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记叙,情节跌宕;描写,妙笔生花;议论,针砭时弊;抒情,催人泪下。洋洋洒洒,洒洒洋洋,提“笔”而立,为之四顾,踌躇满志,善“笔”而藏之。
1.小“周记”,大“文章”
作文教学,老师费力大,而收效甚微。经常听老师埋怨,作文没有专门的教材,老师如何去教呢?也有部分老师说,讲讲作文技巧吧,别的就不用了。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关键还是要落到一个“写”字上,在周记的写作指导上下足工夫,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日渐提高。这个“写”字,如何落实呢?要适当做好以下五个阶段的文章。
自由阶段--情感熏陶下,我手写我口
作文教学时,我们总希望能支给学生作文的绝招,于是什么方法、什么套路、什么秘籍,充斥着作文教学的净土,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方法当然要讲,但是作文教学的关键还是情感的熏陶。“情乃文之经”,文章缺少了情感犹若鲜花离开了土壤,是没有生命力可谈的。几年前的一次作文教学让我感受颇深。课前我发了三张作文资料,让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作,上课时我要求他们谈一谈让自己最感动的文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谈到了散文《那枝枯萎的康乃馨》和《拾馒头的父亲》,因为他们看到了博大的亲情、感人的场景。其中一位女生深情地说,父爱之所以伟大,因为它不分贵贱,爱的本质是一样的,作为学生应该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那份浓浓的爱。然后我接上该女生的话,引出了朱自清的《背影》、魏巍《我的老师》,最后延伸到学生的父母,谈到了父母的含辛茹苦、颠沛流离,其中一位女生悄悄地流下了眼泪,后来她在周记里写了一篇有关父亲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我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情感要抒发要流露,就意味着有了写作的欲望,有了此种欲望就走好了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写周记时,要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考场的条条框框,不管文章构思高低,不想开头与结尾精妙与否,不在乎字数的多与寡,我的周记我做主,只需要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思想,尽情去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就行了。在这片天地里,要做一个自由的人,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没有老师评审的眼光,你的情感、你的体验,只需在真实的文字里静静地流淌,流成潺潺小溪,汇成滔滔大江。一位学生在她的周记里如是写道:
一如往常,第一节课又是数学课,早上很早爬起来、晚上很晚才睡觉的我听得昏昏欲睡。眼睛一会儿闭,一会儿睁,闭上眼时,又唯恐被老师看到,然后被罚站,睁着眼,却哈欠连天,再看看其他人,有的低着头,似乎在“沉思”;有的用手托住下巴,眼睛微眯着;有的看似精神良好,可仔细一瞧,正用手捏自己呢!像是在自虐一般。老师的话就是催眠曲,时间仿佛停滞了……
读罢文字,我们不得不为小作者的文字击掌叫好,文章描写真实、精彩,对数学课的厌烦可见一斑,这样的文字是生命的真实体验,鲜活、灵动、耐人寻味。
欣赏阶段--给学生一次鼓掌的机会
办公室常有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眉头紧蹙,愤言“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其实,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周记时,你总能享受到一种美,或是一种洒脱,一种纯真,也许是一种顽皮,一种愤青。美国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辛辛苦苦写的周记,若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这对于唤起他们写作的欲望,何其重要啊。有时候,鼓励,是作文教学的催发剂。记得林清玄在《棒喝与广长舌》一文中说,他曾是一位令学校失望的学生,而他的国文老师王雨仓先生没有放弃他,在他的作文簿上给他最高的分,推荐他参加校外的作文比赛,还时常对他说:“我教了五十年书,第一眼就看出你是会成器的学生。”我想林清玄与文字结缘,成为著名散文大家,与王雨仓先生的鼓励多少有点关联吧。所以,当批改学生周记时,一定要带着审美的眼光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周记,或者把优秀文章刊印出来让学生一起欣赏。一位学生在他周记本的最后一页留下这样的心声:
这个学期也快过去了,这伴我一学期的周记本也将终了它的服役。
当然,我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学生。我没有那么多让人称赞的文章,大多是一些个人感想而已,当初就想撕去,可没有下手。
后来我觉得,人不可能有完美,灯光下会有阴影。过去的只是回忆,让回忆成为人生美好的一部分,这才是我应该做的。文章虽不美,但它出自我手,随手撕去,撕下的不只是我,而是我的心。不管怎样,让它随时间流逝吧。
合上这破旧的本子,我发现它原来不破旧。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周记教学,已经超越了教学,不是吗?
模仿阶段--转益多师为汝师
朱熹曾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郭沫若也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无不道出了模仿的重要性。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成千古名句,秦少游“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模仿温庭筠“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而有出蓝之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我们主张在多写的同时也要广阅读。读的时候,不妨尝试模仿。一学生在阅读赵丽宏的《生命》后,仿写了一篇文章《青春》,下面是其中的语段:
假如青春是水,一泓沁人心脾的水,没有任何杂质,美景重叠在潭边,只留青春之水在心中,慢慢摇曳着,想触摸却又触摸不到,似有若无的感觉在中心蔓延开来。
假如青春是鸟,一只飞翔的鸟,丰满的羽毛覆盖在结实的双翅上,牵动着它张开的梦想。青春之鸟,是一只勇敢的鸟,它敢于在漫漫无边的天际上坚持自己的路线,找到自己栖息的地方,它敢于在风雨中展翅翱翔。
这样的仿写固然比不上赵丽宏的文笔,甚或有东施效颦之嫌。但这样的模仿,却又是一种心灵感应,一种文字的行走,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最后会像杜甫所说“转益多师为汝师”形成自己的个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训练阶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周记写作后,老师应适时进行技法指导,毕竟周记写作也是一门艺术,适当的方法点拨,对于学生的写作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要具体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呢?由于学生周记写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我们可以进行语言训练、联想训练、想象训练,审题、选材、布局、谋篇训练……跟写作相关的训练,不妨从语言开始,先以句式训练入手。下面是我指导学生学会写“判断句”的语言训练中一基础不好的学生写的语段:
思念是眼眶里晶莹的泪花,是默然拾起残花的剪影,是孤鸿的低吟,是游子的家信。
思念是“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孤独,思念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凉,思念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
语言虽然有显幼稚和死板,但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小作者来说,难能可贵了。实践证明,很多学生恰恰是在这样幼稚的文字里渐渐进步的。
当然文体训练也是必要的,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在周记中训练,然后加以指导。总之,训练要成系统,要有章法,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棒头瞎忙活。
讲评阶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周记讲评阶段是最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阶段。通过作文讲评,学生可以扬长避短、互通有无,若没有讲评,学生就无法知道自己作文的弱点,也难以欣赏到同学的佳作。作文讲评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先明得失,再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周记讲评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活动,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周记教学,从而使学生作文更上一层楼。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生课外勤练笔与广泛阅读,教师悉心指导与精彩讲评,作文也就不难了。
2.作文教学与“放牛”
一日批改学生作文,忽然想起了儿时放牛的情景。
每逢秋冬两季,太阳刚刚升起,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就把牛儿赶到山上,任它们满山乱跑,但见飞鸟惊起、黄叶飘落,很有几分诗意盎然的情趣。黄昏之时,就上山寻找它们,只见牛儿肚皮鼓胀,啪嗒啪嗒正要下山,我们便哼着小曲儿沿着山路,一路追赶太阳,一路把牛儿赶回家。回家之后,还会给牛儿准备精美的草料,让它们美美地睡上一觉。
春夏两季,牛儿一般会被牵着在田埂上放养。它们把绿茸茸的青草一口口地绞进嘴里,还时不时地甩甩尾巴去拍打身上的蚊子。有时我们也会亲自为牛儿驱赶蚊虫,还会选择水草丰沃的地方,让牛儿“大快朵颐”。当然牛儿也会贪吃,一不留神就把田间的禾苗或是稻谷卷进嘴里,我们不禁要呵斥它们几声。溪水叮咚作响,炊烟袅袅如缕,牧童吆喝不绝,这是乡村放牛最真实的写照。
其实作文教学跟放牛何其相似也,有自由放纵,亦需耳提面命。
作文教学如放牛,应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任意驰骋在写作的想象世界里,没有羁绊、没有约束,可以对话巍峨的高山、缥缈的白云,可以亲近悠远的绿洲、奔腾的河流,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无论是悲欢还是离合,用文字去描画心情,用笔尖去捕捉感动。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中外名著,欣赏诗词歌赋,汲取文学之精华,写就心灵之华篇,一种我手写我口的境界便在自由的教学状态中得以实现。写作就如放歌,在兴奋处引吭,在低落处沉吟;写作亦如作画,有写意的神韵风流,有工笔的细腻潇洒。作文,其实就是从心灵流露出来的长歌,或婉转动人,或高亢悲慨,或惊天地,或泣鬼神。
作文教学如放牛,亦需耳提面命。在芳草如茵的春夏,我们引领学生迈入文学的精神殿堂,作文要讲究言简意丰、起承转合,也要注重修辞的微妙、描写的远近高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苍劲悲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来如此含蓄蕴藉又令人潸然泪下……老师与学生一道畅谈文学的奥秘,一起探寻作文的真谛,在艺术的世界里,寻幽探胜、厚积薄发。
作文教学如放牛,最后要把学生领回“家”。夕阳西下,青山隐去,羊肠小道上,带领学生直赴考场--学生的人生驿站。“凤头、猪肚、豹尾”已派上用场,审题立意谋篇早已游刃有余。记叙,情节跌宕;描写,妙笔生花;议论,针砭时弊;抒情,催人泪下。洋洋洒洒,洒洒洋洋,提“笔”而立,为之四顾,踌躇满志,善“笔”而藏之。
作文教学如放牛,并非把学生比喻成牛,而是在放牛与作文教学中悟出一种教学之道,一种微妙的又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之道,顺其道而教之,教学方可不断超越。
3.作文,不妨尝试“速写”
经常听学生埋怨,“哎,我的作文总写不长,感觉也没话写,简直在凑字数”,由于考场作文规定了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否则是要扣分的,所以,有些考生,不得不去干文字拼凑的活,平时作文,也习惯绞尽脑汁去写所谓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其实,平时作文,不要在乎字数的多寡,不妨教学生学会速写。
速写本是绘画的一种方法,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这里,我们讲的速写,是一种简单的作文写法,即要简练地把你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不追求字数的多与篇幅的长。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生平最喜欢读的一部书是《世说新语》,他说,《世说新语》语言既简练而意味又隽永,是典型的速写作品。例如教材选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区区71字,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古代贵族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如在目前。
鲁迅先生曾对青年作家说,“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就是告诉我们文章不必强求篇幅之长。
是啊,作文若去写你最想写的东西,这种状态才是最好的,文章长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不妨让学生把它写短一点。
那么如何去速写呢?
首先要捕捉触动心灵的人或事,要带着情绪去写。只有触动心灵的,才是自己愿意写的,当一种情感迸发仿佛江河奔涌,有一泻千里之感时,就要记录下你的心情,描述你所见之景,刻画你所见之人。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其实,这些速写材料俯拾即是:别人的一次精彩演讲,老师对他们的会心一笑,朋友的善意批评,等等。只需他们真心、细心去发现而已。
其次,要学会写生活片段,不需要渲染和铺陈,只要用白描的形式,对生活进行简单勾勒,不需要完整的文章,一处场景、一幅图画、几个感人的细节,皆可成为精彩的一笔,如一位学生速写的生活片段:
一如往常,第一节课又是数学课,早上很早爬起来、晚上很晚才睡觉的我听得昏昏欲睡。眼睛一会儿闭,一会儿睁,闭上眼时,又惟恐被老师看到,然后被罚站,睁着眼,却哈欠连天,再看看其他人,有的低着头,似乎在“沉思”,有的用手托住下巴,眼睛微眯着,有的看似精神良好,可仔细一瞧,正用手捏自己呢!像是在自虐一般。老师的话就是催眠曲,时间仿佛停滞了……
读罢文字,我们不得不为小作者的文字击掌叫好,文章描写真实、精彩,对数学课的厌烦可见一斑。
最后,就是要舍得删减。对于写好的文章,“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只有舍得、敢于删减,文笔才能简练,速写才会出味。正如契诃夫所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只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4.作文,请写出生命的体验
时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的作文,怎么总是得不了高分”;批阅作文时,发觉学生的作文,口水话多,套话多,不能引起老师的共鸣,并且很多作文同出一辙。我也常想,为何学生都怕写作文?为何大家的作文几乎都在同一层次?高考作文60分,如何才让学生的作文独占鳌头呢?
我以为,作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写出生命的体验,也就是说,作文,要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唤起写作的灵感和欲望,将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形诸文字。
很多时候,学生作文,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舍本逐末,关注的是雕虫小技。
就拿作文文体的现状来说吧。前几年,由于作文文体不限,导致考生写作的任意性,后来很多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专家给学生安上了紧箍咒--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由于应试心理驱使,老师们大都会训练学生写这两种文体,周而复始、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