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37500000021

第21章 中医中药(7)

脉诊是中医诊断病证和推断预后的一项很有特色的手段,古人曾对中医的四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概括,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意思就是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能正确判知病人的病证的医生,其学识是渊博的,技巧是精湛娴熟的,达到了料事如神的境地。由此,也可看出,脉诊必须与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现代老百姓,看中医就只认切脉,什么也不说,其实真正的名医,从一进诊室就开始观察患者,对疾病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结合问、闻、切,所以只强调切脉,就太局限了!不是中医的整体观念。

舌头上的秘密——舌诊

舌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中医临床检查必检查舌。舌诊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几千年来,舌诊已成为中国医学的特色之一。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舌苔黄是属于体内有热。还有舌卷,为舌卷缩口内,不能外伸,认为是由于高热神昏。《难经》中也有一些舌诊记载。到了汉唐时代,张仲景创造了“舌苔”一词,并确立舌诊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以后《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提到一些舌诊的内容。到宋、金、元时期,《活人》以有以燥舌干来辨阴阳虚实,《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舒舌”、“弄舌”的名称。但以上一些文献中所记载舌诊的内容都比较分散,而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元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明清两代研究舌诊者日增,使舌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舌是口腔中重要的器官是一个肌性器官,能灵敏地反映肌体的各种变化。舌的表面有特殊的粘膜,尤其是舌背粘膜,它是舌苔的主要组成部分。舌与经络相连,舌体有极其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并与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有密切的联系,它们都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

根据中医理论,舌与脏腑功能相关。舌为心之窍,心主血脉而藏神,所以舌体的变化。能反映“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功能;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所以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化状况;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都是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的润燥,也能反映脾肾的功能。

舌诊时,要保证室内的自然光线柔和充足,患者的姿势要正确,一般为坐位,重病者亦可卧位;舌诊的顺序一般是:舌尖一舌中一舌根一舌两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事物或药物会影响舌苔的颜色,造成假象,望舌时要注意鉴别。

为了观察舌的润燥、苔的松腐坚敛和有根无根,了解舌苔燥裂程度,常常刮舌与揩舌。一般是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惺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这样来观察舌质的本色,以及刮、揩后舌苔的复生情况,得到正确的结论。

正常的舌象是随四季变换而变化的。夏季舌苔易厚,易淡黄;秋季多薄多干;冬季舌常湿润。随着人的起居运动,舌象也在变化,晨起时舌苔略厚,色暗滞;活动进食舌象又恢复红活薄润;张口呼吸,舌苔易薄易燥;过度用力舌质会变红;此外,烟酒对舌色的变化也有影响。

随着年龄和体质的变化,舌象也呈规律性变化。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一旦患病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男女体质不同,舌苔亦不同。

舌苔是舌面上的苔状物。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的舌苔是正常舌苔。古医籍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致,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蕈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也”、“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日苔”。这表明了舌苔的形成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代医学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的分化所形成。

舌苔的颜色通常有白、黄、灰、黑等颜色;舌苔的厚薄通常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舌苔的润燥通常能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疾病的轻重均能从舌象的变化反映出来,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见于慢性疾病,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疾病;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疾病;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转为红绛光剥,则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恶化。

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进退,以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均能从舌象的变化反映反映出来。可以说,舌的变化鲜明而迅速,它好像内脏的一面镜子,能较客观的反映病情,是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的舌诊对西方医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西医诊断学也逐渐地重视舌质、舌苔的变化及舌的活动状态。譬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舌头伸出时常会发生震颤;肢端肥大症和粘液性水肿患者舌体肥大;低血色素贫血时,舌面平滑;核黄素缺乏时,舌上皮可有不规则隆起;猩红热病人舌头呈鲜红色,形如草莓。这些与中医诊断学认为人体重要脏器的疾病,均可在舌头上有所反应。可以通过舌诊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转归的道理相合。正因为中医舌诊很重要,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深入研究,他们通过舌萤光检查、舌印检查、舌的病理切片检查、舌的活体显微镜观察、刮舌涂片检查,以及各种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测定等等,探索舌诊的奥秘,让古老的中医舌诊对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辩证

为什么中医看病,首先要讲究辨证?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医生不可能利用各种仪器和各种化验直接观察到人体内部组织的病变,以及获得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生理功能的数据,而且通过四诊得来的感性材料也是真假相杂,如果不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把所得到的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归纳,就很难对疾病的性质、原因和病变部位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无法选择治疗的方法。这就是中医所以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的道理。

中医辨证是指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医学区别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色。它抓住疾病阶段主要矛盾——“证”来拟定治则、治法,选择药物的过程。“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即辨病又辨证。辨证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常见发热、怕冷、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因此,日常的感冒药VC银翘片不是什么感冒都可以吃的。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也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我们还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的药物,以祛暑湿。例如我们可以应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暑季感冒,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比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是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这就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这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的辩证过程,不仅要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规律,而且要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八纲辨证。所谓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不同性质的证候类型,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成矛盾对立的四组概念,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疾病,都可以根据这四组对立的概念作全局性的分析。

阴阳,是对疾病的基本性质所作的分类。不论哪一种疾病,从基本性质上说都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凡属于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证候,都属于阳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潮江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欲饮,语声壮厉,烦躁多言,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洪数有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阳性疾病。

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向里的证候,都属于阴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苍白或黯淡,身重蜷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微弱,目不欲开,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气,小便清长,腹痛喜按。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湿,脉象沉细无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阴性疾病。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势深浅和病情轻重的纲领。

结合具体的病证来说,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从人的皮肤、经络、口鼻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等症状。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王肯堂一般都属于表证的范围。如果外邪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血脉、骨髓等,引起高热、神昏、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出现内脏病变,就都属于里证的范围。

寒热,是把病情表现从两种不同属性上加以区分的纲领。

寒证,是由寒邪引起,或由阳气衰弱、阴气过盛所引起的身体机能和代谢活动衰退、抵抗力减弱的证候。如体温不足,面色苍白,精神萎顿,目不欲张,嗜睡喜温,脘腹冷痛,口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都属于寒证证候。

热证,是由热邪引起的,或由阳气亢盛所引起的一系列热盛的证候。如发热烦躁,面目红赤,不恶寒反恶热,口干咽燥,渴喜冷饮等,都属于热证证候。

虚实,是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角度加以区分的纲领。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抗邪能力降低,生理机能衰退的证候。一般症状表现是:面色苍白,精神不足,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体弱久病的人,证候属虚的居多。

实证,是指病邪亢盛,正气和邪气对抗的反应很激烈,或者因为人体内部机能障碍所引起的气血郁结、水饮、停痰、积食等。通常的症状是:急性热病高烧,口渴,烦躁,谵语,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等。凡体性初病的人,证候属实的居多。

通过上面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八纲辨证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我们所能搜集到的疾病现象和它的发生、发展情况,加以综合、概括、分析、归纳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地运用八纲理论,医家在分析病情的时候就会获得清晰的思路,能够很快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进一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种辨析的方法,有类似于现代“优选法”那样的优越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只要一旦确定了疾病是属于阴证或阳证,就能够很快地把治疗疾病所应考虑的范围缩小了一半。这样类推下去,再分别从表里、寒热、虚实的角度,又可以逐层地排除其中的一半,最后要考虑的范围一下子就可以缩,小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如果再考虑到症状的其他特征,就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出疾病的本质所在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椒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应用时定要细心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中医治疗的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同类推荐
  • 祠庙陵墓对联(下)

    祠庙陵墓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对联。
  •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以综述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南京市鼓楼区境内的石头城、清凉山、宝船厂遗址、乌龙潭、古林公园、国防园、随园、鼓楼、中山北路、颐和路、湖南路等名胜景点和重要道路的古今风貌。该书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集学术性、资料性为一体,做到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读者了解鼓楼区的历史风貌、近代文明和现代时尚,以及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有着很好的帮助。
  • 天文历法研究(下)

    天文历法研究(下)

    本套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深化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创造激情;也有助于培养博大的学术胸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

    《非洲常识》为一本介绍非洲各方面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11个章节,从文化、交通、经济、生活、旅游、教育、政治、历史、地理、人口与科技11个方面,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非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勾勒出非洲的不同侧面,让读者对非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非洲旅游、生活、社交等基本的常识和实用知识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非洲面貌。除此之外,《非洲常识》还是一部真正解读非洲之秘、全方位认识非洲的百科全书,这里有奇特的艺术之作,有惊奇的文化内涵,有刺激的时空之旅。
  •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周立波在文艺教育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新人的良师,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大批青年革命文艺战士的辛勤培育者之一,是包括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内的延安鲁艺同学们永久怀念的授业之师,是学识渊博、深谙艺术真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育家。正是在周立波同志的帮助与带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文坛群星灿烂,佳作连连,出现了新中国文学流派——“茶子花派”享誉一时,至今绵延不绝。周立波由此被誉为当代湖南文学之父!
热门推荐
  • 山河惊华

    山河惊华

    东昭,朝堂庙宇之间,无不拍案惊奇的唯有一位奇女子,她是东昭皇室之女,是征战沙场,战功赫赫的少年将军,亦或者是东昭巾帼不让须眉的昭乐郡主。西锦来犯,她成为东昭征西的不二人选。西疆黄沙地,白骨深埋无双城他,是西锦最不受宠的东宫太子,在身侧谋臣,残余母族势力以及自身的凌厉手腕下,步步为营,一步步登上九五至尊之位。无双城一战的初遇,两国和谈之时的各自算计,沙漠里共同抵抗北越的帮扶……两国各自的内斗与阴谋,家仇国恨之间的对立。当一切迷雾散开,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一场争夺山河的权谋杀伐,缘起缘灭,赴一场未知的披荆斩棘,风波险恶……
  • 混沌丹神决

    混沌丹神决

    龙尘,一个修炼废物。龙武,五大封号大帝之首。他们俩相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故事呢?且看龙尘如何一步步虐打小人?一步步走上巅峰
  • 混沌源尊

    混沌源尊

    从超级屌丝到废柴富二代,没脸没皮天下无敌的彪悍人生。怎么坐在这里,就有无数张脸送上门让我打!
  • 传承的秘密

    传承的秘密

    “你们说我传承异化定当入魔,那我便屠万人,屠万人只为救他一人!”当年的五大家族为何会变成四大家族?楚家因何被灭?守护了两千多年的山谷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 妖凤归来:重生不为后

    妖凤归来:重生不为后

    前世她是魔教妖女凤朝舞,重生后,她成了将军府的大小姐陆青瑶。江湖险恶,朝堂诡异,没有金手指的闺阁小姐是羸弱的,有绝世神功的闺阁小姐却是恐怖的。重活一世,她可以对酒当歌,亦可以金戈铁马。乱世红尘,她要的很简单:坐看风起,笑谈归期。直到有一天那个帝台之上的少年天子微笑着对她说:“你若在这,这便是天下;你若不留,天下便是你我的家。”从此策马影成双,对酒话桑麻。
  • 傻妃的一纸休书

    傻妃的一纸休书

    她曾是幸福的新娘,男友的背叛血淋淋的割碎了她的灵魂,意外穿越,她成了古代出了名的傻瓜,表白未邃,铺一地桃花瓣浪漫自杀,当因爱成恨的商界精英女变成古代白痴不受宠小姐,替嫁鬼王,别人都等着看笑话,唯有她冷冷一笑,鬼王不如等着看谁更鬼?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协议婚约

    协议婚约

    这男人绝对是乘人之危!明知她银行卡被冻,没钱没势没地去才会窝在他这里当个小助理,还威胁她签劳什子结婚协议!动不动拿她当饭前饭后甜点不说,还往她肚里塞娃娃,呜呜……她要逃!
  • 涵诺空间

    涵诺空间

    林涵诺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她没有傲人的家世惊人的外貌绝世的才能,只是一个因为当初不努力而使得如今的自己只能靠打工维持生活,其余的时间宅在家里看小说幻想自己能够重来一次弥补遗憾......谁能知道一个意外,她买到了一枚戒指,让她回到小时候重新的活一次,她努力的学习知识,努力的为自己不再留有遗憾而奋斗,最终走出另一条辉煌的人生。
  • 云已成殇暮已成雪之

    云已成殇暮已成雪之

    儿时经历导致的精神折磨,上一种伤疤,忘不了的痛。
  • 重生之超脱之灵

    重生之超脱之灵

    灭族之后,少年于第二界重生;肩负家族复仇使命,抑或更多的使命,轮回之中是什么万古之谜,少年又该如何走上自己的超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