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为什么总是不快乐
现代人终日忙得焦头烂额,正受到一种慢性的(甚至是终身的)、低度忧郁情绪的困扰,其中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患者根本感觉不到快乐是什么滋味,这是因为他们患了“忧郁症”。典型病人大部分是三十到四十几岁之间的女性。但流行病学家也指出,年轻人,甚至是儿童,忧郁症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
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呢?
每个人偶尔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40%的人说,他们每月平均有5~10天心情很不好,亲朋好友见到了总是会说:“怎么回事?这两天你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有人将它与感冒相提并论,认为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
忧郁症患者心情沮丧程度虽然不十分严重,却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心情上的不开朗,表现在外的往往是容易疲劳或感到心疼气痛,他们倾向于悲观、忧虑、情绪化、内疚感及自卑等。他们总是觉得生活乏味无聊,感到无助和无望,如果遇上了可喜之事,也会认为是侥幸,若遇到麻烦则立刻怪自己。他们虽然可以正常生活,却需要承受精神的折磨,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与亲人间的亲密情感,也不会善解人意。通常他们在工作上比较投入。但他们并不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相反他们常常是通过拼命地工作,来排解心中的忧郁。
忧郁症患者更常常因为悲观和缺乏自信,而影响才能的发挥。他们虽然有工作,却不能更上一层楼,虽然家有贤妻,却不很美满。因为大部分人对心情沮丧者,刚开始都抱着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可是由于病人一再地过度忧伤,结果同情和支持逐渐变成讨厌和逃避,使病人更悲观失落。
心情忧郁是一个很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过去一向将这种病人视为“先天忧郁”。现在,心理健康专家指出,心情忧郁和大部分沮丧者一样,是外来压力加上本身体质所引起,这些病人颇有神经讯号传递失衡的倾向。神经讯号传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管理脑部电波讯息的传送,一旦这个系统功能失常,便导致感觉和正常的思考能力丧失。如今许多研究表明,不少心情忧郁者和他们的亲戚,都有严重沮丧的表现,而且似乎从未真正康复过。急性沮丧病人,在一年之内康复的约85%,其中的5%在3年后心情仍十分沮丧。
研究人员最感困惑的是,过去认为孩子不可能有真正的沮丧情绪,如今这种现象日渐增多。他们认为或许是父母病亡或离异等巨痛引起的。这些孩子在一段时间后基本上可以恢复。可是也有些儿童没有确切理由,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便有了忧郁的倾向。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认知系统出了问题,当这两者出现问题后,轻者使人陷入情绪困扰之中,重者引发多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
凡·高是举世闻名的画家,是公认的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他的一幅画如今可以卖到几千万美元。可是,他生前对自己、对生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他因为失恋,加上他的画当时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就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极度失望之中,后来发展成精神错乱,他吞食颜料、煤油、割自己的耳朵,甚至对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年仅37岁的生命旅程。俄国诗人叶塞宁,很有写诗天赋,22岁就已经成名了,但30岁就自杀了。原因就在于他对生活的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走过的路是这样短,犯下的错误却是如此多。”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快乐很多都源于不合理的认知。起初看起来,不容易发现不合理的信念,但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
一位男青年,年轻有为,是某公司的总裁,他因与女友分手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中。一个月以来,食欲很差,差不多天天失眠,常感到头晕、胸闷,浑身疲倦无力,睡到半夜时常出虚汗,白天无论做什么都无精打采,为此已受到总裁的多次批评。他的心情很烦闷,总想发脾气,总想报复女友,让她没有好下场,有时找不到发泄对象就拿东西撒气。下面是心理医生发问,由他作答的对话:
“你很爱你的女朋友吗?”
“当然。”
“她也很爱你吗?”
“不像我爱她那样深,不过以前还可以。”
“她与你分手,你为什么很苦恼甚至恨她呢?”
“因为我爱她,可她一点情义都不讲,太令我失望了。”
“在认识她之前有别的女孩子喜欢你吗?”
“有,而且不只一个。”
“为什么没有选择她们?”
“因为我不喜欢她们。”
“她们喜欢你,你为什么不喜欢她们呢?”
“感情是不能勉强的。”
“这是不是表明你有选择的权利?”
“是的。”
“你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吗?”
“应该都有。”
“包括你的女朋友吗?”
“当然包括。”
“那为什么她行使这个权利你又如此恨她呢?”
“因为她喜新厌旧。”
“她的做法与你拒绝喜欢你的女孩子存在本质的区别吗?”
“没有。”
“那为什么你能做而她不能做呢?”
……(哑口无言)
通过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不合理的理念造成了他的不快活。为什么你爱她,她就必须要爱你呢?思想总是这样走极端,你还能快乐吗?
2.你是不是总喜欢自寻烦恼
现代人总是会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设:①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内生自取的,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②人有思考能力,但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③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像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苦恼的境地之中。④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由此可见,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极不完整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作生活真理,结果使人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到有一个大蜘蛛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束手无策,这使他很烦恼。师父知道后,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就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引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由认知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从而人为地使刺激具有了意义,再由这种意义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道理,下面以离婚为例进行分析。
离婚是个事件(刺激源)。对这一刺激源的认知不同,完全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如果认为离婚说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的,离婚使自己的幸福梦想破灭,“一失足成千古恨”,想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了。结果只会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假如认为对方坚持要与自己分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可以吸引人,于是从此就很自卑,在今后与异性的交往中变得被动、悲观,甚至怨天尤人,给整个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假如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就很容易使自己进入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瞧不起自己,背后对自己指手画脚,总想躲避众人的视线;
假如认为离婚说明了人是不可信的,男人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或者女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结果就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生;
假如认为离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事,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经历,有的已经离过几次婚,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从这个角度讲,没离过婚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结果就会对离婚的反应很平淡,并有可能在平淡之中还带有一丝兴奋;
假如认为对方没有良心,自己把什么都给了他(她),没想到对方竟然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玩弄和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会怀恨对方,甚至流露出报复的思想;
假如认为离婚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从此又自由了,又有选择的机会了,凭着这次失败的婚姻给自己留下的经验,相信再处理婚姻问题一定会更成熟,结果离婚带来的就会是高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根源,对事件的认知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人的苦恼通常来自于人的不合理认知,正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3.你是不是总有些嫉妒别人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交往中日益突出,便造成了嫉妒心理。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便会从嫉妒、怨恨,发展到打击、报复,最终导致犯罪。嫉妒心理的病源之一是过分自尊和心胸狭窄,因此,消除它既要有豁达的胸怀,还要有谦虚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最持久了。”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觉得别人比自己强,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心里就惶惶不安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掺杂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卑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极欲消灭别人的优越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环境,含有憎恨的一种激烈的感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妒忌”。日本心理学家认为,造成嫉妒的条件主要包括四个:一是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位。二是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居于优位。三是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居于优位。四是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居于优位。由于嫉妒是在本人还察觉不到通过极速的心理检查而产生的,所以,这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若与下列否定条件重复,嫉妒将不再发生:其一,本人无意进行比较,或看破了情势,确认自己无法达到那个高度,或彼此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世界。其二,嫉妒对象不在自己身边。其三,别人的优位是通过努力奋斗得到的回报。
嫉妒者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所无法得到的名誉、报酬,或者一切他认为是很好的东西。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最好别人也一事无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拥有不了。显然这是极其阴暗狭窄的心理。
嫉妒的害处很大,对于嫉妒者本身来说,它是本质上的疵点。一个人一旦受到嫉妒心理的侵袭,往往会痛苦不堪,停滞不前,甚至丧失理智,总是以损害别人来求得对自己心理的满足,以致做出蠢事来。好嫉妒者由于总是处于事与愿违的情绪煎熬之中,其心理上的压力和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劣性刺激,可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嫉妒不仅危害自己,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它还是团结合作的蛀虫。嫉妒具有极大的分化力量,它会使集体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比如一个班级如果有几个嫉妒心强的同学,就会矛盾层出,摩擦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嫉妒就像一条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毒蛇,它不仅分泌毒汁腐蚀自己的心灵,而且还不时地钻出来伤害别人。因此,嫉妒总是受到人们的唾弃与责备。
那么具有这种病态心理的人怎样才能克服这一性格上的弱点呢?首先,要心胸开阔,放开眼界。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你强的人很多很多;其次,要尊重别人,俗话说,若要受人尊重,先要尊重别人,要敢于正视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对于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人要心悦诚服;再次,要充分认识嫉妒对自己的危害。为了报复和伤害对方,嫉妒者需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以及智能都下意识投入其中,这无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放了一块绊脚石,结果落后者仍是嫉妒者自己。最后,要唤醒你的积极的嫉妒心理,勇敢地同对手进行公平竞争。积极的嫉妒心理,必然产生自律、自强、竞争的行动意识。当你发现你正隐隐地嫉妒一个各方面都超过自己的人时,你不妨问问几个为什么和结果如何?在你得出明确的结论后,你会受益匪浅。你不妨就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超越意识去激发自己,升华这种嫉妒之情,以此增强自我意识和竞争的信心。
你有时会嫉妒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你,那么你又如何淡化别人对你的妒忌呢?
第一,介绍自己的优位时,强调外在因素以冲淡优位。如一件事完成了,不要强调“我”,而要归功于“自己”以外的外在因素——周围人群的帮助等,从而使人产生“我要是有群众的大力帮助也能圆满完成”这样自慰的想法,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我”在无形中便被淡化了优位。
第二,谈到自己的优位时,不要喜形于色,应谦和有礼以淡化优位。人处于优位自然是件非常高兴的事。加上别人的称赞和恭维,更是容易陶醉而喜形于色,这会无形中增强了别人的妒忌。所以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应谦和有礼,这不仅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范,淡化别人对你的妒忌,而且能博得对你的敬佩。
第三,不宜在优位者的同事、朋友面前特意夸奖优位者。当同事、朋友各方面条件都不相上下,作为不会对此嫉妒的局外人,一定不要在优位者的同事、朋友等多人面前特意夸奖优位者。否则,不仅会引发和加强他们对优位者的嫉妒,甚至还可能嫉妒你与优位者的关系。
第四,展示自身的缺点不足,故意示弱以淡化优位。当你处于优位时,注意展示自身的劣势,就会减轻嫉妒者的心理压力,从而淡化乃至消除对你的妒忌。与此同时,强调获得优位的艰苦过程以淡化妒忌。
4.你时常感到自卑吗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点,常常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品质等做出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自卑是一种瞧不起自己的悲观心态。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经常表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从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来看,它是由后天性因素造成的。从客观因素看,一方面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一种社会地位的偏见;另一方面,因为某种心理特点和生理缺陷,人们不能自主地按个人意愿去选择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从主观因素看,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