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人看来,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每分钟价值17美圆
不要以为犹太人只看重的是金钱,在犹太人眼中,时间要比金钱宝贵,理由有三点:
①金钱能够储蓄,而时间不能储蓄。
②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而时间不能借。
③自己有多少金钱自己知道,而自己生命还剩多少时间却无法知道。所以,犹太人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从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很多人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却对时间视如儿戏,一闲聊就是几个小时,一喝酒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打麻将就是几天几夜,无端地让时间白白流逝。
对于“时间就是金钱”,有位月收入20万美圆的犹太大亨是这样认为的,他细细算过一笔账:他每天工资近8000美圆,那么每分钟为17美圆。假如他被别人打扰,占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等于被窃现款85美圆。
20世纪50年代,因为朝鲜战争,一个犹太人在日本经营打仗用的沙包。停战之后,沙包不仅没有人需要了,还得支付仓储公司的保管费。为此,犹太人找到一个正处于内乱国家的驻日大使馆,对方也正需要沙包等战略物资。犹太人知道,只要战争不打,这笔生意又得泡汤。于是,他要求对方预付货款,并马上签订了合同。果然,没过几天,那批沙包尚未运离日本,该国的内乱就停止了。由于能及时成交,犹太人没有一点损失。
犹太人做生意、上班工作,对时间如金钱一样按分按时计算。一旦规定了工作时间,就严格遵守。下班铃声一响,即使是打字员,他们只要再花几秒钟时间再打10个字就能完成的一件公文,也不再打完而下班,这种强烈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犹太人会见客人,十分注意恪守时间,绝不拖延。客人来访,必须要预约时间,否则要吃闭门羹。犹太人最讨厌的就是不速之客,他们认为不速之客就等于盗窃时间和金钱的“盗窃犯”。
日本某著名百货公司的一位年轻职员,到美国纽约搞市场调查。当他想到自己应该有效利用时间,就直接跑到某犹太人的百货店,贸然地求见犹太人老板。秘书小姐问:“请问先生您事先约好了吗?”日本人不以为然,反而滔滔不绝地说:“我是某百货公司的职员,特意抽空来拜访贵公司……”“对不起,先生!”小姐将日本职员冷冰冰地拒之门外。
在犹太人那里,预约不仅意味着时间,还意味着时间的确定。比如,犹太人在进行商谈之前,不仅要约定好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而且要预约好“从几时起,洽谈几分钟”。一般商人之间需要谈30分钟的事情,犹太人就只需要10分钟。而且,他们与人洽谈从不寒暄,直接进入主题。那些“联络感情”的客套话,在犹太人那里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犹太人认为从在某个层面来说,商业竞争就是时间的竞争,有效地运用时间,才是商人成功的关键。
摩根的办公室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是连接着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经理们有什么需要请示的事情,他直接就在现场告诉该怎样处理。这样可以最大效率地节约时间。在摩根眼里,哪怕只延迟一分钟也是天大的浪费。
摩根的经理们都知道他的这种作风,于是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都必须干净利落地说明问题,任何含糊和拖泥带水的报告,都会遭到他严厉的责骂。
摩根和客人会面的时候,会直接地问来客或属下有什么事,然后简明扼要地交代三两句重点或大原则,就把来人打发了。他也很少和人客套寒暄,除非是某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才说几句客套的话。他还有个原则,就是与任何人聊天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即使是总统来了,他也一视同仁。
因为对时间的无比珍惜,还让摩根练成了一个绝招,就是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当谁来找他,他立即就能判断出此人找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所以能在一见面时,会很干脆地告诉他处理的办法以及处理的步骤,他的这套洞穿别人内心的本领,在华尔街让人敬服并且害怕不已。
犹太人经商法格言中,有一句叫“勿盗窃时间”。这句格言,既是关于赚钱的格言,又是犹太人经商礼貌的格言。所谓“勿盗窃时间”,是告诉犹太人不得妨碍他人的一分一秒时间。在犹太人看来,时间就是生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抢先一步发大财
犹太人重视时间的另一层意义是,抓紧一分一秒可以抢占商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
时间的价值还体现在,赶季节和抢在竞争对手前获取好价格与占领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谁能在一个市场上一马当先,以质优款新的产品问世,谁就必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比如电子手表,刚上市时每块售价几十美圆乃至几百美圆。而后来的竞争者推出同类产品时,其价格一落千丈,每块售价只有几美圆。再比如人们日常的水果、蔬菜,在反季节时售价数倍于盛产季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这还是因为“时间”价值的体现。
我国唐朝学者李肇的《国史补》一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上,一辆载着瓦瓮的驮车打滑不前,使得后面几十辆货车受阻。这些货车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前方一座小镇,否则,价格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大家都十分着急。后来,货主忍不住了,就问前面那人:“车上的瓦瓮共值多少钱?”对方回答:“八千钱。”货主便叫随从给那人八千钱,然后叫人将瓦瓮全部推下了山崖,使自己的货车得以抢先到达目的地。
这故事给人的启示就是:做生意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必须懂得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
罗思柴尔德的三儿子尼桑年轻时在意大利从事棉、毛、烟草、砂糖等商品的买卖,很快便成了大亨。这位传奇式人物的表现很让人称道,但最让人称奇的是,仅仅在几小时之内,他就在股票交易中赚了几百万英镑。
故事发生在1815年6月20日,伦敦证券交易所一早便充满了紧张气氛。因为就在昨天,即6月19日,英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关联两国命运的滑铁卢战役。如果英国获胜,英国政府的公债将会暴涨;反之拿破仑获胜的话,必将一落千丈。因此,交易所里的每一位投资者都在焦急地等候着战场的消息,只要能比别人早知道一步,哪怕半小时、10分钟,也可趁机大捞一把。
战事发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方,与伦敦相距非常遥远。因为当时既没有无线电,也没有铁路,除了某些地方使用蒸汽船外,主要靠快马传递信息。而在滑铁卢战役之前的几场战斗中英国均吃了败仗,所以大家对英国获胜抱的希望不大。
这时,尼桑开始卖出英国公债了,于是,有的人便跟进,瞬间英国公债暴跌,正当公债的价格跌得不能再跌时,尼桑却突然开始大量买进。交易所里的人给弄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正在此时,官方宣布了英军大胜的捷报。就这样,尼桑发了一笔大财。
原来,罗思柴尔德的五个儿子遍布西欧各国,他们视信息和情报为家族繁荣的命脉,所以很早就建立了横跨全欧洲的专用情报网,并不惜花大钱购置当时最快最新的设备,情报的准确性和传递速度都超过英国政府的驿站和情报网。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高效率的情报通讯网,才使尼桑比英国政府抢先一步获得滑铁卢的战况。
另外,尼桑的高明之处在于,采取欲擒故纵的战术。要是换了别人,大量买进也可赚一笔。而尼桑却先设一个陷阱,造成一种假象,引起公债暴跌,然后再以最低价购进,这样就大发了一笔。
里治曼家族在加拿大和美国有许多地产,同时还在加拿大开发石油,该家族资产超百亿美圆。但里治曼兄弟的发迹只不过三四十年,发展之快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一次次先于他人从事某个行业,充分显示出了犹太人经商的高超本领。
里治曼兄弟的祖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他知道本行是发不了财的,所以他教育儿孙们不要再步他的后尘,他语重深长地对幼子说:“森姆,你一有机会就要做个商人,这是我们犹太人的本行,可以从此斩断穷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森姆辗转欧洲各城镇,过着极艰苦的逃难生活。战争结束后,森姆在巴黎住了下来,他用仅有的几十个法郎为本,在街边流动摆卖香烟、糖果之类小商品。不管白天黑夜或风雨交加,坚持摆卖。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森姆的小生意做得有起色了,他租了一个小铺子开店。后来,他的子女们也长大了,长子阿尔拨·里治曼,次子保罗·里治曼,三子拉富·里治曼都可以成为小店的助手。他们一家人起早贪黑地经营,几年后,家庭条件大为改观。
后来,森姆带着全家人迁往加拿大生活,经营瓷砖生意,然后以瓷砖生意作为跳板,经营所有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并期望将来能够进入地产业市场。
20世纪60年代初,森姆退休了,让儿子们放手大干。而这时候的加拿大工商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多伦多市,由于当时最主要城市蒙特利尔的法国后裔闹独立,很多厂商转移在那里投资或经营,移到多伦多市,这样刺激了多伦多的房地产业连年成倍增长,价格上涨。里治曼兄弟认识到进入地产业时机已经成熟,就立即把大量资金投入地产业,自购土地进行厂房仓库建筑,然后将其出售或出租。到1963年,他们的工业楼宇已是多伦多屈指可数的巨子。
1965年,里治曼兄弟以2500万加币抢先收购了一家面临倒闭的房地产公司,从中获得600英亩的地产和几幢已落成的住宅大厦。里治曼兄弟利用这块地皮及楼宅,发展商业和住宅区,用于出租。由于购入成本低,建成后出租率高,租费不菲,为此获得了极丰厚的利润。
在多伦多市的房地产业开发成功后,里治曼兄弟又不失时机地向温哥华、渥太华、蒙特利尔等大城市渗透,在加拿大各城市投资,建筑楼房,大多数用于出租,少量用于出售。到20世纪70年代,房地产市场趋于饱和,里治曼兄弟又及时撤资,从房地产中悄悄退了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呈现混乱局面。许多财团因资金流通不畅,慌了手脚,纷纷把产业出售,以图应急。里治曼兄弟凭其机敏的眼光和经验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果断地投入3.2亿美圆,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地区购入8幢商业大厦,不到10年时间,这8幢大厦升值至30多亿美圆。紧接着,里治曼兄弟用15亿美圆在纽约兴建“世界金融中心”,建成后,几年间收入租金就超过了10亿美圆。
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加拿大海湾发现有石油蕴藏。这时候,有一家加拿大海湾石油公司因为资金不足,在尚未正常投入生产之时已难以为继了。里治曼兄弟又马上以30亿美圆收购了这家公司。从此,里治曼集团涉足石油业,效益可观,从此里治曼兄弟成为了加拿大的首富。
盗窃时间就是盗窃金钱
犹太人善于利用和把握时间。一个商人要赚钱,首先就要考虑好如何合理地安排好时间,这样才能集中精力经商。犹太人把时间看得十分重要,在工作中往往以秒来计算时间,分秒必争。在犹太人看来,时间和商品一样,是赚钱的资本,可以产生利润,因此盗窃时间,就等于盗窃商品,也就是盗窃了金钱。
日本的汉堡包大王藤田,在筹备开第五个分店的时候,遇到一个犹太人来拜访他。藤田说他忙得要死,没有时间。而犹太人却说藤田有的是时间:“没有空能开4家分店?且还准备开第5家?这就说明你有空。”这句话说得藤田先生哑口无言。
这不是犹太人狡辩,的确是很有道理的。在犹太人看来,没有空闲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是不会赚钱的人。要赚钱,首先得有赚钱的时间,而且在赚钱中要合理使用时间,否则就等于白白浪费时间。
犹太商人巴纳特最初到南非的时候,只带着40箱雪茄烟,而最后却成为南非首富。原因就是合理运用时间,准确地说,是合理运用资金的时间。
原来,巴纳特的生意呈周期性变化,每周六是他获利最多的日子,因为这天银行停业很早,他可以尽自己的能力用支票购买钻石,然后在下周一银行营业前售出钻石,以所得款项支付货款。这种方法说穿了,就是开空头支票。
巴纳特借银行休息的一天多时间,“暂缓付款”且又不会让自己的空头支票被打回来,只要他能在下周一早上,给自己的账号上存入足够兑付他周六所开出的支票,那他就永远不是在开“空头支票”。
巴纳特的这种拖延付款,纯粹利用了市场运行的时间表,在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调动了远比他实际拥有的资金多得多的资金。巴纳特对时间的精打细算如此别出心裁,甚至让其他犹太人也感到吃惊,不得不大加佩服。
在中国,如果初次见面就预测对方还能活多少年,肯定会让对方生气。而犹太人呢?因为他们视时间如金钱,所以会客观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寿命,比如:“先生今年70岁了吧,大概还能再活5到10年左右!”
犹太人认为,人生下来以后就注定要死,不必对死畏之如虎。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就意味着知道自己还能赚多少钱,并能对自己剩下的生命做好安排。
有一位犹太巨富已经75岁,他仍不愿自己买房,而是租住公寓。有人迷惑不解地问道:“像你这么富有的人,什么样的房子买不起,为什么还要租房子住?”老人很坦然地回答:“买了房子也没有用,反正再有几年我就死了,何必将房留给别人呢?”这种理智的做法,更让人佩服。
犹太人习惯于把上班后的一个小时,定为“第克泰特时间”,第克泰特(Dictator)的英文大意是“专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必须将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间接到的信函、传真、E-mail等全部回复,用电脑打好并发出,或者用电话回复。在这一个小时内,拒绝任何人的来访,因为犹太商人认为延误前一天的工作是一种耻辱。
现在“第克泰特时间”这句话,在犹太人之间的言外之意是“谢绝会客”。一家犹太银行家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内,必须保持90分钟“第克泰特时间”。他说:“我严令我的秘书,除总统和我的妻子之外,无论什么大事,不要把任何电话接给我。”
犹太人的时间观念极强,他们绝对不愿浪费时间。如果积压了文件,有时会耽搁重大事情,是变相地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对犹太人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商业往来的信件、商业函件等,可能是提供商业信息,或是请求商业往来,或是有关商品交易等等。每个信件,都包含着一条信息,给商人提供赚钱机会。如果把这些积压了,很可能会失去一次发财的机会。因为对方的时间同样是宝贵的,当对方迟迟等不到消息时,就会另觅合作伙伴。如果是这样,岂不是白白失去了一个赚钱良机,犹太人很清楚这点。所以,他们有着“第克泰特时间”这样一个独特的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