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这么描述犹太人:“在他们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生意控制了他们的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惟一的休息;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样。”
智者约瑟的故事
《塔木德》中有则故事,一个人找到智者约瑟,看到约瑟正在树上摘苹果。这个人对约瑟说:“你能不能停下来,我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问你。”约瑟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不能停下工作来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庄园主今天雇我工作,假如耽误了时间,老板是要扣我的工钱的。”
还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犹太人做生意非常投入,很少去想男女之间的情爱。一位异国女郎看到他身上带有很多的钱,便想去引诱他。因为语言不通,女郎便用笔在纸上画了一张床,递给商人。商人见了大吃一惊,伸出拇指称赞道:“你这女人非常精明,我们第一次见面,你不问我就知道我是做家俱生意的商人!”
犹太人赚钱就是这样专心致志,有着想尽快赚钱、赚更多的钱的强烈欲望,巴不得一天能有25小时的时间让他们挣钱。或者在身上写上一排字:正在挣钱,请勿打扰。
欲望就是迈向成功的动力,人有了欲望,才会有行动的勇气与信心。赚钱也是一样,只有想赚钱,才有可能赚到钱。一个没有赚钱欲望的人,怎么可能赚到钱呢?
一位白手起家的大亨去世后,以100万法郎作为悬赏,让人们猜“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既然是穷人,当然缺少的就是钱啊。但正确的答案却是“穷人最缺少的是赚钱的欲望”,而这,也是大亨从穷人成为富人的秘诀,而且应该是所有有钱人之所以有钱的秘诀。
巴菲特能成为全球第二富豪,就是因为他整天研究、时刻关注的就是如何赚钱。有一年巴菲特到加州圣西米昂,参观报业大亨赫斯特的豪宅,导游详细介绍了每道窗帘、每张地毯、每件玩物是花了多少钱买的,巴菲特截住导游的话说:“不要告诉我他的钱是怎么花的,告诉我他的钱是怎么赚的。”
犹太人认为,赚钱欲望是赚钱的动力,动力越大,其行动就越有力,行动越有力,实现财富梦想的几率就越大。这些都是成正比的。
希尔顿创业的时候,只有5000美圆,但最后成了全球的旅店大王,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他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想赚钱却是他赚钱的动力。
当初,希尔顿满怀财富梦想,就想知道自己如何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于是苦苦寻觅发财的机会。1923年的一天,希尔顿走在繁华的达拉斯商业区大街上,他发现这里竟然没有一家高级旅店。于是希尔顿想:“假如在这里建一座高档的旅店,我肯定能够赚到很多的钱。”
于是,希尔顿马上行动,实地考查了一块“风水宝地”,他认为在那里建旅店生意肯定会火。但当时地皮的价格是30万美圆,希尔顿没那么多钱。
要是换一个不是很想赚这钱的人,或许就放弃了,希尔顿太想赚钱了,于是就下决心一定要将酒店建起来。但土地的价格实在太高,如果买了土地,就没有建设酒店的钱了。怎么办呢?
办法总比问题多,希尔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土地的主人老德米克说:“我租用你的土地,时间为90年,每年付给租金3万美圆。一旦我不能付款,你就收回你的土地和土地上面的旅店。如何?”
老德米克一听,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啊。本来值30万美圆的土地居然能够换得270万美圆的租金,而且土地还是自己的。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酒店顺利地建了起来,希尔顿也逐步变成为世界著名的酒店大王。
犹太青年哈罗德最初是一个经营餐饮的商人,可是当他看到了麦当劳里面每天人潮涌动的场面,他就敏锐地感觉到那里面应有惊人的巨大商业利润。他想,如果自己可以代理麦当劳,那一定是非常非常赚钱的买卖。
于是,哈罗德找了麦当劳总部的老板,说明自己想代理麦当劳的意图。老板告诉他,必须要有200万美圆的资金,才能够取得这样的代理权。
哈罗德的钱远远不够,怎么办呢?他就决定每个月都存1000美圆。于是在每个月的1号,他就把自己赚到的钱都存入银行。而且,为了怕自己花掉手里的钱,他总是先把1000美圆存入银行,再考虑自己的经营费用和日常的支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一直坚持这样做,整整坚持了6年。
因为每个月他都准时在1号把1000美圆存入银行,银行上上下下的人都认识了他,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哈罗德就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银行,他这种执著感动了银行方面。
过了几年时间,哈罗德已经有了7.2万美圆了,但是距离需要的200万美圆还有不小的差距。于是他去找麦当劳总部的负责人威尔逊先生,诚恳地向威尔逊讲述了自己的困难,希望能把麦当劳代理权给他做。
威尔逊听了他的话,也被他这种执著精神感动了。为了验证哈罗德所说的话是否属实,他还亲自去银行打听哈罗德的事情。柜台小姐们知道威尔逊的来意后就大肆赞叹哈罗德:“那个人真是不简单啊!他每个月的1号都是在中午的时间存入1000美圆。6年来,不管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他都一直这样坚持着,这个人真有毅力。”威尔逊听了,当时就决定把麦当劳的代理权交给哈罗德,从此,哈罗德传奇的发迹史就开始了。
当初,如果哈罗德不是坚持让自己每个月存入1000美圆,就不会有7.2万美圆了。正是为了让心里的种子发芽,他忍受了6年,终于感动了威尔逊,也开始了他的富豪生涯。
马克思这么描述犹太人:“在他们的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的邻居富有以外,没有别的使命;生意控制了他们的全部思想,一种生意换成另一种生意,是他们惟一的休息;即使他们偶尔没有考虑他们的生意,那也是想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样。”
犹太人能赚钱最大的动力,就是源于像希尔顿、哈罗德这种一心一意想赚钱的强烈欲望。
“三个月”的生意经
有一个汽车推销商,连续拜见了58个客户,可还是没有推销出去一辆汽车,他气馁了,准备辞职不干了。这时候他的犹太人老板劝他,你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说不定下一次你就能推销成功了。于是推销商鼓足勇气、打起精神,继续不断地拜见客户。终于在第63个客户那里,他推销出去了第一部汽车。
赚钱需要定力,这也是犹太人一个很古老的生意经。犹太人无论做什么生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至少要坚持前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哪怕每天赔钱也要投入最大的精力去经营。而三个月之后,生意如果依旧是亏损的话,那么无论前期投入了多少心血与金钱,也必须抽身离去。
犹太人认为,做生意不能太滥,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赚钱,必须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然后再为下一次生意开路。
精明的犹太人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如果他们认为这笔生意最终会赚钱,那么他们就可以耐心地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罗恩斯坦就是一个例证,他看准了生产假钻石的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就耐心地等呀等,一直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因为斯瓦罗斯基的公司接收过纳粹的定单,所以法军准备没收该公司。这时候,罗恩斯坦凭借自己美国人的身份,说服法军不没收斯瓦罗斯基的公司,乘人之危地取得了斯瓦罗斯基家的公司产品10%的“代销权”。
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有一家犹太人开的熏肉店。这家店的生意特别好,不仅当地的食客很多,外地来的也不少,每天都是顾客排队候餐,甚至旅游杂志还把它列为蒙特利尔市的一个重要景点。
在当地,餐饮业素来竞争激烈,为什么犹太人这家熏肉店生意这么火暴呢?因这是一家传了三代的老店。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传统,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熏肉。就是凭着这种定力,老店既不开分店,也不搞装修,甚至没什么风格,却能声名远播,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犹太人葛洛夫是英特尔的董事长,他写了一本《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书中指出企业管理必须要克服浮躁的心理才能成功。其实,赚钱何尝不是一样呢?只有坚信自己的眼光、坚守经营的阵地,最终才会发财的。
旧上海的富商哈同是靠土地和烟土这“两土”起家的,这两样东西是旧上海利润丰厚的买卖。烟土的利润为30%左右,而上海的土地则利润更高,从1865年到1933年,地价平均上涨2570倍。
不过,当时外商做这两宗生意的人很多,而哈同最初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他最后能成为大富翁,就与他赚钱时候超人的定力有关。
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法国军队分海、陆两路进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租界内的外国侨民非常恐慌纷纷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