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垛子堆上天,
累得老汉腰腿酸。
摘多白云擦擦汗,
凑着太阳抽袋烟。
如此写实而浪漫主义的民谣,一度成为1958年浮夸风的代表之作。幸运的我们,不曾生活在那个因崇拜而“疯狂”的年代,自然也就无法去体会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颠覆了基本的生活常识。直到房价开始了畸高飙涨的表演,才帮助大家“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房价版的大跃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报告上的具体成绩是:中国85%的家庭无力买房,甚至某副部长也公开表示自己买不起房。
回望2009年,房地产市场一派乱象,“试探性抄底”是年初的主题、“放量大涨”是年中的旋律、“恐慌性抢购”则成了高潮的部分,所以遏制高房价的“国4条”横空出世,有关部委也随即出台各项税收、土地、信贷等新规,重拳的架势已然拉开。
进入2010年,“国11条”接踵而至,之前的“改善需求可以按首套享受最低二成首付、利率七折的最大优惠”已经取消,信贷政策呈现明松暗紧的趋势。随着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基本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高房价将在向上、向下的通道上作怎样的调整备受关注,楼市似乎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
所谓拐点,就是扭转点或转折点。通俗地来讲,就是房价由上涨趋势掉头冲下。可是这个拐点会轻易出现吗?又或者说,即便“拐了,拐了,卖啊卖”,又能否出现老百姓望眼欲穿期盼的放量暴跌呢?
据报道,2009年前三季度纽约独立住宅(类似于国内独栋别墅)的中价位是265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0万元,这个价格只够在上海静安区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事实上,就中等家庭的收入水平而言,纽约要远远超过上海,而东京方面则将这一比值计算成8倍。也难怪有人高呼:“上海房价砍去一半,北京房价跌掉三成,这样的市场才算正常”!不正常,当然要治理,绝不可以忌病讳医,更不应该听之任之。归根结底,中国的房地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二手房营业税四易其策,银行放贷也在加息与打折之间变幻,具体到对高房价的调控结果,也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既要将房价打回理性,又要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高房价似乎在有意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心与魄力。
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各项措施发挥效能,当高房价无以为继之时,拐点必然出现。首先,从供应角度来看。2009年全年新开工面积高达115亿平方米,超过全年的销售总量3亿平方米。在国家严厉打击捂盘惜售行为的前提下,这些新工程将如期推向市场,从而大大增加2010年的楼房供应量,进一步改善供求关系。
其次,从需求角度分析。在2009年的楼市抢购狂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搭上“优惠末班车”。这也就意味着,本来属于2010年的一部分刚性需求被提前透支了。而投资及投机需求又势必受到“遏制”政策的严格监控,所以,在整体的需求上呈降低态势。
最后,不妨谈谈资金面。在201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多方高度关注下的“适度”显然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故有机构预算2010年人民币信贷总量控制在8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按照以往的惯例推算,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将减少4000-6000亿元,占销售总额约10%-15%。如此一来,开发商势必要降低利润,以保证销售量。
综上所述,出现拐点的推算绝非信口雌黄。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地推断:第一季度,受之前惯性的影响,房价还将有小幅的上涨;进入第二季度,调控威力逐步显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基本形成,持币观望的态度愈发坚决;整个第三季度,购房者与开发商的博弈达到白热化,类似2008底的各类楼盘促销活动悄然展开;2010年10月,请记住这个时段,楼市促销从“小打小闹”蔓延成“降价清仓大出血”,多米诺骨牌效应轰然诞生之日,也即拐点彻底现身之时!
无论如何,吃饭与住房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大跃进时代的荒唐,一度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大饥馑;而今又临房价“浮夸”且“全民炒房”的焦点时刻,难道我们还要一错再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