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为人处世,最忌讳的莫过于不辨是非。是非很难分清,特别是在职场,明处暗处,里面外面,种种的利益交错,蒙蔽了一些人的双眼,于是,是非不分,误解别人,甚至打击别人,这无疑是错误的。
明辨是非是职场人士方圆处世的必需能力。不能明辨是非,就可能误解别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困扰,把事情办糟。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的军队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刘邦的大军大部分都韩信带出去打仗了,刘邦快到了绝境。
项羽觉得刘邦肯定是跑不了了,他带领着楚军驻扎在荥阳城外,牢牢地把刘邦围在城内,就算有援军来救刘邦,也冲不破项羽的大军。项羽就等着荥阳城内粮食吃光,看着刘邦束手就擒了。
突然有一天,项羽在大营里听到有人议论,说亚父范增想自立为王,暗地里跟刘邦勾结在一起,正准备策动谋反。项羽听了这话,非常生气。他想:范增一直跟着自己打天下,经常给自己出谋划策,自己对他又敬又畏,尊他为“亚父”,也就是干爹的意思。在楚军大营里,范增应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了,想不到连这样一个人都要背叛自己,和敌人一起来对付自己,真是人心难测啊。尽管很生气,毕竟范增谋反的事还没有证据,项羽也不好找范增当面对质,就把这件事藏在心里。从这儿以后,项羽对范增提防起来,看到范增时总觉得他有事瞒着自己,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范增了。
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聚集起那么大的力量,除了自己过人的神勇之外,更因为他身边有范增这个足智多谋的人时时提点,给他出谋划策。很多次危急关头,都是范增出面化险为夷。可以说,没有范增,项羽绝成不了大气候。这样一个人,跟项羽合作了那么多年,项羽对他的为人应该很了解才是,怎么相信他要谋反呢?而且,范增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离死也不远了,要创业早该选在盛年时,老成那样还瞎折腾究竟图什么?这些都是项羽应该考虑的问题。可是项羽没分析透彻,就相信别人的议论。
过了一段时间,项羽派一个使者到刘邦那里去办事。刘邦手下的智囊陈平热情地接待了使者,把使者迎到了贵宾室,命令人上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陈平陪着使者吃饭,多次向使者询问范增的近况,不停地夸赞范增。酒过三巡,陈平突然凑到使者耳边说:“范亚父有什么吩咐?”使者莫明其妙,就说:“我是项王派来的人,不是亚父派的。”陈平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派来的呢。”接着就让人撤掉美食,把使者引到一个简陋的房间去吃粗茶淡饭。陈平也不作陪了,一摔袖子很生气地走了。
使者觉得备受羞辱,回去就把事情的经过都跟项羽讲了。项羽认为范增果然是勾结刘邦,要背叛自己,就大发脾气。一怒之下,赶走了范增。范增根本就没有辩解的机会,看到项羽那绝情的样子,知道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相信自己,只好坐着马车踏上回老家的路途。一路上,范增怎么想怎么心痛、委屈、生气,就生了病。再加上一路颠簸,他那老迈的身体哪里受得了,就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其实这一切都是陈平设的计,为的就是除掉范增这个大障碍。从花重金买通楚人散布谣言,到那场精彩的大戏,都是陈平精心策划的。
项羽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明辨是非,活活冤死了范增。失去了范增以后,刘邦又用陈平计谋逃出荥阳城,项羽的事业渐渐走了上坡路。
项羽不能分清是非,对合作多年的义父也怀疑,最后竟然和范增决裂,这正中了敌人的奸计。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成就大业呢?看来,项羽自刎乌江不是天意,而是他自己不能明辨是非所致。
【职场攻略】
明辨是非是职场生存的一种必备的能力,只有明辨是非,才能地聚集人缘,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职场生涯修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