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机枪出现后不久,德国海军就已经开始装备这种机枪的早期型号——1894型机枪了。德国陆军则到1899年才购买了少量MG-99机枪,两年后正式开始制订新型机枪发展规划。
日俄战争后,德国人受马克沁机枪在战争中卓越表现的刺激,决定大量装备机枪。为此,德军又委托斯潘道兵工厂仿制马克沁机枪,德军编号为MG-08。MG-08发射德国标准的7.92mm毛瑟步枪弹,采用250发帆布弹带供弹。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已经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机枪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
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简称宁厂,是中国主要制造火药、火炮和机枪的兵工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金陵兵工厂即仿造出马克沁重机枪,但是当时并未进入批量生产。
宣统二年(1910年)秋,四川机器局也报告造成4挺马克沁重机枪。1914年2月,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德国MG-99马克沁重机枪,并取名为“华宁”。1915年,大沽造船厂依照所获得的德国MG-08新式马克沁重机枪进行仿制,1916年仿制成功,受到海军部嘉许,令其扩充生产。这些都是没有取得专利,获得许可证的山寨品,中国的山寨历史看来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1934年,国民党政府从德国正式引进马克沁重机枪的图纸,交由金陵兵工厂生产。这一事件可从当时任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和兵工署技术司兼司长俞大维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查出。杨继曾1935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重机关枪宁、汉两厂共造576挺(无加造)。谨查马克沁重机枪一项,已将德国兵工署赠送之全套工作图样,交宁厂仿照改良,本年底可开始呈缴修正新品,……惟制造能力,每月可至36挺……俞大维1935年度工作报告提到:……马克沁式重机关枪之全套工作图样,系由德国兵工署赠送,已交宁厂根据小项图样,将现造之同式机枪,陆续改制,约计十月间可交新出品……”仿制成功的马克沁重机枪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定型,被称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从1926年至1948年,共生产了35272挺。
1942年2月,21厂完全依照规定公差,再次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改进,目的是使枪机内各零件均可互换使用,1943年11月开始出品。除枪机正身标有枪号外,其余枪机内各零件均不再标枪号,表示彼此均可互换使用。
二四式的助退器之前,装有一个圆铁片,这个铁片用来遮掩助退器的火焰,使敌方无法判别重机枪的位置。喇叭形的消焰器则是用来减少枪口火焰,不致妨碍射手视线。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帆布弹带可装250发枪弹,装在一个木箱中,可重复使用。二四式脚架仍是老式的前二后一,并有坐垫,其设计即是让射手坐着射击。三六式的脚架即改成前一后二的型式。因为使用水冷,工作温度不是太高,二四式重机枪对钢材的要求不是太严格,质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于中国这种缺铬无镍少锰,无法制造高性能合金的国家来说,二四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抗战期间,平均每月战损119挺重机枪,生产补充为195挺,为损失量的1.64倍。是唯一一种依靠国内生产就能满足军队需要的机枪。
根据“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时我国现用各种枪械一览表”所列,当时使用的重机枪主要为三十节式(勃朗宁机枪)和马克沁式。生产马克沁的有金陵、巩县、大沽、福建、湖南及山东等兵工厂。
中国制造马克沁机枪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35年,马克沁机枪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但这是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当时虽也想改造勃朗宁及麦德森等机枪,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所愿,八年抗战中,靠的仍是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在兵工前辈们,尤其是金陵兵工厂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马克沁机枪中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可靠性极高,与列强出品的不相上下,可称得上一挺世界级的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并逐渐将其改为发射苏联7.62×54毫米R枪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仍为第一线部队的主力武器。后来曾经将一些马克沁重机枪供给越南,主要作为防空用途。据美军的数据显示,在亚洲的各次冲突中,多有二四式的参与,这也是二四式耐用可靠、效能卓著的明证。新中国成立后,21厂改称456厂,曾继续生产马克沁重机枪。由于自1953年开始引进生产不过说实在的,捷克的轻机枪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发挥过非凡的作用,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是声名鹊起,一举压倒了中国进口的其他名枪,成为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一种轻机枪。不管是在崇山峻岭的北方,在日军驻守的敌后战场上,还是在绿山黑水的南方和日军正面的冲撞中,都留下了这种轻机枪的身影,甚至可以说,这挺轻机枪在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自强不息,获得民族解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