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郝雨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以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但是,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速度加快,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深层次原因凸现。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如何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并正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期,以至21世纪上半叶,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则是来自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方面的巨大压力。虽然人口、资源、环境、贫困与发展的关系,是当代全人类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已经完成现代化的西方社会和正在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却有着不同的意义。首先,西方的工业化过程,在环境问题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能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因为被西方工业化严重污染的地球已经不能再承受污染了。所以,对于西方,环境污染是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的遗留问题;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是在工业化刚刚起步时就遇到的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其次,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仅产前销售市场是全球性的,而且可利用资源的来源也几乎是全球性的,这一条件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已不复存在。不仅如此,就连本国所拥有的资源,也不能垄断性地利用。第三,前期走向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可以通过移民美洲减轻人口膨胀的压力,通过对美洲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建立工农业基础,但在目前人口巨大压力下的中国,则不可能走这样一条道路。如果说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问题,对于西方国家表现为如何维持原有文明模式,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则表现为从建立一个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显然,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问题,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周毅博士所著的《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农业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保证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未来的21世纪,社会经济得以协调发展的思路。
在谈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时,作者提出:“人口与资源、环境三者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人口环境。这就不仅需要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还需要努力提高人口质量,注意研究人口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做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在探讨环境污染的治理时,作者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环境和资源保护需要树立新的伦理观,包括生物中心观、代际均等观。前者的确立,可使地球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所有生物群落共同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均衡;后者的实现则可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地球资源。
在谈到国家的环境政策时,作者认为,在制定环境标准时,“要防止另一种危险:发展中国家过早采用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试图通过严格的终端排放标准和强制要求安装废物处理设施,以期一夜之间实现这些标准。这一不切实际的环境目标并不能导致环境的改善,却阻碍经济增长”。较为合适的政策是采用与该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标准,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使环境倒“U形曲线变浅;也可引入国际标准,采用具有可塑性市场手段或经济刺激,而不是僵化的命令加以管制。”
在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时,针对我国农村劳力多、资金少、一家一户经营的特点,作者指出:中国应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可容纳大量体力劳动,带有传统的自然经济特色,非常适合于农村承包后家庭经营的生态农业。
总之,全书资料翔实,分析中肯。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证分析;既有中国实际情况的剖析,又有国外经验教训的借鉴;既有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又有未来的前瞻与探索;既有对某一因素的深入探讨,又有对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历史、社会、经济各学科的较高学术素养。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作者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阐述过程中有时跳跃性较大。另外,各部分间相互交叉较多,显得不够紧凑。相信本书的问世,能为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经济日报》,1998年11月15日。
作者单位是山西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