘金工人身上“淘金”。
主意已定,李维·施特劳斯用完身上所有的钱物,开办了一家专门针对淘金工人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商店。李维·施特劳斯这一独具慧眼的决定,为他今后发财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商店开业以后,生意十分兴旺,日用百货的销售量很大。李维·施特劳斯整日忙着进货和销货,十分辛苦,但利润也十分丰厚。渐渐地李维·施特劳斯有了一笔积蓄,在同行小商贩中,他因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和善于经营而有了小名气,商店的生意越做越好。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李维·施特劳斯开始频繁外出拓展业务。
一天,他看见淘金者用来搭帐篷和马车篷的帆布很畅销,于是乘船购置了一大批帆布准备运回淘金工地出售。在船上,许多人都认识他,他捎带的小商品还没运下船就被抢购一空,但帆布却丝毫没人问津。船到码头,卸下货物之后,李维·施特劳斯就开始高声叫喊推销他的帆布。他看见一名淘金工人迎面走来,并注意看他的帆布,于是赶紧迎上去拉住他,热情地询问:“您是不是要买一些帆布搭帐篷?”
淘金工人摇摇头说:“我不需要再建一个帐篷。”他看着李维·施特劳斯失望的表情,接着又说:“您为什么不带些裤子来呢?”
“裤子?为什么要带裤子来?”李维·施特劳斯惊奇地问道。
“不结实的裤子对挖金矿的人一钱不值,”这位金矿工人继续说道,“现在矿工们所穿的裤子都是棉布做的,穿不了几天很快就磨破了。”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如果用这些帆布来做裤子,既结实又耐磨,说不定会大受欢迎。”
乍一听到这番话,李维·施特劳斯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但转念仔细一想,却是很有道理,何不试一试呢?
于是,李维·施特劳斯便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裁缝店,用帆布为他做了一条样式很别致的工装裤。这位矿工穿上结实的帆布工装裤高兴万分,他逢人就讲他的这条“李维氏裤子”。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前来询问,李维·施特劳斯当机立断,把剩余的帐篷布全部做成工装裤,结果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1850年,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就这样在李维·施特劳斯手中诞生了,它很快风靡起来,同时也为李维·施特劳斯带来了无限巨大的财富。就像风平浪静掩饰不住海底汹涌的暗流一样,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聪明的人知道,平淡并不是一部无聊的肥皂剧,相反,它是一幕传奇的开始。只要你用心就会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机遇就像郁积已久的火山,需要苦心积虑作为压力才能喷薄而出。任何看似偶然、随意的发现,其实往往都伴随着巨大心血的付出。李维·施特劳斯于不经意间开启了财富的宝库,正是得益于他灵活的头脑和积极的努力。
积极创造机遇
给自己再试一次的机会
人生无常,失败、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事,只要你不承认自己失败了,只要你能鼓起勇气再次尝试,那么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
《读者》上曾刊登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人以很大的震撼,现在让大家来共同分享:
刘颖高中毕业后,没有如愿盼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学习成绩上一向颇为自负的她,在经历了那么沉重的打击后,对自己再也不敢有太大的信心。
有很长一段时间,刘颖把自己锁在苦闷和遗憾中,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说任何。
可毕业证总还得亲自去领的。从班主任惋惜而怜悯的目光中逃出来,刘颖惟一的感觉就是想流泪。在过去的那段极苦极累的日子里,她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去搭那架通往梦想的梯子,可在成功似乎已经唾手可得的时候,梯子却倒了。刘颖真的没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
出校门的时候,刘颖不经意的一扭头,竟发现门的一侧贴有一张招聘启事。走近了细看,是市内一所普通中学招一名英语教师。条件是高中以上毕业,英语成绩好,口语佳。
刘颖突然想去试试。高中三年,英语成绩一直是她的骄傲。更何况,长大了,毕业了,该自己养活自己了。于是去报了名。那时离试讲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回家后刘颖便忙着写教案,跟着录音机练口语。到试讲的前一天,她已对自己有了几分信心。
第二天,校长把刘颖带到教室门口。他拍拍刘颖的肩:“对你,我们是比较满意的,这是最后一关了。记住,要沉着。”
刘颖望一眼教室,里面坐满了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学生,见来了新老师,都停下正在干的事,齐刷刷地一下子把目光聚到刘颖身上。
血往上涌,刘颖的心,乱跳起来。她知道自己不是个大方的女孩,但为那次试讲,刘颖确实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心血,所以以为有备而来,心就不会再跳、手就不会再抖。
走上讲台,刘颖的鼻尖上已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坐在第一排的女班长一声洪亮的“起立”让她几乎一下子乱了方寸忘了开场白。人是容易囿于习惯的,对自己扮惯了的角色,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转变或者倒置,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刘颖慌忙挥手叫他们坐下。可想刘颖的神情一定很慌乱很窘迫,因为刘颖分明听见几个男孩子的窃笑声。一刹那间充斥她脑中的是有关形象问题、试讲结果问题以及被淘汰掉后她再怎么办的问题,昨天还背得滚瓜烂熟的教案一下子找不到半点头绪。
搜肠刮肚好几十秒钟,刘颖乃然找不到太多的话说,试着讲了几句,连自己都知道前言不搭后语。
刘颖心想自己完了,已开始打退堂鼓了,与其在讲台上出尽“洋相”,还不如趁早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去。
“同学们,其实我多想陪你们走一程,可我太糟糕,我不能误了你们……”说完这句话,刘颖无奈而抱歉地望了一眼坐在后排正为她捏一把汗的校长,就想快快的逃出去,逃出那种如浑身被针刺痛般的难受与尴尬。“老师,你等等!”是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剪短发的、戴眼镜的女班长。“老师,再来一次,好吗?”“我……我不行”。“试一试,老师,你能行的,再来一次,好吗?”后面几个女孩子也附和起来。“再来一次,好吗?”
然后,教室里一下子归于一片静寂,后排那几个等着看“好戏”的男孩子也正襟危坐起来。校长推推眼镜,笑望着刘颖,微微颔首。
40多颗天真无邪的心,40多双真诚的眼睛在那个时候汇成一股暖流和一个坚定的信念流向她、涌向她,突然间她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对他们说,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要讲给他们听。想她不能离开那三尺讲台,否则她也许会一生都再也找不着那么好的机会。
她在讲桌前站定,接下来的课,她如数家珍般讲得无比流畅。
面对求知若渴而又善良真诚的学生,原本并没有什么好怕的呀!
后来,那个剪短发戴眼镜的女孩成了刘颖最得意的学生,也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她对刘颖说:老师,当初我为竞选班长三次登台“现丑”,第一次一句话都没敢说,第二次脸红心跳,第三次我换来了最热烈的掌声,每次上台前我都要劝自己:“再来一次,好吗?”
有些很简单很朴实的话却能让人受益终生。
我们在岁月中穿行,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同时也会有许多机会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在抓住机会的同时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所以,在关键时刻,要鼓励自己,给自己再试一次的机会。
主动开启机遇的大门
生活中,一些软弱和犹豫不决的人总是找借口说没有机会,他们总是喊:机会!请给我机会。其实,一个人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机会。学校里的每一堂课是一次机会;每一个工作是一次机会;每一次商业买卖是一次机会,这些都是展示你优雅与礼貌、才能与智慧、果断与勇气的机会,只不过你没有主动抓住它们而已。
优秀的人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你的奴仆。将它变为有利的条件,而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行动起来。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会给你一些正面的启迪。
2003年的一个夏天,一个女孩带着北京某高校法律系毕业证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应聘律师。令她失望的是,该律师事务所要求十分严格,既要求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又要求有律师资格证,这两点对于杨红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可还有一条:必须有3年以上的律师工作经验。女孩并没有气馁,一再要求主考官让她参加笔试,主考官不得不同意了。女孩不但顺利通过了笔试,并且成绩名列前茅。首席律师对她进行了复试。
首席律师对这个女孩十分欣赏,因为她的笔试成绩最好。可是,当他知道女孩只在某法院实习过一个月时,该律师显得十分失望。最后,他让女孩回去,并说如果录取会打电话通知女孩。
出乎意料的,女孩从口袋里掏出3块钱双手捧给了面前的首席律师,请他无论录用与否都给她打电话。该律师奇怪了:“你是不是知道我不会给你打电话?”女孩说:“你说如果录取就打电话给我,也就是我很有可能不被录取,我想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使我这次失败了,下次我会不再犯这样的错误。”“那这3块钱……”女孩微笑了:“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律师事务所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
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位中年男子,首席律师见了这人马上打了个招呼:“李总。”
李总点了点头,并微笑着对女孩说:“这3块钱我先替你保管着,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这里说的是一个机遇的故事,女孩子用3块钱敲开了机遇的大门,得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女孩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在律师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个故事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机遇的确是可遇不可求的,当上天真的赐给人们一次次机遇的时候,很多人总是看了看,并没有伸手尽力地去抓住它,结果机遇就这样在这些人的眼皮底下溜走了。当他们知道机遇溜走的一刹那,许多人又哀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总不赐予机会给他。
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是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机会的,他们总是主动向机遇进攻。有一个朋友,是这样讲述他的求职经历的。3月的一天,这位朋友揣着招聘广告,来到一栋大楼前,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渴望能进到这栋大楼里上班。然而,一个工作人员的初审,就把他给淘汰了。因为“高中文凭不能参加面试”。他感到很遗憾,但并不灰心、气馁,还在附近转悠着,企盼机遇能向他涌来。
透过栅栏,他看见一个中年男人,一直背着手,站在旁边观看招工的情景。看样子他是一个高层管理人员。他没有放弃这次机会,不顾一切地向那个中年人招手。那个人愣了愣,还是走过来,胸前的卡片表明他是营销部经理。这位朋友将自己的情况向他和盘托出,并表示尽管自己的文凭低,但确信自己能做好这份工作。营销部经理笑了笑说:等那些大学生面试完了,你可以进来试试。
怀着一线希望,他站在一旁耐心等候。快中午了,肚子有点饿,左顾右盼,附近没有一家餐馆,也没有食品店。许多人也在那里喊饿,还有人在嘀咕:要是有人卖盒饭多好哇!听了这话,他自告奋勇地说:“谁要盒饭,我帮你们去买。”带着几十个人的钱,他来到一家餐馆,定了60盒快餐,很快被抢购一空。看了他的举动,营销部经理决定破格录用他。
这种积极主动的举动让他赢得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等待机遇的突然降临,而应该主动去争取,这样你可能会发现许多机遇是伸手可及的。
能否创造机会,是强者与弱者的最大区别
夏宾说过:“优秀的人不会等待机会的到来,而是寻找并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成为服务于他的奴仆。”
美国运输业巨头、著名企业家科尼里斯·范德比尔特在汽船行业看到了自己的机会所在。他认定自己要在汽船航海方面发展事业。他的这一决定让家人和朋友都十分震惊。他竟然放弃了原本已经蒸蒸日上的事业,到当时最早的一艘汽船上去当船长,而年薪仅为1000美元。利文斯敦和富尔顿当时已经取得了用汽船在纽约水面上航行的专有权,但范德比尔特认为,这项法令不符合美国宪法的精神。他一再要求取消这个法令,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不久以后,他拥有了一艘自己的汽船。
在当时,政府为往来欧洲的邮件要付出大笔的补贴,然而,范德比尔特却提出他愿意免费送邮件并承诺更好的服务。他的这一要求很快就被接受了。靠着这种方式,他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客运与货运体系。后来,他预见到,在美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铁路运输将会大有可为。于是,他积极地投身到铁路事业中去,为后来建立四通八达的范德比尔特铁路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丽莎白·弗雷夫人是一名贵格派教徒。她认为自己的“机会”是去关心英格兰女子监狱的状况。在英国,一直到1813年的时候,经常都会有三四百名衣衫褴褛、几近半裸的女囚们,被一起囚禁在伦敦纽盖特监狱的同一个牢房里等待判决。牢房里没有床,也没有任何的床上用品,不同年龄段的女囚们都睡在牢房的地板上,上面只铺着一点肮脏的破布片。没有人会想到要去关心一下她们的状况,连当局也几乎很少顾及她们的死活。
弗雷夫人拜访了纽盖特监狱,让这群鬼哭狼嚎般吵闹不休的人平静了下来,她告诉众人,自己希望为这些年轻的以及年纪尚小的女孩子们建一所学校,并要求她们自己推举一名女校长。这群人一下子惊呆了,等缓过神来后,她们兴奋地推举一名女囚做她们的校长。3个月后,经常被人们称为“疯狂的野兽”的这群女囚已经在狱中变得本分而又温和了。
这项监狱改革很快就被推广到其他的监狱中去,最终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重视,并对这一项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立法。而整个英国也出现了大批热衷于弗雷夫人这项工作的女士,她们自告奋勇地为女囚们提供衣物,并承担教育女囚的工作。80年过去了,弗雷夫人的这个计划与设想已经完全被整个文明社会所接纳。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着上帝赋予了你奋斗进取的特权,你要利用这个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去追求成功,那么这个机会所能给予你的东西要远远大于它本身。
有头脑的人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寻找出机会,而粗心大意的人却轻易地让机会从眼前飞走了。有的人在其有生之年处处都在寻找机会。他们就像辛劳的蜜蜂一样,从每一朵花中汲取琼浆。对于有心人而言,每一个他们遇到的人,每一天生活的场景,都是一个机会,都会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增添一些有用的知识,都会给他们的个人能力注入新的能量。年轻的菲利普·阿穆尔是当时“四十九人大篷车队”的一个成员。他把自己所有的家当放在了一辆牧场大篷车上,由一匹骡子拉着,毅然决然地跟随车队穿越“美国大沙漠”。他非常辛勤地工作着,将矿上定时发的所有薪水一点点地积攒起来。这些积蓄为他日后能够独立开创向往已久的事业积累了资金。6年后,他用这笔钱在威斯康星的密尔沃基开始经营粮食与商品批发生意。在9年时间里,他赚了50万美元。
南北战争期间,当格兰特将军发出“打到里士满去”的命令后,阿穆尔意识到,一个宝贵的机会到来了。1864年的一个早晨,他敲开了事业合伙人普兰克顿的门说:“我要坐下一班火车去纽约,去把我们所有的猪肉都倾销出去。格兰特和谢尔曼的军队已经扼住了叛军的喉咙,胜利已经在眼前了。战争很快就会结束,那时猪肉会跌到12美元一桶。”此时正是断然做出决定的好机会,而他看准了这个时机。
到了纽约后,他以每桶50美元的价格将猪肉大量抛售出去,人们蜂拥抢购。华尔街上精明的投机商们对这个西部年轻人的疯狂举动大加耻笑。他们劝告阿穆尔说,猪肉价格会涨到60美元一桶,因为战争还远远没有接近尾声。阿穆尔对此不加理会,照旧抛售猪肉。格兰特带领的军队步步进逼,南方军队节节败退。于是,里士满很快就被攻陷了。果然,猪肉的价格猛跌到12美元一桶,而阿穆尔先生却净赚了200万美元。
这些都是成功人士主动出击创造并抓住机遇的典型范例。读到这里,您是否也该筹划一下自己的追“机”行动了呢?
创造机遇,需要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我们都知道机遇不能等待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创造机遇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烧开水后的壶盖跳动……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却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多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并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之处。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水也会洒出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湿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他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求得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倾斜法,他因此获得了意外惊喜。
富尔顿10岁时,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划船钓鱼。富尔顿坐在船舷上,他的两只脚不在意地在水里来回踢着。不知什么时候,船缆松了扣,小船漂走了。富尔顿没有忽视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他发现自己的两只脚起了船桨的作用。富尔顿长大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研究,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轮船。
《致富时代》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自称“只要能赚钱的生意,都做”的年轻人小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人说,市民缺乏便宜的塑料袋盛垃圾。想到“这个塑料袋的生意,说不定我就能做”。于是他立即就进行了市场调查,通过认真预测,认为有利可图,于是着手行动,很快把价廉物美的塑料袋推向市场。结果,靠那条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垃圾袋装”的信息,两星期内,姓陈的小伙子赚了4万块。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要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
想一想,尘世间有无数的工作在等人去做;而人类的本质是那么的特殊,哪怕是一句欢快的话语或是些许的帮助,都会让别人看到希望或是为他们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每个人的内心都包含了诚实的品质、热切的愿望和坚忍的品格,这些都让人们有成就自己的可能;人们的前方还有无数伟人的足迹在引导着、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而且,每一个新的时刻都给人们带来许多未知的机遇。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是不会等待机会从天而降的,而是积极努力地创造机会。就像那个牧羊的孩子弗格森用一串串的珠子来计算天上的星星一样为自己创造机会,就像乔治·史蒂芬森在肮脏的煤矿马车旁用粉笔来算数学定律一样去创造机会,就像拿破仑在近百种“不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出了成功一样去创造机会”。要像战争或和平时期所有的伟大领导者一样,去创造出非常的机遇,直至达到成功。
机遇总是光临肯做和善做的人
既要肯做,又要独具慧眼,适时抓住机遇
生活当中,只要你善于观察;你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着对你有利的机遇;只要你肯努力去做,肯伸出自己的手,永远都会有辉煌的事业等待你去开创;只要你目光敏锐,机遇随时会光顾属于你的天地。
或许我们都见过一个装满水的大盆不断往外溢水的情景,然而却没有多少人动脑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想一想,人浸在水中的身体的体积正好等于溢出的水的体积。而阿基米德却观察到这一现象,运用这一个方法可以迅速计算出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所以他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目光敏锐,还能身体力行去做,所以才得到了机遇的偏爱。
同样,每个人也都明白,一个垂悬的重物会非常有规律地来回摆动,直到最后受空气阻力慢慢地停下来,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现象是否具有其他的现实意义,更没有人想到过在生活中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其他什么地方。而伽利略在少年时偶然间注意到,在比萨大教堂上方挂着的一只灯在不停地左右摆动,而且来回摆动的幅度极具规律性,他由此而得出了著名的钟摆定律。直到他被投入监狱时,监狱的铁门依然阻挡不了他研究与创造的热情。他利用狱中的稻草秆做实验,最终发明了具有相同直径的实心管与空心管的相对强度。
有一天,霍桑带着一个来自塞勒的朋友与朗费罗共进晚餐。饭后,他的朋友说:“我一直都试图说服霍桑写一部有关阿卡迪亚传说的小说,故事是这样的:在阿卡迪亚人逃离时,一个女孩子与她的恋人被冲散了,她终生都在等待、寻找她的恋人,等到她已老态龙钟,终于找到了她的恋人,却发现他已经在医院里去世了……”
听了这个故事后,朗费罗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霍桑没有想到以此为素材写一部小说。他转向霍桑,问道:“如果你不打算以此为素材构思一部小说的话,你能不能让我借用这个故事来写一首诗呢?”霍桑很爽快地答应了,并许诺说,在朗费罗以此为题材写成诗之前,他绝不会用这个故事的原形来写散文。朗费罗抓住了这个机会,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伊凡吉琳》。
机遇,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一种幸运,可这种幸运,绝不同于中奖,谁都可以拿着奖券去兑换现金或者奖品。更不同于地上拾东西,不费吹灰之力,唾手可得。它就相当于一次考试,检验你是否已经有足够资格拥有它,并充分利用它进行创造,而要考的主要科目就是你的观察能力,你的眼光是否敏锐,你是不是肯努力去做。只要你达到了这个标准,你随时会遇到这位“幸运之神”。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者是薄弱环节,需要有慧眼,需要后来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需要的是对已知的不满足和未知的强烈好奇。
“做”要抓住万分之一可能的机遇
能否抓住机遇甚至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次好的机遇,哪怕那种机遇只有万分之一。
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悠然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
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了。
美国有一句俗谚:“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遇。坐等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遇。”
美国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他的经验之谈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遇。”
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节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买到。
甘布士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车票?
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好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话——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其他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轻地说:“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美国经济萧条时,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低价抛售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才!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场来贮货。他妻子劝他说,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积蓄下来的钱数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育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对她说:“3个月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甘布士的话真的能实现吗?过了10天后,那些工厂低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物价,并且大力支持厂商复业。
这时,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
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大大赚了一把。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果然,甘布士的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繁忙。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不过同时也得注意,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须的条件:
①目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只见树叶,就忽略了整片森林。
②必须锲而不舍地追求。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难以成功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看准时机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才是做好事情的明智选择。
你不理机会,它也不理你
机会总是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时刻降临,因此你必须睁大双眼,随时做好准备,如果你不主动伸出手去抓住它,就一定会与它失之交臂。
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看见一位老农正坐在树桩上抽烟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说:“您好,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位老农回答:“有一次我正在砍树,但就在这时风雨大作,刮倒了许多参天大树,这省了我不少力气。”
“您真幸运!”
“您可说对了,还有一次,暴风雨中的闪电把我准备要焚烧的干草给点着了。”
“真是奇迹!现在您准备做什么?”
“我正等待发生一场地震把土豆从地里翻出来。”
如果你失业,不要希望工作会自动上门,不要期待别人打电话请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会请你回去上班,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有位年轻人,想发财想得发疯。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里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相见,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五天,终于见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赐。
老人便告诉他说:“每天清晨,太阳东升时,你到海边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愿的东西就可以实现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滩上捡石头,发觉不温暖又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一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
青年人大哭起来,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刚才他习惯性地扔出去的那块石头是“温暖”的。
当机会到来时,如果你麻木不仁就会和它失之交臂。
机遇只给肯做和善做的人
机遇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肯做和善做的人才能发现它,并利用它为自己服务,从而让自己心想事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做固然好,但“做”还要讲究策略,只有做到既肯做,又善于去做才能实现我们的目的。否则可能不但不成功还会“费力不讨好”,看下面这个故事:
小杨和小姜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上任不久,小杨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小姜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
终于有一天,小姜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把自己憋了一肚子的话一股脑地讲了出来。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小姜,”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姜很快从集市回来了,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小姜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多少?”小姜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小姜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小杨是怎么做的。”
总经理叫来小杨说:“小杨,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杨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并带回几个让经理看。小杨还说,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不贵,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小姜,说:“请他进来。”这时小姜早已羞愧得无地自容,他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被提拔了。
有许多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比别人聪明或条件优越,而是他们都是既肯做又善做的人。
当一个机遇真切地来临,人人都蜂拥而上去抢时,有人却独辟蹊径,找到了另外的机会。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了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听了垂涎三尺,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很快掀起一股淘金热。
这个消息也引起了亚当斯的极大兴趣。他也准备去加州碰碰运气。他历尽千辛万苦赶到了加州,便一头钻进山谷,投入了淘金的行列。
在很短的时间里,亚当斯真的赚了一笔钱,然而他却没有找到一两金子,只是卖了不少凉水。
原来,山谷里气候干燥,水源奇缺。寻找金矿的人最感痛苦的就是没有水喝。很多人一面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要是有一壶凉水,老子给他一块金币。谁要是让我痛饮一顿,老子给两块金币也干。”
这些话只不过是找金矿的人一时的发牢骚,却没有人注意。说完之后,人们又埋头找金矿去了。在这一片“渴望”声中,亚当斯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头脑第一个开始转动。这些抱怨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小小的但却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把水卖给这些人喝,也许比挖金子能更快地赚钱。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找矿,把手头的铁锹掉了个方向,由挖掘黄金变为挖水渠。他把河水引进水池,经过细沙过滤,变成清凉可口的凉水。然后,他把水装在桶里、壶里,卖给找金矿的人们。
当时不少人都嘲笑他:“我们千辛万苦来到加州,就是为了挖金子,发大财,如果干这么一种蝇头小利的生意,在哪儿不能干?何必背井离乡跑到加州来?”
对于这些挖苦,亚当斯根本不介意,继续卖他的饮用水。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靠卖水赚了600美元。这在当时可不算小数目。
当许多人因找不到金矿而忍饥挨饿、流落他乡时,亚当斯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富翁了。
上面提到的小杨和亚当斯都是很积极努力去做事的人,同时他们又肯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到完美,这才是我们应借鉴的地方。
“珠宝大王”郑裕彤也是这一类人。他生于1925年8月26日,原籍广东省顺德县,少年时代在澳门度过,后迁居香港。15岁时,他到周大福珠宝行当学徒,因勤奋、好学、能干,深得老板赏识、信赖,并委以重任。
当时在香港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郑裕彤在“周大福”当学徒时,有段时间经常外出,甚至上班迟到。有人告诉老板,说他不安心工作。老板批评他,他说,我是出去观察别的珠宝行做生意的诀窍去了。老板好奇地让他谈谈,他果真一五一十地列举了别人的长处,并对照指出了本店的短处。老板听了很高兴,不仅奖赏重用了他,还招他为乘龙快婿。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是经常跑到同业的商行细心观察,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与老板的女儿结婚后,他开始介入“周大福”的经营。50年代中期,他已掌管起周大福珠宝行的全部账目,并负责黄金交易及钻石珠宝生意。在“周大福”工作了10年后,岳父及另一位股东将股份卖给了他。1960年,他邀请兄弟、同事合作成立了周大福有限公司,当年盈利达500万元港币。此后,他向地产、酒店、建筑、钢铁、保险、旅游、金融等业发展,事业突飞猛进。再如传奇人物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被迫辍学,只身来到台湾南部的一家米店学徒。虽然他年龄不大,却不满足于当学徒,因此除了干他应干的杂活外,他始终悄悄地观察老板怎样经营米店,学习做生意的本领。他当学徒只干了一年,第二年即请父亲帮他借了200元台币,在家乡开了一家小米店。王永庆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善于把握机遇方能达到理想的生存境界领先一步,把握机遇生活中,那些“随大流”的通常都是平庸者,只有拥有敏锐眼光,大胆走在人前的人才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社会背景、家庭关系和机遇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思想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给他们带来的后果是自卑,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因而也就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究竟什么能使一个人成功?你或许会说,你的人生不取决于自己,而是被自己不能选择也不能控制的处境和力量等机遇所影响。其实,机遇到底从何而来?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积极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信念和成功心理中带来的。
伦敦市的托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盲从别人,不在意别人的嘲讽,能够在瞬息万变中发现并把握住机遇,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1932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英国经济大恐慌的局面也似乎好转了一点,但在这个时候来开设一家新公司,的确有些不合适宜,尤其开设家具公司,更是显得荒谬。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家庭为了节省日用开支,都实施“合并”政策了,不是做父母的搬来跟子女一起住,就是子女搬去跟父母一起住,如此一来,家具市场的销路当然大为减少。
面对这样的一种市场现状,任何人也不曾想到要开设家具公司,但是,伦敦市的一个普通木匠托尼却想到了。他曾经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在反复调查和研究市场以及衡量自己的利弊之后,托尼认为,此时经营家具业并非有赔无赚,因此他最终还是决定要开一家新的家具公司。
在他筹划开新公司的期间,很多朋友都认为他发疯了。经济状况如此萧条,人人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谁还有心思去添置家具呢?这时候开家具公司,不是明摆着不识时务吗?一向对托尼怀有坚定信心的妻子玛丽也产生了怀疑。
托尼诚恳地说:我从不欺骗你,亲爱的,就市面上的行情来说,开家具店的确不合适宜。不过我考虑过了,别人不能做,但我可以做,并且可以把它做好。
“说出来道理很简单,因为我自己会木匠手艺,而且,我的手艺已经获得很多老顾客的赞赏和信任。因此,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可以由我自己来,用不着请师傅甚至也不必雇伙计,我自己苦一点就行了。这一点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道理是有,但是光有人会做也不成,还要有人买才行,是不是?”
“那是当然,不过这一点我也考虑到了,我想销路不会有太大问题。”
托尼还对妻子玛丽陈述了他这样做的两个理由:
一是在开始时不求多做,但要做最高档的产品。经济形势固然萧条不堪,但有些殷实的商人和皇亲贵族家庭,并没有完全失去购买力,相反他们的消费实力依然很强,只要做的家具能中他们的心意,他们照样舍得出大价钱来购买。二是在家具式样的设计和制作方面,托尼颇有信心,他相信,只要他多用点心思,以他这么多年制作和管理家具的经验,设计出来的式样,一定可以得到那些消费者的喜爱。
玛丽听了他的分析,也不禁信心大增,她很欣慰地说:“我听了别人的议论,心里真有点替你担心,现在经你这么一分析,我也觉得的确可以这样做,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我的真正目的是为将来着想,如果现在不设法把生意做起来,等到市面恢复了以后再做,可就要被同行甩在后面了。”
“你的考虑的确很周到,眼光也的确敏锐而且深远。”妻子玛丽赞同了他的意见。但由于经济情况混乱,没有人愿意投资,托尼很难筹集到资金。于是,妻子背着丈夫把结婚项链典当了,才勉强开业。
限于资金缺乏,托尼新开的家具店虽不起眼,设备简陋,名声却很快地传开了。原因是托尼在伦敦木厂工作时,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声誉,不管是家具零售商、还是材料供应商,都对他非常信任,所以生意开始不久,就已经远近知名了。
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托尼度过难关,迎来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并占领了市场的先机,随着家具需求猛增,最终成为了一个大企业家。
不让机遇悄悄溜掉
每个人的成功故事都取决于某个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一旦犹豫不决或退缩不前,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再也不会重新出现。
马萨诸塞州的州长安德鲁在1861年3月3日给林肯的信中写道:“我们接到你们的宣言后,就马上开战,尽我们的所能,全力以赴。我们相信这样做是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意愿,我们完全废弃了所有的繁文缛节。”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从华盛顿的军队那边收到电报,而第二个星期天上午9点钟他就做了这样的记录:“所有要求从马萨诸塞出动的兵力已经驻扎在华盛顿与门罗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卫首都的路上。”
安德鲁州长说:“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行动,如果这个问题得到明确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下一步该干什么。”
英国社会改革家乔治·罗斯金说:“从根本上说,人生的整个青年阶段,是一个人个性成型、深思熟虑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阶段。青年阶段无时无刻不受到命运的摆布——某个时刻一旦过去,指定的工作就永远无法完成,或者说如果没有趁热打铁,某种任务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工。”
拿破仑非常重视“黄金时间”,他知道,每场战役都有“关键时刻”,把握住这一时机意味着战争的胜利,稍有犹豫就会导致灾难性的结局。拿破仑说,之所以能打败奥地利军队是因为奥地利人不懂得5分钟的价值。据说,在滑铁卢企图击败拿破仑的战役中,那个性命攸关的上午,他自己和格鲁希因为晚了5分钟而惨遭失败。布吕歇尔按时到达,而格鲁希晚了一点儿。就因为这一小段时间,拿破仑就被送到了圣赫勒拿岛上,从而使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几乎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
化公为私的非洲协会想派旅行家利亚德到非洲去,人们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出发。他回答说:“明天早上。”当有人问约翰·杰维斯(即后来著名的温莎公爵),他的船什么时候可以加入战斗,他回答说:“现在。”科林·坎贝尔被任命为驻印军队的总指挥,在被问及什么时候可以派部队出发时,他毫不迟疑地说:“明天。”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地拖到明天,还不如用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后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拣起来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许多大公司都有这样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须当天回复。
当机立断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无趣。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季节行动,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时机了。无论夏天有多长,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颗星的运转即使仅仅晚了一秒,它也会使整个宇宙陷入混乱,后果不可收拾。
“没有任何时刻像现在这样重要,”爱尔兰女作家玛丽·埃奇沃斯说,“不仅如此,没有现在这一刻,任何时间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现在这一刻发挥着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昂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机遇了。所有的希望都会消磨,都会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拖延会毁掉最宝贵的机遇,而当机立断却能把机遇化为巨大的财富,如果你不想最终一事无成,那么就要时刻提醒自己:行动,马上行动!
立即主动抓住机会
机会是成功的跳板。聪明的人不是让“好心人”送来机会,而是主动抓住机会,从机会中打捞自己想要的“黄金”。
提起卡西欧(CASIO),中国的许多消费者恐怕都知道它是日本一家大电子公司的产品牌号,卡西欧正是被日本人称为计算机之王的中尾四兄弟所创办的计算机公司的产品。
计算机有限公司创业之初是一个只有十几名员工、50万日元资金的小型企业。中尾四兄弟抱着“开发即经营”的思想,从1947年决定研究电子计算机,历经失败的磨难,到1955年才终于完成了“直列程式核对回路”计算机的设计。1956年中尾计算机有限公司才正式宣告成立,1957年12月举行了“卡西欧14-3型”计算机的发表会,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件产品。不久,“卡西欧14-A型”以它的独特的表示方式,较快的演算速度,简单合理的操作程序、自动累计功能等特点,赢得了顾客,中尾四兄弟的创业之路从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A型”诞生后,他们又先后开发出“14-B型”和“301型”计算机投放市场,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效果。这时中尾公司遇到了最强劲有力的竞争对手——声宝公司。1964年由声宝公司推出的台式电子计算机,一鸣惊人,震惊世界,产品极为畅销,所向无敌,中尾公司的销售额急剧下降,库存日益增多。恰在这时,他与他的总代理内由洋行在如何改进销售上发生分歧,导致最后的分道扬镳。
面对种种困难,中尾四兄弟没有屈服、气馁,他们在寻找对付声宝的秘密武器。最后,他们选择了继续开发新产品,并积蓄自己的力量,以此来对付声宝的竞争思路。他们专门成立了电子技术研究部,1965年“卡西欧8l型”、“卡西欧电晶体计算机001型”先后问世,通过试销,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试销的成功,增强了中尾公司上下的信心,鼓足了与声宝公司较量的勇气。
中尾公司始终没有放松新产品的开发。1964年7月,他们按照国际商用规格开发新产品“卡西欧101型”计算机,使他们悄悄地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德、瑞士、澳大利亚成立了经销处。在瑞士专门成立了中尾公司驻欧洲办事处,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卡西欧计算机。
谁笑在最后谁就是胜利者,经过十余年的激烈竞争,到1975年,中尾公司以高质量、低价格为手段,打败了日本的数十家计算机公司。然而,市场经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1977年,第二次竞争浪潮再次席卷中尾公司,营业额和利润呈直线下降趋势。中尾兄弟没有改变自己的竞争思路,随即开发出“迷你卡门”微型计算机,并以物美价廉取胜,短短三个月就售出30万台。中尾公司在竞争中又占有了优势地位。但他们并没有停止,不断开发出新产品销往各大洲,到1984年,中尾公司已拥有员工2500多人,资金达1000多亿日元,年销售额近2000亿日元,真正成为世界电子企业的“巨人”。
只要提到手机市场,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摩托罗拉,保罗·高尔文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成功后的高尔文,常有人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每当这时,高尔文就总会讲起自己小时候卖爆米花的故事。高尔文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一户平民家庭。10岁那年,高尔文在一个名叫哈佛的小镇上念书。
哈佛镇当时是个铁路交叉点,火车一般都要停留在这儿加煤加水,于是,许多孩子便趁机到火车上卖爆米花,一个个获利颇丰。
高尔文感到在车站卖爆米花是个不错的买卖,于是,上课之余,他也加入了卖爆米花的行列。为了争夺顾客,孩子们常常会爆发一些“战事”。但每当“战火”烧到高尔文身边时,他总是能很快与对方和解,他常常告诫对方:“我们这样搞下去,谁也做不成生意了。”除了到火车上叫卖,高尔文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增加销量。他搞了一个爆米花摊床,用车推到火车站或马路上叫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
1910年,哈佛镇下了场大雪,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被大雪封在了这里。高尔文就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车上去卖。三明治做得并不太好,但饥饿的乘客们仍抢着购买。高尔文没有趁机敲竹杠。事后,高尔文一算账,惊喜地发现,公平的获利仍让他发了一笔小财。
夏天到来后,高尔文又搞了一种新产品,他设计了一个半圆形的箱子,用吊带挎在肩上,在箱子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半加仑冰淇淋,箱边上刻出一些小洞,正好堆放蛋卷,然后拿到火车上去卖。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淇淋很受欢迎,生意非常火爆。
在火车上做买卖很快成了一个大热门,不但镇上的孩子们纷纷加入竞争行列,而且铁路沿线其他村镇的孩子也纷纷效仿。高尔文隐隐感到这种混乱局面不会维持太久,便在赚了一笔钱后果断退出了竞争。不出所料,不久之后,车站就贴出通告,禁止一切人进入车站和火车上做买卖。
卖爆米花的经历,培养了保罗·高尔文对市场动态敏锐的把握能力,也成了他日后经营生涯中赖以制胜的法宝。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当某些产品或销售进行不下去时,高尔文就会向他的同事们讲述这个“卖爆米花的故事”。
机遇既要抓牢,也要懂得适时放弃
抓牢与放弃有时也并不矛盾,比如发现机遇就要马上抓牢,但如果一段时间后,这个机遇已无法提供给你更多的价值,那么就要适时放弃,空出“手”来,再去捕捉更好的机遇。
机遇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看你有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勇敢的魄力,墨守成规,守株待兔只能使你与机遇失之交臂。
在德国的一家报纸上有这样一则广告:“有一辆宝马车,八成新,需要卖一马克。”凡是看到这则消息的人都在暗笑,怎么会有这种事,绝对是商家的圈套。但偏偏有一位青年,按照广告上边的地址,找到了售车的主人。
女主人笑道:“你肯定是美国人,而不是德国人。”小伙子很是奇怪,心想:“她怎么会知道我是美国人?”女主人接着说:“德国人太刻板,严谨,而美国人则喜欢追求刺激,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原来,这位女主人的丈夫在遗嘱中说,财产分配时要给他情人一辆宝马跑车,八成新。于是乎,女主人出于嫉恨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将宝马车变成现金送给那位“第三者”。
因此,这位敢于尝试的小伙子,用一元钱便买到了一辆宝马车。
“抓住”暗示你追求目标时抓住每一次机遇,永不放弃。不过,“轻轻放手”这一面,却暗示你不应该抓得太久,当时机一到,应该放弃时就放手,而且要放得无比优雅。
我们抚养小孩都想在他们年轻时牢牢抓住他们,辛勤工作去保护他们,让他们尝试各种经历,护卫他们的安全及荣誉,竭尽所能让他们朝最佳的目标前进。可是,有时候你需要“放手”,给他们自由,默默退到一旁,让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但放手不表示不再爱他。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在各式各样的竞争中,你不懂得放手则很难有更好的机遇。有时候境况会变迁。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我们赢了也可能输了这场比赛。或许这场游戏我们玩太久了,或许这个行业超越了我们,也可能是我们超越了以前的兴趣,这便是该放手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做得优雅,保持平衡,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新的机遇,从经验中成长。就像松开一个握紧的拳头,我们会感到自在而有活力。
机遇相当,就看你如何把握
俗语道:时间就是金钱,而实践证明,机会也是金钱。机会把握得越快、越准,赚钱的机会就越多。谁能对得到的信息反应得最为敏捷,并迅速采取行动,谁就可能成为赢家。
美国《妇女家庭》杂志的编辑爱德华·包克,从小就沉浸在一种想法中:他立志有一天要创办一种杂志。
由于他树立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所以特别留心每个机会。
有一回,他看见一个人打开一包纸烟时,从中抽出一张纸条,随即把它扔了。包克拾起这张纸条,见那上面印着一个著名女演员的照片,下面有一行字,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
包克把照片翻过来,发现它的背面竟然是空白的。
包克立即感到这是个机会。
他推断:如果把印有照片的纸片充分利用起来,在它的背面印上照片上人物的小传,价值就可大大提高。
于是,他走到印刷这种纸烟附件的平板画公司,向经理说明了他的想法。
这位经理立即说道:“如果你给我写100位美国名人小传,每篇100字,我将每篇付给你10美元。请你给我送来一些名人的名单,包括总统、将帅、演员、作家等等。”
这就是包克最早的写作任务。他写小传的需要量与日俱增,以至他得请人帮忙。于是他聘请了他的弟弟,付给他每篇5美元的稿费。不久,包克又请了5名新闻记者帮忙。就这样,包克成了著名的编辑!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时就是这样,促使一个人的愿望成为现实。
机会看来很巧,甚至有点神奇,这不过是它千姿百态的伪装和偶然性所施放的烟雾,然而并不是虚幻莫测,不可思议的,一旦揭开它的神秘外衣,就不难发现,任何机会的出现,总是有原因、有条件的。
首先应该肯定,机会是长期奋斗的结果,并不是凭空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像有的人说的“碰运气”得来的。
机会的表现形式是偶然的、意外的,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偶然性,那还只是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为任何偶然性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
必然性一定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因而机会也就是表现必然性的一种形式。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偶然性的机会,但是,假如没有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辛勤持久的思索,那么,机会即使降临了,也无从知晓,知晓了也不会捕捉利用,所以,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的机会上。
如果把人的命运比作一个圆弧轨迹,那么偶然性(意外性)的机会就是这个圆弧的外切点;这个圆弧扩得越大,它的外切点就越多。
所以一个人的智能视野越大,碰到的偶然的机会就越多,利用偶然的机会进行创造发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们熟悉的英国著名科学家麦克斯韦,他的数学才能也是被偶然发现的。
一次是在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叫他静物写生,他面对插满金菊的花瓶,画下来的却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画成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是奇奇怪怪的三角形。
他父母由此发现他对数学的兴趣,特别高兴,从小就教他文学和数学,为他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次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霍普金斯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他。
有一天,这位教授到图书馆去借一本高深的数学专著。这本书一般人是读不懂的,岂料,书竟被一个不知名的学生麦克斯韦借走了。
霍普金斯立刻找到麦克斯韦,通过了解,发现他是一个人才,于是将他招收为自己的研究生,为他后来成为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开辟了通路。
机会可以诱发出人们“潜在”的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很难被别人完全发现或承认的,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但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很可能把某些潜在的才能发掘出来。
例如,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在排练一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怎么办呢?
斯坦尼只好把在剧团负责服装、布景一类杂活的姐姐叫来担任这个角色。
排练时,斯坦尼时而表现出对他姐姐的不满和烦躁,时而突然停止排练,并大声说:“现在正在排练的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不能把角色的感情变成自己的感情,整台戏就不能往下排了!”
这时,全场寂然,受了委屈的姐姐突然抬起头来,将拘谨、羞怯一扫而光,出人意料的成功了。
斯坦尼自豪地说,就这样偶然地发现了一个新的大艺术家。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虽然略嫌夸张,但却再一次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思想是行动的开端,敢于想象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下篇做“好。”
找到最好的做事途径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