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
罗必良教授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8月版)是一本系统全面而又个性鲜明的新制度经济学教科书。综观全书,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对基础假设、研究方法论的介绍。实际上,任何学科、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假说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并非只在研究对象上,基础假设、研究范式的差别才是最基本的,这甚至更为明显地表现在一个学科内部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上。理解某个学科的基础假设、研究范式及其与其他学科间的差异,是理解这个学科的基础。这不仅是初学者深入理解一个学科和进入其研究领域的基本门径,通常也是“高手”和初学者、“通”与“不通”之间的根本差别。然而,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对本学科的基础假设、研究方法论是隐含不谈的。一般而言,国外的教科书并不急需明确这些,这些往往是研究者早已共同认可了的,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还会给学生很大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中体会。但在国内,这些学科都是从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这些在西方不言自明的东西成了我们必须要理解和向学生说明的重要教学内容。尤其是像新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其产生和发展就在于它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假设,按照库恩的说法就是修改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保护带”。至于说新制度经济学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化,也就在于它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最优行为、均衡分析和稳定偏好。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新制度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它与其他经济学有什么不同,也才能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思考。
第二,全面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新制度经济学教科书的覆盖面、深度都难以适应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使用,往往是以教师的研究方向等为线索开课,在教学中不断补充资料,使学生难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最明显的就是张军和黄少安的教科书都专注于产权问题,卢现祥的教科书只涉及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内容,都缺少了经济组织部分。这在研究生阶段可能不会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不仅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同,而且教师一般会给研究生一个长长的资料清单,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这就有可能会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本科生却不同,尤其是在国内,不仅限于各种条件,本科生难以搜寻如此广泛的资料,而且已经成为“上帝”的学生往往会拒绝如此辛苦的学习过程。因此,一个全面系统的教科书对国内的本科教学就显得尤为需要了。罗必良教授的这本新作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涉及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了“基础假设和研究方法论”、“制度的起源与变迁”、“产权理论”、“交易费用与企业理论”以及“集体行动、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等五大部分,足以保证本科生和初学者对该学科形成明确而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三,本土化和创新性。所有从西方传入的社会学科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只有很好地本土化了,这个学科才能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也才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创新。罗必良教授的这本新作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不仅大量吸收了对本土案例的研究成果,其中也不乏创新之处。比如,就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而言,D.诺斯认为,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了制度变迁。然而,这一带有明显新古典色彩的答案并不能回答“无效”制度仍可生存的难题。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目前仍存在的崖口公社的案例研究及“核心制度”、“边缘制度”的区分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在改变“边缘制度”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核心制度”的继续生存。
(原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是南京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