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诗歌意境有阳刚美和阴柔美之分,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感受得到,壮阔沉雄的诗歌我们要求学生声音高亢、语势高涨,阴柔凄婉的诗歌我们要求学生放慢语速、声音低沉,通过诵读的指导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诗歌中作者营造的意境。诵读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诗歌中作者描写的意象想象成一幅幅图画,置身于作者营造的那种氛围当中,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呈现出来的美,同时诗的意境在学生诵读中通过声音展现出来。如《秋兴八首(其一)》学生通过诵读“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四句,我们脑海中顿时出现一片萧森的枫树林,还有波浪和风云,仿佛看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卷,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一种凄清哀怨、沉雄博丽的意境映入眼帘。
三、读出语言美
古代诗歌语言有的含蓄、明快,有的简洁、细腻,有的冷峻、热情,有的婉约、豪放,有的朴实、华美,有的工稳、泼辣,有的典雅、俚俗,有的精细、粗犷;古代诗歌格律还讲究平仄、讲究对仗、讲究音韵,古体诗形式活泼,字数不等,三言五言连缀成文;古代诗歌注重练字,反复吟咏其中滋味自我陶醉,不懂之处也会豁然开朗。诗歌有着独特的音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胜收,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整齐之美,也可以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错落之美。如《锦瑟》语言含蓄、对仗工稳,这是一种语言的整齐美,而《蜀道难》语言奔放,字数不等,诵读起来,好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是一种错落美,通过诵读,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诗的语言之美。
四、读出艺术美
古代诗歌在抒情时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时有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有时点面结合,有时烘托、渲染,有时拟人、夸张等等,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品味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还可以通过诵读读出它的艺术美。如《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两句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歌所用烘托手法来表现蜀道之险;再如《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同学们在诵读中会发现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写出了王昭君悲剧的命运。
古代诗歌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艺术美,在美的熏陶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何尝不能得到提高呢?这样的诵读课何尝不是一节优质高效的好课呢?
5.一场婚礼主持引发的课堂阅读教学反思
曾参加一同事的婚礼,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次婚礼主持--糟糕。当然我非专业婚礼主持人,我只是一个看客。张志公先生说过,天下处处皆语文。所以,本人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语文的视角,说说课堂阅读教学。
不过在此强调一点,我非专家,也非教学能手,我只是一个反思者。
《察今》说:“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凡事皆相通,故察婚礼主持,则可知课堂阅读教学。
身份定位。婚礼主持人,只是一个主持人而已,说到底是个陪衬。主体是谁?是新郎和新娘,还有参加宴会的嘉宾。为什么需要主持人?因为主持人有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有主导婚礼进行的作用。总之,主持人要营造欢快的婚礼现场,让大家乐和乐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反客为主,不能抢了新娘新郎的风头。但此位主持人,好表现,一人在台上夸夸其谈,我们看到的是主持人的风采,而新郎新娘的风华黯然失色了。那么,语文老师在课堂的身份是什么?换句话说,为什么需要语文老师?自古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说,后来又有了演员、导演之说,当然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窃以为,语文老师可以说是主持人,他主持着课堂教学,营造着浓郁的语文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老师也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一切的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但语文学习更重在积累,强调举三反一。所以,语文老师的才华展示,最多是抛砖引玉,不能颠倒主次,不能让自己的风采压过了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显身手、各领风骚。
主题明确。作为主持人,总得让宾客们感受到这次婚礼的主题是什么。参加多次婚礼,形式、主题大同小异,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新郎新娘不一样,他们的爱情故事或浪漫或凄婉或平淡如水或风起云涌,所以婚礼的主题要根据新人的不同特点进行,这样的婚礼主持才是灵动的,才是成功的,否则,我们看了一场婚礼主持就不想参加第二次了,因为同出一辙、索然无味啊。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如何确定课堂主题呢?婚礼的主题根据新人的爱情故事来确定,语文课堂的主题,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来确定。以前听说过优秀的婚礼主持人一般都喜欢采访新人,各方面、全方位来了解新人,这样下来,婚礼的主题就被恰如其分地确定了。所以,语文课堂的主题,也要认真地分析文本,做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但这种解读是适合学生的,只有这样,自己的课堂才有异于他人的课堂,自己的每一堂课才有其风格特色。有人说,语文课堂的高度,有时是文本解读的高度,此言得之。
目标确定。婚礼主持内容的安排,要迎合宾客的心理。我们这边的婚礼一般在中午举行,大家几乎是饿着肚子参加婚礼的,所以婚礼主持不能花太长的时间,内容安排要简洁适度。这次的婚礼,安排了现场婚礼询问、新人现场接吻、开启香槟酒、点蜡烛、喝交杯酒、证婚人致辞等等,活动安排太多,大家都很焦急,饿得不行了,但婚礼还未结束,婚宴无法开始。以前见过的婚礼更可笑,新郎的父亲讲话之后,母亲讲话,然后是新郎的爷爷上台讲话,爷爷讲完话后奶奶上台讲话,这样的活动安排真让人笑掉大牙。活动安排琐碎,势必影响宾客的心情,也破坏了气氛。语文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次我上公开课--《拿来主义》,由于课堂目标设置太多,课堂沉闷、压抑,最后只能草草收场。其实,有时候,课堂目标设定越是简约越好。课堂不是大杂烩,重点突出、目标单一明了,也未尝不可。现在流行的三维目标,固然很好,我以为,我们更要思考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心理接受是什么、上完这节课学生能收获什么。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不流于形式。
提问设计。一般的婚礼主持都会问,“你愿意嫁给他吗?你愿意娶她为妻吗?”这样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这次的婚礼提问也不例外。作为婚礼主持人为何要提问?提问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让新娘或新郎成为众人的焦点,然后生发趣味或渲染出一种感人场面。一次一同事结婚要我去给他主持婚礼,他是二婚,新娘是他学生,比他小了很多,并且他们的结合遭到了大家的质疑。作为他的好友,我得创设一种场景让他们湔洗这种尴尬。于是我问道:“佛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请问新郎,你与新郎喜结伉俪,前世你们回眸了多少次啊?”新郎答道:“五十万次!”于是我追问:“五十万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相恋,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请问,新娘,你不后悔吗?”新娘大声说道:“我不后悔!”新娘回答完毕,新郎眼睛湿润了,众人响起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为何要提问呢?其实,教师的提问是为了现实某一教学目的,“试图引出学生言语反应的任何信号”。教师的提问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建、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于教师而言,要使教学真正做到循循善诱,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好的“诱饵”,从而多步骤、多层次地使自己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结论转换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高潮设置。成功的婚礼主持应该是高潮迭起的主持,它的情感走向应该是曲折的,而不是一条下画线。此次婚礼,开场白倒是激起了一些波澜,但后来渐渐冷了场,宾客们都自由交谈去了。文似看山不喜平,婚礼主持如是,课堂教学亦如是。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的铺垫、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组织课堂教学高潮是教师的艺术匠心所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都依赖于教学高潮。教学高潮是教师能力和智力的最佳发挥,也是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最活跃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此时教与学的合作达到了最佳状态,教学亦达到了最佳状态。一次听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执教《再别康桥》,他在“荡漾”上做足了文章,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置课堂高潮呢?余映潮老师说,“教师可以从课文的悬念、情感、线索、人物、写法等角度启发创设高潮,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质疑辩论、评价总结、反复品读等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6.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四则
(一)出世也洒脱--“人生如梦”解读
一阕《念奴娇》激起了大江东去,淘尽了多少英雄。浪花飞雪、怒涛拍岸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青衫飘飘、峨冠博带的豪放词人,仰天长笑、目光如炬,他的笑声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响彻在历史的寰宇。
而词中一句“人生如梦”更是引发千年不绝的议论和叹息,有人认为“人生如梦”是词人消极避世的态度,跟整首词洋溢的豪放磅礴气势有所背离。“人生如梦”真是消极的处世吗?殊不知出世也洒脱,出世见豪迈。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他既有孔子的入世思想,希望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也有老庄的出世的哲学,希望能隐居山林,躬耕田园,与明月为友、清风做伴,“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如梦令》)。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观里最理想的人生就像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似乎所有的文人都难以逃离“考取功名--走上仕途--贬官流放”的宿命,正因为文人骨子里有股不可战胜的正气,血管里流淌的是狷介、耿直的血液,在多舛的命运里,他们很多人选择了退让,于是就有了仰天大笑的豪者,采菊东篱的适者,独钓寒雪的清者,感慨流水的智者,便少了像《儒林外史》中那些为了权势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丑陋和委琐的形象。
在众多文人中,苏轼更是出类拔萃,在散文大家林语堂的心里苏轼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苏东坡传》),在当代学者余秋雨眼里苏轼是一位“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虽然他被贬黄州,他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决不会在别人面前低头,“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不惑之年,而壮志未酬,抑郁之情由中而生,是理所当然之事,纵使被贬惠州、儋州,他还是那样的坦然。
仕途的不顺,加上婚姻的多变,使他更加清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这不是一种对功名的淡泊吗?不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吗?他说“人生如梦”,因为三国周瑜早已作古,而自己白发早生。所以更能明白生命的可贵,勇敢地抛弃世俗的功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一尊还酹江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啊!
(二)“鸿门宴”刘邦逃走探微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首《夏日绝句》引发多少英雄扼腕叹息,令多少豪杰肝肠寸断!“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西楚霸王乌江自刎,一位悲情英雄从此在中国的历史长空陨落。
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天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但我们在谈论楚汉争霸时项羽的英雄壮举让我们不得不动容!曾经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大意放刘邦,为乌江自刎埋下了伏笔。
有人在评价“鸿门宴”时说,项羽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导致刘邦从眼皮底下溜走,是的,项羽真的很刚愎自用,不然不会中离间之计,不会离弃亚父范增,也不会怒烹说者。但在鸿门宴上,我们却不能说他刚愎自用,因为他也听从过项伯的意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可见在鸿门宴上项王并不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
你说他妇人之仁吗?也许他的确是这样,但在鸿门宴上我们却不能如是评价。他真的不忍心杀害刘邦吗?我不赞同。你看他“遂拔剑斩守头”是多么的勇猛,你看他攻克襄城时坑埋将士是多么的残忍,你看他手刃宋义是多么的果敢!“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更是惨绝人寰!
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何对刘邦手下留情、放虎归山呢?我以为当时项王根本不认为刘邦是只老虎,他的离去能给自己的江山带来致命的威胁!在项王眼里,你刘邦不算什么大人物,最多是个无赖,是个小儿,而项王出身名门,少时学书、学剑,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名声大震,召见诸侯,莫敢仰视,他当时拥兵四十万,而刘邦才十万。他从骨子里瞧不起刘邦,轻视刘邦。“沛公军霸上”项王为何要大怒呢?原因有二,其一,你小小的刘邦竟然敢称王那是对自己的不敬和藐视,所以项王大怒;其二,你竟然还敢使子婴为相,你可知道我项羽跟秦朝有国恨家仇,所以项王怒不可遏。于是便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我们退一步想,项王真的什么都不怕吗?他怕,当然怕!巨鹿之战前,卿子冠军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项羽怕了,但他是英雄,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他怕但他不会退却,他在非常之期用非常之手段,“既其帐中斩宋义头”他的英气何其逼人,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可以让“诸将慑服,莫感枝梧”;他怕,连鸿门宴上的樊哙都吓得他“按剑而跽”。
可惜,他偏偏不把鸿门宴上的刘邦放在眼里,尽管范增数目项王,他却无动于衷。悲剧就这样酿成了,喜欢玩弄政治手腕的刘邦,老谋深算的沛公从项王的手掌心溜走了,虽然范增破口大骂:“哎!竖子不足与谋!”也无济于事。所以后来毛主席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胜利面前万不可轻敌,别被冲昏头脑!一曲霸王感天动地的悲歌,一段英雄传奇的故事,告诫着后人,激励着来者!我们在翻阅《史记》,阅读到项羽的文字时,仿佛一位悲情英雄乌江仰天长笑,一道血光染红了西边的云霞。英雄已逝,乌江翻滚,任评说!
(三)《荷塘月色》教学的几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