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年谱简编
宋仁宗嘉硏二年丁酉(1057),一岁
生于钱塘。字美成。按《宋史》称六十六岁,生年应为嘉元年(丙申1056)。
宋嘉硏八年癸卯(1063),八岁
三月,仁宗去世,皇子赵曙继位,是为英宗。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九岁
五月,皇太后曹氏撤帘,英宗始独亲政。
宋治平三年丙午(1066),十一岁
四月,司马光奉诏编历代君臣事迹,后赐名《资治通鉴》。是岁,文学家苏洵卒。
宋治平四年丁未(1067),十二岁
正月,英宗死,太子赵顼继位,是为神宗。
九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十三岁
正月,宋太学置外舍生百员。
四月,诏王安石越次入对。
五月,宋国子监生以九百人为额。
七月,宋京师河北大地震,人多压死者,至冬末止。
宋熙宁二年己酉(1069),十四岁
二月,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筹措变法。
宋熙宁三年庚戌(1070),十五岁
十二月,以王安石为相。
宋熙宁四年辛亥(1071),十六岁
二月,改贡举法,罢进士试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八月,宋复《春秋三传》明经。
十月,立太学生三舍法:外舍七百人,内舍二百人,上舍一百人。
宋熙宁五年壬子二月(1072),十七岁
十二月,欧阳修死。
宋熙宁六年癸丑(1073),十八岁
三月,宋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令进士诸科并试明经注官。
宋熙宁七年甲寅(1074),十九岁
四月,王安石罢相。
宋熙宁八年乙卯(1075),二十岁
二月,王安石复相。
六月,宋颁行王安石三经新义,令应试者必宗其说。
宋熙宁九年丙辰(1076),二十一岁
十月,王安石复罢相。
宋神宗元丰元年戊午(1078),二十三岁
始游京师。《宋史·文苑传》:“疏翤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二年己未(1079),二十四岁
八月,宋增太学生,外舍二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百人;并立考试升舍法。
周邦彦入都为太学生应在是年。
元丰四年辛酉(1081),二十六岁
正月,宋进士加试律。
九月,宋修成《国朝会要》。
元丰五年壬戌(1082),二十七岁
四月,宋大改官制。
元丰六年癸亥(1083),二十八岁
七月,因献《汴都赋》,自诸生一命为太学正。宋置学正为太学职事,选差(chà,犹奇异。后起义。又读chāi,选择;派遣)学生或上舍生充任,每经两员。熙宁(1068-1077)末始以命官充任,正九品,三年一任。并参用学生。于是有命官学正与职事学正之分。仁宗时,始以学生为职事太学正。神宗以后,增置命官学正,仍差上舍、内舍生为职事学正。《宋史·文苑传》:“元丰初游京师献《汴京赋》万馀言,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殿,召赴政事堂,自太学诸生一命为正,居五载不迁,益尽力于辞章。”
元丰七年甲子(1084),二十九岁
十二月,司马光等修成《资治通鉴》。
是年,献《汴都赋》为宋神宗所赏识。
元丰八年乙丑(1085),三十岁
三月,神宗死,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太皇太后高氏权同听政,不久渐改熙宁新法。
五月,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宋哲宗元硏元年丙寅(1086),三十一岁
闰二月,以司马光为相。四月,王安石死。
九月,司马光死。
十月,改封孔子为奉圣公。
十一月,立经义、词赋两科,试进士。
是年,诏齐、庐、宿、常诸州各置教授一员。
元硏二年丁卯(1087),三十二岁
出为庐州教授。
四月,复置贤良方正等科。
元硏四年己巳(1089),三十四岁
由庐州教授将赴荆州时留别,作〔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元硏七年壬申(1092),三十七岁
之前数年在荆州。
元硏八年癸酉(1093),三十八岁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死,哲宗亲政。
奉诏知溧水县(今属江苏),政绩颇著。
元硏九年、绍圣元年甲戌(1094),三十九岁
四月,改元绍圣。渐复熙宁新法。诏用新党被贬诸人,责降元旧党。
罢十科取士法。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
绍圣三年丙子(1096),四十一岁
在溧水任,作《插竹亭记》。
绍圣四年丁丑(1097),四十二岁
二月,再贬元旧党。
还为国子主簿,在此数年。
咸阳人段义上玉玺。
绍圣五年、元符元年戊寅(1098),四十三岁
六月,改元元符。
六月十八日,召对崇政殿,重理《汴都赋》,除秘书省正字。
元符三年庚辰(1100),四十五岁
正月,哲宗死,弟赵佶嗣位,是为徽宗,皇太后向氏权同听政。渐收召责元旧党。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四十六岁
是年,以修宫观,令苏州、湖州采太湖石,开之后花石纲先声。
范纯仁、苏轼、秦观、陈师道先后死于是年。
迁校书郎。
崇宁元年壬午(1102),四十七岁
正月,河东太原等处地震。
五月,复贬夺元旧党。
七月,焚元旧法。
九月,立元奸党碑。
十二月,禁元学术。
崇宁二年癸未(1103),四十八岁
四月,销毁元旧党人文学。
崇宁三年甲申(1104),四十九岁
六月,置书、画、算三学。
十一月,罢贡举,取士悉由学校。
十二月,复改封孔子为衍圣公。
崇宁四年乙酉(1105),五十岁
八月,置大晟府。
是岁,置应奉局于苏州,总花石纲事。
文学家黄庭坚死。
崇宁五年丙戌(1106),五十一岁
正月,以“星变”大赦元党人。又罢书、画、算、医四学。
宋徽宗大观元年丁亥(1107),五十二岁
三月,立八行取士法。
是岁,程颐、米芾死。
置议礼局于尚书省,命详议检讨官具礼制本末,议定请旨。
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在此数年间(1107-1111),又迁卫尉卿。客居汴京时,填词〔苏幕遮〕(“燎沉香”)。
大观三年己丑(1109),五十四岁
议礼局成吉礼二百三十卷、祭服制度十六卷。
大观四年庚寅(1110),五十五岁
二月,修《大观礼书》成。
五月,罢宏词科,改立词学兼茂科。
政和元年辛卯(1111),五十六岁
是岁,议礼局分秩五礼成书四百七十卷。
宋徽宗开始微行。
周邦彦迁卫尉卿,又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徽宗欲使毕礼书”,留之逾年。
政和二年壬辰(1112),五十七岁
七月,宋访遗书。
是岁,文学家张耒、苏辙死。
周邦彦出知隆德府。
政和三年癸巳(1113),五十八岁
正月,议礼局修成政和五礼新议二百二十卷,罢议礼局。
政和四年甲午(1114),五十九岁
正月,宋置道阶以叙道士。
以大晟乐颁行天下。
三月,令各路选道士十人送京进习。
政和五年乙未(1115),六十岁
周邦彦徙知明州。
政和六年丙申(1116),六十一岁
周邦彦“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是年或下年作〔烛影摇红〕。
正和七年丁酉(1117),六十二岁
四月,宋徽宗称教主道君皇帝。
七月,置提举人船所,专一措置花石纲及诸路进奉事。
重和元年戊戌(1118),六十三岁
八月,宋立道学升贡法。
九月,宋于太学、辟雍置道经博士。
周邦彦出知真定府,改顺昌府。
宣和元年己亥(1119),六十四岁
周邦彦在顺昌府。
宣和二年庚子(1120),六十五岁
正月,宋罢道学。
十一月,方腊以花石纲扰民,聚众起义。
周邦彦罢大晟府。徙知处州,旋罢官。提举南京(今河北商丘)鸿庆宫。(《东都事略·文艺传》“提举洞霄宫”误。)是岁,周邦彦居睦州,适方腊反,还杭州,又绝江居扬州。
宣和三年辛丑(1121),六十六岁
正月,遇天长。“赠宣奉大夫”至南京鸿庆宫任,卒于鸿庆宫斋厅。冢墓在杭州荡山。
今有《清真词》传世,后又名《片玉词》。
《宋史》本传:“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周邦彦著作主要版本
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十卷
陈元龙集注,涉园景宋覆刻本
明抄《片玉集》十卷
汲古阁藏本
《清真词》二卷
元巾箱本
《片玉集》十卷又抄补(又名《清真唱和词》)
明吴讷唐宋百名家词本
《周邦彦词》
全宋词本
《清真集》
吴则虞校点本
《周邦彦集》名言警句
凿沙到石终无水,扰扰万人如渴蚁。(《天赐白》)(第001页)
忽闻汉语米脂下,黑雾压城风怒号。(《天赐白》)(第001页)
舟不渡谢亭长,有何面目过江东。(《天赐白》)(第001页)
清浆白羽弃已久,黄菊紫萸看欲香。(《晚憩杜桥馆》)(第006页)
岂饶蒿目忧世事,黄金绾腰埋土囊。(《晚憩杜桥馆》)(第006页)
忽有黄鹂深树语,宛如春尽绿阴时。(《偶成》)(第009页)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第011页)
河声连底卷黄沙,回首方惊去国赊。(《漫成》)(第012页)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瑞龙吟〕)(第014页)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瑞龙吟〕)(第014页)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琐窗寒〕)(第018页)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风流子〕)(第021页)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渡江云〕)(第025页)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应天长〕)(第028页)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还京乐〕)(第032页)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解连环〕)(第035页)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满江红〕)(第039页)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瑞鹤仙〕)(第043页)
道连三楚,天低四野,乔木依前,临路斜(〔西平乐〕)(第046页)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浪淘沙慢〕)(第051页)
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忆旧游〕)(第055页)
暗竹敲凉,疏萤照晚。(〔忆旧游〕)(第055页)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少年游〕)(第058页)
葡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渔家傲〕)
(第060页)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望江南〕)(第063页)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望江南〕)(第063页)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浣溪沙〕)(第064页)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浣溪沙〕)(第066页)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点绛唇〕)(第068页)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一落索〕)(第070页)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满庭芳〕)(第073页)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隔浦莲近拍〕)(第076页)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隔浦莲近拍〕)(第076页)
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选冠子〕)(第080页)
散水麝,小池东,乱一岸芙蓉。(〔塞翁吟〕)(第084页)
有蜀纸,堪凭寄恨,等今夜、洒血书辞,翦烛亲封。(〔塞翁吟〕)(第084页)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第087页)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浣溪沙〕)(第089页)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诉衷情〕)(第090页)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风流子〕)(第092页)
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西园竹〕)(第095页)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齐天乐〕)(第098页)
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齐天乐〕)(第098页)
波落寒汀,村渡向晚,遥看数点帆小。乱叶翻鸦,惊风破雁。(〔氐州第一〕)(第101页)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少年游〕)(第104页)
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庆春宫〕)(第107页)
冬衣初染远山青,双丝云雁绫。(〔阮郎归〕)(第110页)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夜游宫〕)(第112页)
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红林檎近〕)(第114页)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红林檎近〕)(第114页)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解语花〕)(第118页)
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大〕)(第123页)
相将见、翠圆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花犯〕)(第126页)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六丑〕)(第130页)
长亭路,年去年来,应折柔柳过千尺。(〔兰陵王〕)(第136页)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西河〕)(第141页)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菩萨蛮〕)(第145页)
樽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绮寮怨〕)(第147页)
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拜星月慢〕)(第150页)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尉迟杯〕)(第153页)
浪硏春灯,舟下如箭。(〔绕佛阁〕)(第156页)
故友难逢,羁思空乱。(〔绕佛阁〕)(第156页)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蝶恋花〕)(第159页)
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点绛唇〕)(第161页)
长颦知有恨,贪耍不成妆。(〔意难忘〕)(第163页)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玉楼春〕)(第165页)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夜飞鹊〕)(第168页)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虞美人〕)(第170页)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关河令〕)(第173页)
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长相思慢〕)(第175页)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烛影摇红〕)(第178页)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烛影摇红〕)(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