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十解(选二)
其四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此时杨万里挂祠官之名,在家闲居。“解”是乐曲段落的名称。诗人以《秋雨叹》为总题,写了十首绝句,每一首绝句称为一解。这是第四首,写秋雨之景色。
厌听点滴井边桐,起看空蒙一望中。
横着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
厌听点滴井边桐,起看空蒙一望中——我听厌了细雨打在井边梧桐树叶子上的咚咚的响声,于是起身去看空蒙的雨景。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一般表现一种哀伤的情绪,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空蒙,指雨中看物朦胧不真切的样子。
横着东山三十里,真珠帘外翠屏风——远处三十里外横卧的东山,在秋雨中看来,仿佛就是珍珠帘外的一架翠屏风。真珠帘,真珠,即珍珠;珍珠帘是指雨像珍珠帘一样遮住外面的景物。翠屏风,指山。
古代诗人多以悲秋为诗的题材,秋日种种的景象,如鸿雁南飞,黄花消瘦,总能引人愁思,而秋雨更似带有不尽愁思一般打动着敏感的诗人。诗从秋雨之声写起,雨声是梧桐那能引人愁思的点点滴沥之声。秋雨连绵,听雨声太久都厌听了,于是下句转而写雨景,向外望去,一片空蒙,什么都看不真切。被连绵的秋雨困在屋中,耳边只有滴雨之声,眼前只见雨帘,真闷煞人也。诗的后两句没有顺势写雨中的愁苦,而是笔调陡转,把雨景写得优美动人。诗人把雨中东山比作珍珠帘外的翠屏峰,贴切传神,且有气度,虽是写秋雨却不落常套,没有跌进哀伤凄恻的一路。
其十
秋雨降临,对不同人的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达官贵人每日起居都在高堂华厦之中,一场秋雨对他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多少不便,而那些每日在外讨生活的人则被秋雨所苦,不是断了几日的生产,就是要冒雨奔波劳作。此诗就是借秋雨写社会的不公。
不是檐声不放眠,只将愁思压衰年。
道他滴沥浑无赖,不到侯门舞袖边。
不是檐声不放眠,只将愁思压衰年——倒不是从屋檐落下的雨声搅得人睡不着觉,而是这雨声把那生活的愁绪引出来笼罩在年老人的心头,才让人难以成眠。檐声,指屋檐滴雨的声音。不放眠,不让人睡着,即屋檐滴雨声让人睡不着觉。压,覆盖,笼罩的意思。衰年,指年老的人。
道他滴沥浑无赖,不到侯门舞袖边——且说这滴沥的秋雨真是蛮不讲理,只是给穷苦人增添烦恼忧愁,从来也不影响豪门大族的歌舞享乐。浑,全然、简直就是。无赖,在诗词中无赖可以当顽皮、可爱讲,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也可以当狡诈、蛮不讲理讲,此诗中无赖就应解为蛮不讲理。侯门,指豪门大族。
第十首是《秋雨叹十解》的最后一首,有终篇显志的意思。“不是檐声不放眠,只将愁思压衰年”,与《秋雨叹十解》中第一首所写的“若言不搅愁人梦,为许千千万万声”构成呼应,进一步指出难以入睡并不是因为雨声扰人,而是愁思压在心头。诗的后两句似乎是怨秋雨无赖,其实是抨击权贵只知寻欢作乐,不顾民众死活。这两句可以作为解读诗人愁思的钥匙,点出诗人真正的愁思。首先是担心久雨成灾,农民将有饥寒之苦。杜甫《秋雨叹三首》中句云:“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即是写秋雨成灾,庄稼歉收。杨万里诗中的愁思,有对农事的担忧,然而诗人之愁不止于此,而是更进一步,他写出了现实的不公:为秋雨而愁、望秋雨而叹的,从来就不是那些日日歌舞的豪门贵族!这样从反面着笔,字句中更蕴含着一种愤懑之情,增强了诗的思想深度和感情的力度。
读严子陵传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杨万里在常州任上。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东汉余姚人。据《后汉书·严光传》记载,严光少年时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做了皇帝以后,严光改变姓名,隐居山林。刘秀思念严光,就派人寻访,寻到之后请了三次,严光才去见刘秀,刘秀授他谏议大夫的官职,但严陵坚辞不就,最终归隐富春山,以耕钓终老。后人把严光垂钓处称为严陵濑或严陵滩。这首诗的主题并不是称颂严光的高风亮节,而是作翻案文章,讽刺南宋那些不问世事,只知道隐居山林、孤芳自赏的士大夫们。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作为隐士的严子陵对汉代中兴大业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他的行为虽然像清风一般,后人也称赞他的高风亮节,但是对国家和百姓来说,他的这种选择却是像寒冰一样冷漠无情的。客星,此处指东汉隐士严光。《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帝)复引(严)光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来诗文中常用客星代指严光。清风,指严陵不慕富贵的风节。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如果曹氏篡汉事件在严光生时就发生,天下大乱,严光还能到哪里去安稳地作隐士,整日垂钓呢?阿瞒,是曹操的小名。汉鼎,汉代的鼎。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社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废汉献帝的是曹丕,但是篡位之心始于曹操。
隐逸之士大都因不慕功名利禄、洁身自好,而受到人们的称慕,严光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之一,也同样备受人们推崇。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评价严陵说:“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为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贫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杨万里也曾写过《题钓台二绝句》,其中有“子云到老不晓事,不信人间有许由”,称颂严陵的风节。严光弃功名如敝履,本无可指摘,杨万里此诗讽刺的矛头也不是真的指向严陵,而是借严陵来写翻案文章,讽刺南宋那些不问世事的士大夫。
宋代隐逸之风大盛,隐士不仅享受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还能博得清名声誉,在朝在野的士大夫,大多赞美向往隐士生活。隐逸作为个人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形成风气则对社会非常不利。很多知识分子隐居山林,流连于山光水色,钟情于琴棋书画,孤芳自赏,不再以天下社稷为己任,对世事民生漠不关心,这是放弃了士人的社会责任,这对有着内忧外患的南宋王朝来说是不利的。此诗即是针对南宋隐逸之风而发。诗的前两句写隐士只是赢得个人清名流传,其实对国家社稷无功,这样的风节其实是“冷似冰”的。后两句更进一层,指出如果没有光武中兴,严陵是连隐士都做不安稳的。这其实是在警告南宋那些不问世事的隐士们,不要以为做了隐士就可以永享安闲自在的生活,如果南宋灭亡,恐怕到时候连隐士也做不成了。这首诗立论警策,针砭时弊,体现出诗人不同流俗的见识。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
其一
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夏,当时杨万里在常州任知州。这组诗写诗人在一个夏日闷热的傍晚到荷池上乘凉的情景,仿佛一组连续的夏日晚景图,用语新鲜活泼,幽默风趣,显示出诚斋诗风的独特面目。第一首写诗人来到荷池上乘凉,不想荷池上也非常闷热。
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我走在由白色碎石和黄沙铺成的小径上,要到荷池边去乘凉。在炎炎暑天中,到处都那么闷热,让人到哪里乘凉呢,或许也只有池塘上能有一丝凉意了。玉砾,白色碎石。金沙,此处指黄色的沙石。宋苏轼《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奁寒不动。”追凉,指乘凉;纳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我独自一人走到荷池上,发现到此也无法乘凉,荷池上竟然也没有半点凉风,闷热烦躁中竟然连荷花的香气也感受不到了。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云:“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杨万里诗是反用孟浩然诗意。水不香,是反用前代诗人“水香”之语,如唐李贺《月漉漉篇》:“秋白鲜花死,水香莲子齐。”水本来无香,但荷花香气从水上漂来,让人觉得水是香的。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是一个艺术整体,作为五首诗中的第一首,此诗在结构上很好地领起下面四首。此诗的开篇写砂石小径,白石黄沙,也不是给人清幽凉爽感觉的通幽曲径,诗的第二句点出题目中的“暑”字,直截了当地点出暑气无处不在,让人无处逃避。后两句点出暑热中的荷池:荷塘是夏日避暑的最佳去处,诗人自然地想到去荷池乘凉,心中可能想起“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诗句,哪想到荷池上也是一样的闷热。
这首诗采用了“翻案法”,杨万里在其《诚斋诗话》中曾说:“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翻案法虽然使用古人语句,但是却能写出新意,它的好处是打破了诗词中的定式思维,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人们都以为在酷暑中,荷池上定然会凉爽一些,而诗人偏偏写“荷不生风水不香”,这样更能写出无处不在的暑气。
其二
第二首写诗人冲凉解暑,稍感舒适。想到白天的苦热,看到天边的红霞竟然也觉得生厌。
寒千寻汲井花,病身一浴不胜佳。
追凉不得浑闲事,烧眼生憎半幅霞。
寒甃千寻汲井花,病身一浴不胜佳——我汲深井中的水冲凉,感觉非常舒适。寒甃(zhòu),寒凉的水井。本意是指以砖瓦等砌的井壁,亦用以指井。千寻,古时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长或极高。井花,指清晨初汲的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井泉水》引汪颖曰:“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在此诗中当泛指井水。不胜,非常;十分。
追凉不得浑闲事,烧眼生憎半幅霞——我到荷池纳凉不成,本来有些失望,在冲凉之后,感觉舒适一些了,对“追凉不得”已经不放在心上了,但是忽然看到天边通红的晚霞,于是想到明天又是炎热的一天,不由得心烦意乱,在往日看来非常美丽的晚霞此时竟让我觉得非常刺目,好像眼睛都被它灼伤一般,很是讨厌。浑闲事,犹言寻常事。生憎:最恨;偏恨。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写诗人傍晚浴后的心情。前两句写汲取深井之水沐浴,在大暑天里,洗澡的井水越凉就让人感觉越畅快。“病身”二字也不仅仅是表示身体不好的谦辞,其中有天气太热,让人不堪忍受,甚至能让人生病的意思。“不胜佳”三字写出沐浴的清爽舒适。“浑闲事”一语带着满不在乎的深情,好像这一时的清爽让诗人把刚才追凉不得的懊丧之情也忘了,第四句则陡然一转,看到火红的晚霞让诗人大为恼火。“烧”字不仅写出了晚霞似火的颜色,更写出了火红的晚霞给诗人的那种炙热难堪的心理感觉。唐代诗人李绅《红蕉花》诗,其中有句云:“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其中的“烧心”二字恰好可以看成是杨万里“生憎半幅霞”的注脚。
其三
这首诗写饱受暑气煎熬的诗人终于盼来了晚风,虽然还在暮热之中,但是已经不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了。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喜讯:风来了!我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细草,指小草,“细”字从侧面写出晚风之微。披襟,敝开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襄)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到了傍晚时候池塘中的荷花一定还觉得热得很,你看,那朵朵荷花此时都低着头把脸藏在如同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避暑呢。这两句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暮热中荷花的姿态。
杨万里诗大多写得明白如话,但同时又很有诗意,不让人觉得粗糙无味,其中原因在于诗人擅长选词用字,杨万里能把平常字词运用得新鲜有趣,此诗即可作为一例。
首句中“细草摇头”写出晚风之弱,“忽”字写风刚起就已经被诗人察觉到了,这样诗人苦热中时刻盼望晚风的心态就暗示出来了。第二句用宋玉《风赋》的典故,仿佛自然天成,让人浑然不觉。《风赋》中楚襄王面对好风“披襟而当之”,而诗人却是披襟而“拦”,无风时的渴盼,风来时的珍惜,全在一个“拦”字中表现出来了。“一西风”中数量词“一”更是用得非常别致,活画出酷热中人们对凉风“斤斤计较”的心态。
杨万里擅长用拟人化手法写山川树木,故而其笔下山水花草都非常有灵性。此诗三四句用拟人手法写荷花,虽然将荷花比作美人在传统诗词中很常见,杨万里这两句诗却不落俗套,其好处是写出了荷花的“避暑”之态,诗人不是简单地把花比作人,而是把人的情感行为赋予了荷花,他让荷花也知道“愁热”,而且也知道躲到荷叶这绿色的遮阳伞下。这躲在荷叶下愁热的荷花不仅很好地表现出傍晚时候馀热未散之意,而且带给人一种仿佛童话般的活泼趣味。
其四
随着夜幕的降临,暑气渐渐消退,诗人的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这首诗以戏笔对不可一世的残暑表示轻蔑,并向瘦蝉发问,非常有趣。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过不了多久就要立秋了,所以一定要告诉残暑,快点把他那嚣张气焰收起来吧,凉爽舒适的金秋就要到了。寄声,指托人传话。究竟让谁传话,诗人并没有说明,是刚刚刮来的西风,还是蝉声,或者是归鸟彩云,这就任由读者自己想象了。拘收,拘禁,扣留的意思。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树上瘦小的知了怎么会有这么长的气呢,一声一声不停地吟唱,也不知道歇口气,直到斜阳都隐去了它还不肯罢休呢。蝉并不是用口器发声,雄蝉的腹部有发声器,能连续发声,雌蝉不叫。古人对蝉发声了解不多,以为蝉是用“口”叫的。
这首诗非常鲜明的凸现出杨万里诗想象奇特,富有幽默感的特色。这首诗全用拟人手法写成,前两句赋予暑气以人格,好像跟他说明秋天就要来了,暑气就能很识时务地悄悄退去一样。后两句诗人也给了蝉以人的意识情感,瘦蝉吟落斜阳是不是也因为白天的时候被这似火骄阳炙烤得难受呢,以至于在太阳下山之后还不肯善罢甘休。这首小诗中用的全是平常语和常用意象,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和诗人新奇想象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有直接关系。
诗的后两句“吟落斜阳”一语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现实的意象。诗人说瘦蝉“吟落斜阳”确实是有违现实逻辑的,夕阳自落,瘦蝉自吟,二者本无关系。但是诗的本质是审美的而非逻辑的,这种非逻辑的组合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是因为它以艺术真实为依托。这首诗中“吟落斜阳”之语使诗的意蕴更丰富、更奇妙、更有趣味,这也正是诗人的艺术追求之一。
其五
这首诗描绘在荷池上见到的晚云。一天的暑气已经散去,诗人心境也变得轻松起来,闲看云卷云舒,非常惬意。
空中斗起朵云头,旋旋开来旋旋收。
初作蒙松松树子,忽成仿佛柳花球。
空中斗起朵云头,旋旋开来旋旋收——晚霞已经退尽,残阳馀晖也不见了,天幕之上却陡然冒出朵朵云彩来,缓缓地舒卷,很是好看。斗,通“陡”,陡然,突然的意思。云头,即云。旋旋,缓缓的意思。
初作蒙松松树子,忽成仿佛柳花球——天上云的形状姿态称得上变化多端,开始的时候还模模糊糊像是松球的模样,一转眼功夫就变成浮在空中的一团团柳花球的样子了。蒙松,迷茫不清的样子。松树子,即松球,松树的果穗,多为卵形。柳花球,指柳絮结成的棉球。
这是《暮热游荷池上》中的最后一首,此时天色将暗,正是所谓“残云收夏暑”(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诗人站在荷池边上,享受着晚凉,仰头看到天幕上忽然冒起一朵朵云彩,随风时卷时舒。诗人带着悠然的心境看云,抓住云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特点,写空中的云时而像是一个个松球,忽而又变成一团团柳花球。“忽”字不仅写出云变化之快,暗含有晚风已起的意思,若是“细草摇头”之微风,不会使云忽然之间变换形状。诗人虽然不直接写乘凉,但从看云的轻松闲适之态中,可以想像当时一定是晚风习习,荷池凉爽宜人。
大抵专心看云的人有两种,一是诗人,一是儿童。诗人看云,故云在古典诗歌中是常用意象,除了作为常见景物之外,还常常象征诗人的心境,如浮云之与游子,孤云之与隐士。但是,诗人们多在意云之随风飘移自然飘逸之态,却很少具体描绘风中之云的变化姿态。儿童看云则是醉心于天上云彩变化多端,以发现云的象形为乐。杨万里是以儿童视角看云的诗人,这首小诗专门描绘晚云的变化形态,把云比喻为松球、柳花球,形象贴切,且带有几分童趣。
醉吟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杨万里在常州任上。此诗以“醉吟”为题,表明是诗人酒后之作,同时所吟的内容也是饮酒、作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批评那些只知道追求高官厚禄、权力名位的蝇营狗苟之辈,赞美不慕荣华,能诗善饮的诗人李白和阮籍,使全诗鄙薄富贵重视文章的主旨非常鲜明。这首诗感情浓烈,气势流转,颇有李太白歌行体的风味。
古人亡,古人在;古人不在天应改。
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
今人只笑古人痴,古人笑君君不知。
朝来暮去能几许,叶落花开无尽时。
人生须要印如斗,不道金槌控渠口!
身前只解皱两眉,身后还能更杯酒?
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
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
古人亡,古人在;古人不在天应改——古人虽然早已经死去,但是有的人却流芳百世,如果历史把他们遗忘,那么天道、世风就会改变。这两句诗的诗意和现代诗人臧克家《有的人》开篇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相通。
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如果不留下值得传诵的诗句,怎能赢得身前身后无数读者的喜爱?古人认为人有三种途径可以达到“不朽”,《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左传》中所说的“不朽”,曹丕所论的“文章”,并不专指诗歌,但意义相通。
今人只笑古人痴,古人笑君君不知——现在的人们谈起古人,总有人笑古人“痴”,比如嵇康,不懂得“存身之道”,非要反对司马氏,最后被杀;比如陶渊明不懂“为官之道”,最后只能在贫病中死去。可是古人嘲笑那些追名逐利的今人,他们还不知道呢。
朝来暮去能几许,叶落花开无尽时——岁月在朝来暮去中流逝,人生能有多长呢?叶落花开,春秋轮回,时间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在无限的时间面前仿佛一瞬,极其短暂。无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生命构成一个永恒的矛盾,生命和时间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出能够不朽的东西,使生命在另一种意义上延续。
人生须要印如斗,不道金槌控渠口——有的人一生追求富贵荣华,但是这些东西死了之后是带不去的,如果用来陪葬,这些随葬的珠宝还可能招来盗墓贼呢。印如斗,用斗大的金印代指高官厚禄。不道,不料。金槌,就是金椎,古代击打类的武器。金槌控口,典故出自《庄子·外物》,是说大儒和小儒去盗墓,墓中的尸首口中含着珠宝,大儒就告诉小儒说,用金椎敲开两腮,慢慢分开两颊,不要伤到口中的珠宝。
身前只解皱两眉,身后还能更杯酒——有的人每天紧锁着眉头,整日拨弄权、钱这两个算盘,算计投机钻营,却不想想就算生前有不尽的富贵,在他们死了之后还能喝上一杯酒吗?这是用豁达的语气调侃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他们活着的时候其实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死了之后更是只能是“速朽”了。
李太白,阮嗣宗,当年谁不笑两翁——像李白、阮籍这样的鄙弃富贵,不同流俗的诗人,当年的凡夫俗子们有谁不耻笑他们“不识时务”呢?李太白,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阮嗣宗,西晋著名诗人阮籍,字嗣宗。这两位大诗人都嗜酒放浪,不慕荣华,是杨万里非常钦佩的。
万古贤愚俱白骨,两翁天地一清风——自古以来,不论是聪明人也好,愚笨的人也好,曾经是位高权重的也好,或者郁郁不得志的也好,最终谁也逃不过生死的大限,变成一堆白骨。而像李白、阮籍这样的人,他们以伟大的诗篇“不朽”,他们自由不羁的精神化作天地间的清风,永远流传着。
这首诗题为《醉吟》,是诗人酒后所作,全诗用酣畅的笔墨尽情地嘲笑了现实官场中贪图名利的奸小之徒,赞颂了李白、阮籍这样的诗人像天地间的清风一样精神永存。在这一贬一颂之间,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追求。
这首诗语言非常浅显,但是所说的道理却引人深思:权位金银,毕竟成空;人生短暂,何以“不朽”?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留芳百世,从而不朽,就杨万里自己一生作为来看,他为官刚正不屈,宋孝宗都曾说他“直不中律”,又鄙弃富贵,当时人们就赞他“清得门如水”,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人所推重。他致力于诗歌创作,独创“诚斋体”,成为一代诗坛领袖,可以说杨万里同李白、阮籍他们一样,为后人所怀念,死而不朽。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构思也很独特,在诗中,今人、古人同时登场,今笑古人“痴”,古人却反诘今人:“朝来暮去能几许?”逃得过生死吗?“金槌控口”,带得走权位金银吗?活着的时候算尽机关,斤斤计较,死后难道还能享受生活吗?这三问真让那些放不下权钱二字的“今人”哑口无言。通达者与执迷者真仿佛“清风”与“白骨”一般,实在是有云泥之别,全诗在强烈的对比中作结,让人不由得掩卷深思。
促织
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诗人在常州任上。这是一首咏物诗,促织是蟋蟀的别名,俗称蛐蛐,蛐织,于夏秋夜间鸣叫。促织这一名称既是谐蟋蟀鸣叫的声音,同时也有谐意,民间俗谚有“蛐织鸣,懒妇惊”,意思是天气变凉了,蟋蟀开始叫了,要赶紧动手做冬衣了。这首诗就是从促织的名称的谐意引出诗人的感慨。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促织一声声地鸣叫,它的每一声叫都能让一个人感到愁闷,然而这促织不停歇地叫了整整一晚上,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愁呢。然而小小的促织如何能够“一声能遣一人愁”呢?下面两句,诗人才告诉我们答案。遣,这里是使,让的意思。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促织不仅不懂得替人缫丝帮人纺纱织布,还强横地叫唤着催促人们快点做好衣裘。这两句是用促织比喻催缴租税的官吏,他们不做利于百姓的事,只知道强加征敛,那催缴租税的恶吏在谁家叫嚷,谁家就会为缴纳沉重的征敛而陷于愁苦之中。不解,即不懂的意思。缫丝,把蚕茧浸泡在热水里抽丝。强,有强暴,强横的意思。
听到促织的鸣叫而产生愁思,这在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立秋之后,草木凋零,秋风渐凉,促织的鸣唱更让人感到秋天的萧飒,故而诗人多听秋声而感悲愁,如唐代杜甫有《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这是听到促织细弱的鸣叫生发孤独凄凉的感慨。杨万里《促织》诗也写促织之叫声让人愁,但这愁却不是悲秋感怀的愁,而是写不堪重负的人民的愁,还有诗人作为能够体恤百姓的官吏看到百姓的痛苦而生的愁。
杨万里以动物为题的诗多有比喻的意义,如《观蚁二首》(其一):“偶尔相逢细问途,不知何事数迁居。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也是借蚁写人,写活了在名利场上奔波忙碌,贪得无厌之辈的嘴脸。同样的,《促织》也是以物喻人,诗人是以促织来比喻恶吏,诗中更用一个“强”字写出了官吏的强横态度,这样的“促织”,怎能不让人生悲生愁!
和范至能参政寄二绝句
其一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范至能,即范成大。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吴郡(今苏州)人。范成大与杨万里同年中进士,是杨万里的诗友,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格调清新,其中《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尤为著名。范成大在这一年四月拜任参政知事,两个月后即被罢免,在返回其家乡苏州后,寄了两首绝句给在常州为官的杨万里,杨万里写了这两首诗作酬答。
生憎雁鹜只盈前,忽览新诗意豁然。
锦字展来看未足,玉虫挑尽不成眠。
生憎雁鹜只盈前,忽览新诗意豁然——这种每天坐在公堂面对衙役的官场生活让我感到厌恶,忽然看到你寄来的诗,烦闷的心绪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了。生憎,深深地厌恶。雁鹜,大雁和野鸭,这里是用雁鹜比喻古代衙门里侍立的吏役。新诗,指范成大寄来的诗。豁然,开阔、开朗的样子。
锦字展来看未足,玉虫挑尽不成眠——我翻看朋友寄来的诗稿,把灯花一遍遍地挑,可还是觉得怎么也看不够,以至于无法入睡了。这两句是称赞范诗写得好。锦字,这里是指范成大寄来的诗稿。玉虫,指灯花。
宋孝宗淳熙五年,范成大由四川宣抚使任上召回杭州,拜参政知事(副宰相),然而就在两个月后,便被奸佞借故弹劾而罢官。范成大回乡后,写下《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新衣儿女闹灯前,梦里庄周正栩然。骑马十年听晓鼓,人生元自有高眠。”“多稼亭边有所思,冬来捻却几行髭?也应坐拥黄绸被,断角孤鸿总要诗。”
杨万里的和作,第一首写收到范成大寄诗后的喜悦。诗的头两句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生憎”二字写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第二句写见到友人的新诗,欢愉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承接第二句而来,而欢喜之情又有不同,此时是因为读到好诗佳句而欣喜,诗人反复把玩,以至于夜深不寐,这是从对友人寄诗的喜爱来表达诗人对范成大的思念。
其二
第二首诗为范成大被排挤出朝廷感到惋惜。诗人自己“生憎雁鹜”,但是却希望友人能在朝为官,看似矛盾,其实是想要人尽其才,对国家、对友人能够两利而已。
梦中相见慰相思,玉立长身漆点髭。
不遣紫宸朝补衮,却教雪屋夜哦诗。
梦中相见慰相思,玉立长身漆点髭——我怀念友人,相思成梦,以在梦里相见来慰藉相思之苦,梦中的友人依旧风姿挺拔,须如点漆,神采飞扬。玉立,比喻坚贞不屈,也指风姿挺拔,这里兼有这两种意思。漆点,即“点漆”,比喻黑而有光彩。
不遣紫宸朝补衮,却教雪屋夜哦诗——范成大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有多方面的政治才能,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才,却不让他发挥才能,为国效力,而是被排挤出朝廷,闲居在家只是吟咏诗歌。紫宸(chén),宫殿名,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也泛指宫廷。衮,古代帝王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叫衮。《诗·大雅·蒸民》:“衮职有缺,维仲山甫补之。”后来用补衮来比喻规谏皇帝的过失。雪屋,指隐者或僧侣的住房。
第二首诗写对友人的思念,并为友人被排挤出朝廷鸣不平。前两句承接第一首思念之情而来,写梦中相见,并赞美范成大的丰神气质。后两句则是情感的一大转折,讽刺朝廷不知道重用人才。“不遣”,“却教”对比强烈,一种不平之气喷涌而出,给人强烈的震撼。此诗后两句这种感情并不突兀,是和上文对友人的思念和赞美一脉相承的,正因为了解、赞美友人的才华和品质,并且关心国家政治,才会对英才被黜表现出如此的愤慨。
和作要用原作的韵字,同时又要在意思上翻新,有一定的创作难度,杨万里的这两首和作不仅完全符合规则要求,且妥帖自然,而第二首诗的三四句在境界取意方面更是出奇制胜。
稚子弄冰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杨万里在常州任上。杨万里描绘儿童的作品很多,诗人善于体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赞赏的眼光体察童心,他的儿童诗往往带着新鲜活泼的自然真趣,这首诗就是一例。诗中描绘的是儿童舞弄冰块的游戏场景,诗中的儿童充满了率真活泼的生气,让人们在儿童带有稚气的游戏中得到久违了的纯真美的享受。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破碎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冬天儿童制冰取乐,孩子们在前一天在铜盆里倒上少量水,放到屋外,第二天早上盆里的水已然成了冰盘,取下来之后用线穿了(或者在冻冰之前把线的一端放在水里,冰盘冻好后可以直接提着线),提在手里,当作一面钲敲打玩耍。金盆,指铜盆。钲,古代乐器,形圆如铜锣,悬挂敲击。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儿童敲击冰盘发出的响声,声音清越,仿佛玉磬穿林,而后却只听“啪”的一声,仿佛玻璃碎地,那是冰盘破碎的声音。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状如曲尺,通常用玉、石或金属制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声音清脆。玻璃,亦称水玉,古为玉名,或以为即水晶,古代所说的玻璃指的是一种天然的玉石,不是现代的玻璃。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以儿童及其活动为描写对象的诗并不鲜见,比如陶渊明有《责子诗》,李白有《寄东鲁二稚子》,杜甫笔下也写过“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但是很少有诗人能像杨万里这样乐于也善于以儿童的生活为诗题,并且能把握住儿童的心理,在诗中写出儿童自然纯真的童心童趣。《观小儿戏打春牛》中的儿童:“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稚拙地模仿大人的活动;《幼圃》诗描写了诗人的孙子所建的“花园”;《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澳奇观戏道旁群儿》则写诗人在看到嬉戏的儿童后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杨万里是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以理解和欣赏的眼光关注着儿童,绝不以成人世界的老成持重来嘲笑儿童的稚气天真,故而能写出真正带着天真童趣的儿童诗。
同儿童相比,成人失去了快乐的单纯,宝贵的好奇心,还有自由丰富的想象。只有在儿童的手里,冰盘才会变成“银钲”,才能发出“玉磬”的声响;同样的,只有未失童心的诗人,才能捕捉到儿童游戏中的自然之趣。读这首小诗能够得到的是一种简单而又纯净的乐趣,能让人在读诗的瞬间回想起自己童年稚气的游戏。这种纯真的乐趣,这种对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童年游戏记忆的撩拨,正是杨万里儿童诗的最宝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