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手里确实只有“几杆枪”,步兵一直是战斗部队的骨干,轻武器特别是各种枪械一直担当着主要的作战武器。没有供给,没有外援,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很差,武器装备之简陋、兵种编成之单一、作战条件之艰苦、对抗之敌之强大,都是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最后到抗美援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的改善,人民军队装备的步机枪的来源主要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其中很多武器(特别是步机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我人民军队缴获并装备使用的机枪中,轻机枪以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式轻机枪、日本轻机枪和勃朗宁轻机枪为多;重机枪以马克沁重机枪、勃朗宁重机枪为主。这些机枪涉及的生产国除上述提到的外,还有美国、英国、法国、波兰、意大利、丹麦、比利时和旧中国等。刘易斯轻机枪旧中国的国民党军队都曾装备过,我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时期也都有缴获并装备使用。旧中国制造的一七式轻机枪,是日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仿制品。这种轻机枪是人民军队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缴获的,它们成为推翻旧中国国民党政权的有力武器。
马克沁重机枪。革命战争时期,我人民军队缴获和装备使用的马克沁重机枪型号较多,以旧中国兵工厂制造的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居多。在我人民军队装备和使用的马克沁重机枪中,有这样一挺重机枪,它和我们所见到的马克沁重机枪的不同之处是:机枪的散热筒不是钢制的,而是黄铜制成的,在机枪的机匣正面刻有“树武”二字,枪上没有生产厂家的标记。这挺机枪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路在蓬莱县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家中搜查到的。由于有了这挺马克沁重机枪,三军二路当时便成立了机枪连。因这挺机枪的“力气”(指威力)很大,再加上重机枪的枪身是金黄色的,所以胶东地区的军民都称它是“老黄牛”。在抗日战争期间,“老黄牛”随同我军转战各地,参加战斗百余次,每次都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发挥了很大威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战争年代里,我党我军非常重视兵工建设,于1931年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兵工厂,同年10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建立了中央兵工厂,随后,其他各根据地也相继建立了修械所和兵工厂,其主要任务是修理缴获来的枪械,制造枪弹、手榴弹、地雷以及大刀、长矛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各个抗日根据地都设立了修械所和兵工厂,在环境艰苦、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自制了大量轻武器。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兵工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在众多兵工厂中,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和马厂独具特色。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同年12月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在总供给部下成立军事工业局,统管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工业。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兵器工业在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内部习惯称之为茶坊兵工厂。工厂分为东厂和西厂两部分。东厂为枪械修理部,负责人刘贵福;西厂为机器制造部,负责人黄海霖。东厂的刘贵福等人于1939年4月25日造出边区第一支步枪——无名式马步枪;随后,他们经过6个通宵的苦战,成功地将两挺马克沁机枪改装成高射机枪,成为延安最早的防空武器。该高射机枪曾在1939年5月1日边区第一届工业展览会展出过。
抗日战争时期,淮海抗日根据地马厂一带的铁工,在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生产出一种仿捷克式机枪。该厂名称从未用兵工厂称呼过。它不仅是淮海区我军主力和地方武装打击日军的重要武器,还被输送到邻近的盐阜解放区、豫皖苏边区和山东鲁南抗日根据地,支援当地的抗日斗争,在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在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中,马厂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它离最近的日军据点只有6千米,始终处在日伪军夹击的险恶环境中,在敌人“鼻子”底下坚持生产。这样一个特殊的兵工厂,这样一支特殊的机枪,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湮没。
在我军制造的枪械中,以步枪为最多。
1939年,陕北茶坊兵工厂研制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支步枪,即“无名氏”步马枪。
八路军总部的黄崖洞兵工厂曾经制造了“五五式”步枪,它是以汉阳兵工厂制造的7.92毫米88式毛瑟步枪为样板,同时参照德国7.92毫米M1888式毛瑟步枪(我国俗称“老套筒”),并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作了改进,于1940年研制成功。当年正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55周岁,为表达对朱德总司令的敬意,特将该枪命名为“五五式”。
1940年7月,为了适应游击战的需要,在五五式步枪的基础上,刘贵福等同志又成功地改制成了一种步马枪,其主要特点是质量轻,射程较远。由于该枪的样枪是8月1日制成,所以定为“八一式”,全称“7.92毫米八一式步枪”。
1945年,胶东军区兵工六厂依照旧中国沈阳兵工厂制造的7.92毫米九八式步枪和日本6.5毫米三八式步枪研制成功了一支6.5毫米步枪,因是1945年制成,故定为“四五式”,同时出品的还有“四五式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