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想起了屈原,他的一句“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尤其感人。
生:我想起了岳飞,他为了抗击敌寇,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最后屈死在风波亭。
生:我想起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用自己的死来维护维新变法。
生: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是啊,很多时候,这些英雄常常不为人理解,命运往往是悲惨的。郁达夫曾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师:除此之外,我想起了巴金的一篇散文《我的心》,请同学们听我朗诵。
我的心(节选)
作者/巴金
这些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和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和平在哪里?幸福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见?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到?这样的人间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的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它痛得更厉害了。
我不要这颗心了,有了它,我不能闭目为盲,有了它,我不能塞耳为聋,有了它,我不能吞炭为哑,有了它,我不能在人群的痛苦中找寻我的幸福,有了它,我不能和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它,我再也不能生活下去了。
妈妈呀,请你饶了我吧,这颗心我实在不要,不能够要了。
我夜夜在哭,因为这颗心实在痛得受不住了,它看不得人间的惨剧,听不得人间的哀嚎,受不得人间的凌辱。我想要放它走,可是,它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心房内。
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别人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到,心啊,你去吧,不要苦苦的恋着我,有了你我无论如何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啊,求你,为了我幸福的缘故,撇开我去吧!它没有回答,因为它如今知道,既然它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心房上,那么,它也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
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吧,让它去毁灭吧,因为它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样大的血泪海珠,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了什么?能做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收回这颗心吧,我不要它了!(掌声)
师:《燃烧的心--巴金与高尔基》一文中说,巴金在高尔基的小说中,除了认识一些陌生的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作者的坦诚与善意。作者絮絮漫语,像是把心交给了读者,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人,更广泛的生活。他的小说不说教、不训导,而是用朴朴实实的话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认识自己,觉醒起来,让被压迫的人奋起反抗,让人类看到光明的未来。
罗兰说,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心的光明。其实,巴金的一生正像丹柯那样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赤心,他的这颗心也是丹柯的那颗心,何尝不是高尔基的那颗心啊。
师:下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随笔《英雄丹柯》或者为丹柯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让我难以忘怀的语文课。课后一学生说,老师,今天的课很精彩,你好有激情。是的,这节课,我在用心上课,仿佛自己就是丹柯。这节课,读丹柯那位男生表现也很激情,同学们沉浸在激情的氛围中,共同感受着英雄丹柯的伟大形象。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我“入心”语文课堂的理念--激情入心、生命入心、对话入心、寂静入心。整个课堂高潮迭起,有静亦有动,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呈现出一种生命的狂欢。
我从《人民日报》上刊发的一篇文章《燃烧的心--巴金与高尔基》入手,谈及高尔基对巴金的影响,既可激趣,亦可将小说作者、翻译作者、小说主人公三者有机结合来,课堂结束前引入的巴金散文《我的心》,再次掀起课堂教学高潮,课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我主张首先要“入乎其内”--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其次要“出乎其外”--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怎样写的。本节课,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诵读,学生走进了英雄丹柯的内心,内心泛起了情感的涟漪,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我及时引入朱光潜、波德莱尔的美学观点,学生对于悲剧作品的理解有了理性的思考。
教学环节尽量要简约,这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紧紧围绕林子的变化来看族人对丹柯的态度及丹柯的表现。从课堂现场来看,教学环节简约了,学生参与的活动也简单且充分了。
但遗憾的是,课堂生成太少,几乎都是老师在发现问题,这对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巴金散文《我的心》品读不够,实际效果离理想效果还是有一定差距。
简约·用心·动情
--吴春来老师《丹柯》教学实录简评
浙江语文特级教师范维胜
吴春来老师执教的《丹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的一篇外国小说,作者高尔基,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题目是编者加的。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群族人受到外敌入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是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在这样的生死险境中,英雄丹柯挺身而出,自觉带领族人走出了森林,找到了幸福。勇士丹柯用自己熊熊燃烧的心为族人照亮前进的道路,甘愿牺牲自己,一心为公,最终让整个族人逃离敌人的追杀和森林中种种死亡的威胁,获得幸福;而他的族人却从开始的感激到慢慢的不信任,再到怀疑、辱骂甚至要杀死他,最后竟恩将仇报,一个胆怯的族人一脚踩碎了丹柯的心……
这样情节简单,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如果再来要求学生划分情节,总结主题就未免显得愚拙,甚至是无效劳动,吴老师就撇开这样的教法,简约、用心而又动情地完成了这篇小说的教学。
先说简约。简约本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不是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简洁洗练,富有言外之意。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环节的不枝不蔓,层层剥笋,简约凝练。吴老师的《丹柯》教学流程非常简约。整个教学由导入学习--感受林子--穿越林子--走出林子--悲剧审美五个环节组成,简洁流畅,一气呵成。
为什么要倡导课堂教学的简约呢?薛法根老师就大力提倡课堂教学的简约,他说,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再说用心。吴老师的课是极其用心的。不说别的,单是导课和结课就能体现。吴老师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1984年5月15日巴金应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邀请,抱病出席在东京举行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呼吁:“我们的前辈高尔基在小说中描绘了高举‘燃烧的心’在暗夜中前进的勇士丹柯的形象,小说家自己仿佛就是这样的勇士……”他希望各国的作家们都能像丹柯那样无畏地献出自己的赤心。
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阅读欲望的调动大有裨益。而结课吴老师又来了一个呼应,让同学们品读巴金的散文《我的心》,高潮处戛然而止,无限回味。
最后是吴老师的动情。一般的老师教学小说难有朗读的动情指导,吴老师却不同,他的这节课动情地诵读指导比比皆是。例如:
“紧紧地”“牢牢地”“不响也不动地”“更紧地”要强调,也就是要重读。
请你读,不要解释。“人”重读,音稍稍拖长一点。
“你该死”,要读得更响!更狠!
两个“你该死!”语气语调一样吗?应该越来越强。再来一次。
凡此等等,甚至是自己示范。直至最后的悲剧审美体验,都是动情。这给我们的小说教学以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