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高,在无“家”可归中纠结
曾几何时,家是一个永远深刻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温馨情结。一说搬家,自然指的是更换房子;而提到分家,也注定是在同一屋檐下的日子走到了尽头;假如说某某某无家可归,就甭提房子了,肯定要被划拨进一无所有的流浪汉阵营。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家就是房子,房子就是家。
然而,他们忽略了,家与房子并不相同。家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归宿与心灵慰藉,更多体现在意识层面上,而房子则是真真切切有棱有角的实际物体!若是可以实现无条件地置换,创作出“烽火连三月,‘房’书抵万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房’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怕老祖宗听了,也要怒发冲冠翻身坐起!
当然了,你也可以用诗歌反驳,“我想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意境多么浪漫多么唯美啊!有家如斯,的确是善莫大焉。可问题在于,如果这个童话般的房子是你啃老三十载的全部积蓄外加自己二十年还贷的枷锁,才勉强购置的“蜗居”,只怕这童话就该用痛苦来形容了。毕竟你我都是凡夫俗子,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目睹眼下一路飙涨如火箭窜天般的房价,也不可能活得那般超然。
家中的那排书架,储藏着爷爷的国学底蕴;家中的那件花棉祆,包裹着妈妈青春的记忆;家里的那排骨烧豆角,刺激着儿女千里之外的味蕾……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种时光,家是一种情怀,而这一切都需要固定的房子作为承载。所以,也难怪中国人对房子如此钟情一买房置地,传宗接代,这就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
而在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看来,这种对房子的执拗很是可怕,尤其是收入比与租售比都远远超过国际标准数倍的今天!为什么啃老族“扛起炸药包直奔碉堡”,为什么房奴“在烈焰焚烧下岿然不动”,这些并不富足的购房者都是董存瑞和邱少云吗?或许,当初他们的祖先诞生在必须游牧的伊甸园吧,所以这些后代也就习惯了东奔西走四海为家的生活!就目前的楼市而言,尽管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但是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仍然流淌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伦理因子。
不妨换个维度来看,正因为“家”之飘渺,“房”之沉重,才使得人们把对房子的拥有当做了“家”的前提!租与买,房客与房奴看似一字之差,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总是天差地别一没有隶属于自己的房子,往往就意味着没有安居乐业之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庞大工程就算上马也很难踏实。又或者说,无论持哪种“住”房选择,神通广大的我们,都不大可能翻出“家文化”的五指山!
畸高的房价,透支了社会的财富,裹挟了民众的意志,“买房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我们就像茶叶,终究要被浸泡在杯具之中。”所以,我们在痛楚纠结之余不禁追问:房价为何从单纯的千元建筑成本飙升到动辄上万甚至数十万元?房地产业的台前幕后到底隐藏着多少吸血鬼?“涨”声响起来的同时,又有哪些“忽悠”言论始终伴随左右?专家学者的谎言和地产大鳄的良知孰多孰少?丈母娘何时成了决定房价的要素,而穷人当真无“福”消受房子这样的商品?房奴在啃老之后,如何从容哺育后代?至于那些连房奴都做不成的“夹心层”,又该何去何从?GDP的非常完美与CPI的特别尴尬,我们该相信谁?80后注定是被辛苦的一代吗?为什么每次政府调控最终都以“空调”收场?房价如有下降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所幸,2010年的两会如期召开,房价被关注的程度远超以往。在这个必然“change”(变革)的端点,中央政府铮然亮剑,直指房地产的敏感性和高危性。委员们纷纷献计,各项调控政策屡屡出台,从土地到资金悉数严格管理,总理更是在2个小时里34次提及“房”字,其整饬决心可见一斑一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为蜗居无休止地忙碌,无暇顾及精神享受,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如果一个民族为了所谓的支柱产业而置民生问题于不顾,甚至牺牲了素养和灵魂,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如果一个社会也是沉浸在短视和利益的风气之下畸形发展,这个社会还算不算是和谐社会?
房子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商品,必须通过市场的杠杆来调节,因此,飙涨畸高的房价不大可能立竿见影地回归民生,但“两会”的精神必然让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有所行动!联想那些决意逃离“北上广”的青年才俊,再对比自嘲“亚历山大”的中产阶级;审视一番已然持续低迷的成交量,再憧憬一下如箭在弦的物业税征收……你还相信房价永涨不跌的神话吗?所以,我们大胆断言:眼下的高房价已是强弩之末,2010年必现拐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一种对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请不要忽略,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必将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作为渴望安居乐业的普通百姓,此刻除了“不抛弃,不放弃”之外,更应该增收节支,努力赚钱,让自己早日结束与房价马拉松的赛跑,这才是现实中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