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作序者,大抵都是先自我谦虚一番,然后在半推半就中写就文章。而所“序”之“言”,有的是读完作品之“感言”;更有趣的是有的作序者连作品都没看,居然也能“妙笔生花”,写出洋洋万言一篇“序”来。这篇《序》,乃笔者主动请缨,其缘由是我早已对作品“先睹为快”,有资格在此唠叨一二。
去年岁末,本人小住医院之际,我的一位律师朋友与本书作者一一美籍华人胡智、胡慧女士携带本书初稿前去探望。此前,二位均读过我与赵瑞泰先生合著的《杂技皇后夏菊花传》,故有一份“书缘”,因此,她们二位盛情邀请我对本书“修改润色”。所谓“修改润色”,只能待读完全篇后再议。在通读厚厚两大本打印书稿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书中三位女主人公(母亲陈梅芬和孪生姐妹王珞珞、王珈珈)的命运非同一般。该书绝非一部长篇小说,从形式上看,应属于纪实传记文学一类体例,书中母女三人的经历都有着浓厚的自传性质,而且,人物的形象、性格及精神品格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故事的发展亦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和时代感。
该书从陈梅芬的父亲陈进展留德归国开端,一直延续到陈梅芬及两个女儿的爱情婚姻与艰难生活。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写起,一直写到本世纪的今天,贯穿了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变迁。而且涉及诸多的其他人物。从地域角度看,写到了中国武汉的校园,武汉郊县、水乡、僻远农村,美国家庭,旧金山公司,墨西哥海湾,海外侨团,美国主流社会……
由于该书跨越的年代长,人物众多,事件纷繁,地域甚广,其剪裁必须严谨有致,繁简适当,所以我建议以“梅、珞、珈”三位女性为主线,用人物来贯串事件,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与时代特征,尤其是要写好人物敢于抗争命运的毅力与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删削了与三位女主人公关联不甚紧密的人与事,使人物与故事纠葛更为紧凑,以便于读者阅读。几经切磋、修改,在胡智、胡慧女士将书名定为《从珞珈山到旧金山》,副标题为《一对孪生知青姊妹在中美奋斗的传奇人生》时,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过去,我曾读过《从汉正街到洛杉矶》、《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描写中国大陆与美国社会的作品,相比而言,《从珞珈山到旧金山》的涵盖面更宽阔,更丰富多彩,也更有深邃的意蕴。
我强烈感到:这是一部记录中国近百年历史的长卷,同时也是一部近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无不与中国当代发展的各个时期密不可分。从建国前后的“去留”(或去台湾、港澳、他国或留在大陆)开始,到随之而来的“抗美援朝”、“反右”、“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中美关系解冻”、“恢复高考”、“改革开放”,所有人的命运,所有家庭、家族的聚散都系在这条历史长绳之上。“梅、珞、珈”三位女性遗留的精神与身体的“阵痛”,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的一个真实缩影。教授夫人陈梅芬主动下嫁为工人之妻,珞珞与珈珈向侯隽学习,“放弃高考下农村”,“扎根农村嫁农民”等发自内心的“脱胎换骨”的“主动真诚”之举,曾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该书真实记录了主人公各个时期的“思想”,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思考”!这也是该书的多重价值之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中美两国、海峡两岸关系“解冻”了。多少亲人团聚了,多少夫妻破镜重圆了,多少恩仇化解了……而又有多少苦难被遗忘了呢?经历过那些苦难的中老年人大多已故去了,遭遇过那些苦难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了,如果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这部书能让我们记住“过去”,珍惜“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