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志荣
杜学文先生的《追思文化大师》(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12月版)一书是积多年研究心得而成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从多种视角对诸如鲁迅、胡适等人进行了审视,使我们对于这些文人有了更加立体的全面的认识。站在我们的时代,来看待20世纪风云际会的文化名人,众说纷纭,观点各异,该书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于我们颇有启迪。
鲁迅被誉为中国文化大师、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化的旗手。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推崇。而与他同时代的文化人,命运各不一样,有许多人一生不得志,甚至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时移世易,多少年过去了,社会风气也变了。人们对于20世纪的文化事件重新进行反思,许多被颠倒的重新纠正过来,自然物极必反,有些人对于鲁迅也从以前的崇拜到极力的否定。
到底鲁迅是不是一个与人格格不入、不合群的人呢?是不是一个睚眦必报、从不宽恕别人的人呢?该书用事实给出了答案,纠正了一些人的误解。照理说,从特定的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经历过,那时的课本里选的鲁迅的文章可谓不少,又是重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鲁迅的对于某种人的不遗余力的批判,辛辣的讽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是极为严厉的,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骂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说真的,凭此语再加上后来人们关于鲁迅的一个也不能饶恕的种种指责,我认为鲁迅是“刻薄”的,与人格格不入的。然而,恰恰是该书开篇的文章连续谈到了鲁迅的“宽容”问题,使我对于鲁迅有了新的理解。作者写道,周作人写了《老人的胡闹》、《关于命运》等文章对于鲁迅进行批判攻击。鲁迅正好写了反驳废名的《势所必至,理有固然》文章,里边也对周作人进行了反驳和讽刺,但是最终念兄弟之情予以宽恕,决计不发表该文。又如魏建功写了《不敢盲从》对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进行反驳,并从生理缺陷上进行嘲讽,鲁迅作了《声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与魏建功交往,感到是暂时的误解,编选杂文集时不予收录,而且魏建功创办了黎明中学请鲁迅代课,鲁迅虽然身体不好却“没有游移,满口应允”,左联作家冯乃超从日本回国后批评鲁迅是“缺乏革命激情的隐遁主义”,之后批评鲁迅的文章接踵而至,甚至骂鲁迅为“恐怖病者”等,但是,后来冯乃超拜访鲁迅时,鲁迅却只字不提。又如,傅东华任《文学》月刊编辑时,著文批评鲁迅拜访萧伯纳而没有去拜访美国黑人作家休士,挖苦鲁迅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且还加上一层肤色上的顾忌”。鲁迅非常伤心,写信解释并宣布退出《文学》月刊社。而后来该杂志受到政府压制,鲁迅又站出来支持并撰稿。由这些事例,我们才明白了鲁迅既是一个斗士,文章是“匕首和投枪”,对于论敌“决不宽恕”的人,也是一个“最能原谅别人的人”,“隐藏在鲁迅内心深处的大慈和大爱被人们忽略了”,他的一个都不放过和决不饶恕有具体的情况,不能一概论之。
鲁迅是丰富的、多样化的,不是那种刻板的、单一的教科书上的或我们印象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多少年里人们谈论鲁迅,又误解鲁迅。他的人格具有多重性,生活也是多彩的。该书从种种方面论及鲁迅,给我们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鲁迅,既是一个文化战士,又是一个有情感有生活情趣的人。1936年鲁迅患病时,一天北方呼啸,天气寒冷,周建人去看望鲁迅,离鲁迅家不远的地方有个三轮车夫光着脚拉车被玻璃渣子划破脚,鲜血淋漓,鲁迅知道后从家里出来帮车夫用硼酸水洗净伤口并包扎好,又掏钱送给车夫。要知道当时鲁迅患病身体虚弱,却能为一个不相识的车夫专门从家里出来包扎伤口,这是难能可贵的。在鲁迅严峻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热腾腾的心。鲁迅在上海时,以前一个在厦门大学跟随过鲁迅的学生带着女朋友和女朋友的哥哥来到鲁迅的家里住下,之后这个学生的哥哥也来到了鲁迅家里,鲁迅只好为他们租房子住,并帮助找工作,这一家人一下子就住了几个月,吃住全靠鲁迅,临走时还向鲁迅要钱。鲁迅是严谨的人,然而又是一个不修边幅十分节俭的人。该书写道,许广平见鲁迅时,“手腕上、衣身上的许多补丁,炫着异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夏丏尊回忆说,鲁迅一件廉价的长衫从端午节一直穿到重阳节。由于不讲究衣着,常常被人当做做苦力的人。鲁迅还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他是一个最为坚强的战士,不过也绝对不是一个盲目蛮干和极端主义者,正如他在《空谈》中所讲:“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人生的要义第一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杜力夫参加劳动大学的学生进步活动被驱逐出校,决定参加革命,鲁迅劝他“大学失业日子长了也不是个办法”。李立三要在上海搞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说鲁迅是名人,请鲁迅带队,并且要发给鲁迅一支枪,鲁迅说:“我没有打过枪,要我打枪打不到敌人,肯定会打了自己人。”
又如,鲁迅的为什么骂人、鲁迅的世故、鲁迅的情感生活等,书中都给我们以形象的刻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脱去了光环的鲁迅。
胡适是一个在大陆曾经被批判过的人物。该书对胡适的学业、事业、辉煌包括家庭予以研究描述。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于我们确实是陌生的,只是近些年来由于学术研究的拓展我们才有所了解。现在人们习惯于把胡适拿来与鲁迅作比较。该书认为,从提倡白话文的阵营来说,陈独秀、鲁迅、胡适具有代表性,陈独秀是高举大旗一路横扫过去,义无反顾的人,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容不得半点虚伪和丑恶,而胡适则具有认准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的精神,“这种坚持不是不管不顾的冲杀,也不是毫不相让的争论,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韧性”。因此,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写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引起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又写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之后又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新文学观作进一步阐述。他要举办国语讲习所,编写了8万字的《国语文学史》,强调白话文的历史地位,后来又重新撰写了30万字的《白话文学史》,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杜学文认为,“胡适人格上的一种精神,即决不妥协的韧性。他是不管别人说什么的,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到底,而且是越来越有力地、越来越充分地坚持下去”。这与鲁迅的性格和作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鲁迅是针尖麦芒决不妥协,胡适是不管不顾坚忍不拔。
提到胡适不能不提到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该书认为自由主义的宗旨首先是言论自由,最典型的信条就是我虽然反对你的意见,但是坚决拥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胡适在这点上是身体力行的。胡适提倡白话文时章士钊发表了《论新文化运动》一文,对胡适提出了猛烈的批评,“陷青年于不义,颓国本于无形,甚矣运动方式之谈,流毒乃若是也”。而胡适却不以为意,二人仍保持着友谊。自由主义的原则是坚持自己的思想信仰,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胡适在反对权威方面是做到了。按照台湾“宪法”规定,总统连任两届后不能再连任,1960年台湾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希望连任,胡适明确反对,并当面向******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在胡适的身上也表现了“非自由主义”的情节,如他对于******组织人发表反驳他的文章很恼火,有人建议如果******违背“宪法”连任总统胡适就辞去研究院院长职务,胡适认为可以辞去“国大代表”,但不辞去院长职务,因为年龄大了工作不好找,还要生存。但是,能做到这些也确实不容易了。该书认为,胡适前半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又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月薪最高280元,而李大钊不过是120元,无论从事业方面和经济收入方面都是辉煌的,而后半生虽然担任研究院院长和“国大代表”,但是,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经济上也时常处于拮据的地步,所以给胡适下了个结论叫“半世辉煌”,这是很恰当的。
鲁迅和胡适的婚姻也有相似之处,都是由父母包办,出国留学,但是,鲁迅后来和许广平结婚了,而胡适妥协了,与江冬秀白头偕老,这自然有性格的原因,但是从两个人的受教育和信仰方面还是可以找出其他的原因的。该书认为,鲁迅早年受进化论、无政府思想影响较大,对不合理的东西坚决否定,胡适受民主思想和实用主义影响较大,更多地考虑别人的权利和态度,更为缓和、中庸一些。从另一方面说,朱安没有自主意识,不能积极融入鲁迅的生活,不理解鲁迅,而江冬秀初步具有自主意识,如积极放脚和读书。同时,遇事有主见,敢于抗争等。于此种种,造成了鲁迅和胡适包办婚姻的不同的结局。
该书的第三部分,还论及其他的文化名人,也是很有分量的。比如蔡元培、张恨水、傅斯年、林徽因等人。这些人无论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做人方面都对于今天的我们有许多启迪之处。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学历成为人们通向学术和就业的门槛,唯考试论和学历论甚嚣尘上,于此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和弄虚作假的现象。看看当年的蔡元培是如何对待学历和“学力”的。该书提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制定《大学令》,规定“大学院生入院之资格,为各科毕业生,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一方面规定了学历,另一方面又不唯学历,为自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的人提供了机会。当时,胡适博士尚未毕业,由于倡导文学改良,推动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被聘请为教授,那时还不到30岁。梁漱溟仅仅为中学毕业,再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由于蔡元培看到了他发表的《究元决疑论》等很有水平的学术论文,就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讲授印度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假文凭假论文满天飞,即使真文凭真学历又有几个能够名副其实呢?如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多么令人感动。
该书的价值还在于穿过层层历史的迷宫,给我们还原了历史真实,纠正了人们通常的看法。张恨水是现代小说史的知名作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其他事迹也被人们忽视。可是,在该书中说明白我们的误解之处。张恨水一生创作了3000万多字的作品,不仅创作了《春明外史》等小说,而且还是最早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家,写出了《太平花》、《满城风雨》以及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大江东去》等许多抗日题材的小说,他的小说种类多、数量多、字数多,关注现实,反映生活,风格贴近大众,深受读者的喜爱,读者对象为下层老百姓。但是,奇怪的是像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大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却被打入另类,进入不了主流作家的行列。个中原因或许是旧瓶装新酒,以及其他因素吧。又如关于林徽因,人们的印象中只知道她美丽有才华,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该书中,我们了解到,林徽因远不止于此,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杰出的建筑家,她在美国留学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和梁思成一同去考察了全国190个县的2738处古建筑,历尽艰难。同时,她还具有高尚的道德,在梁思成因车祸终身残疾的情况下,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该书写道:“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那些杰出的先人们的不幸。事实上他们不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歌颂。”“他们的崇高是与生俱来的,不加任何修饰和伪装的。而我们却常常要瞪着无知的双眼去发现别人的卑劣。”
杜学文的《追思文化大师》一书,从各个方面探寻了鲁迅、胡适以及其他文化大师的人生轨迹、思想成果和学术成就,考证了他们的生活和轶事趣闻,纠正了人们的偏见,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对我们认识文化大师具有莫大的帮助,对于我们认识他们那个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是山西煤炭运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