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池老汉有两个儿子,一个住城里,一个住农村,在城里,杨池老汉和大儿子住在一起。城里住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那么遛弯,去文化广场扭秧歌,是杨池老汉最开心的时候。但是,每到麦收时节,杨池老汉都要回家帮二儿子去麦收。乡下人麦收,要趁着好天气,抢收十天。多一个人多一个帮手,每年麦收的时候,如果大儿子一家有空,杨池老汉就带着大儿子一家回家帮忙收麦子,既让大儿子一家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又帮助了二儿子抢收,一举两得。
今年,杨池老人照例回家帮二儿子参加麦收,虽然二儿子电话里一个劲地说用不到他了,现在已经是现代化了,但是,杨池老汉不信,非要回家帮忙。
杨池老汉坐的小汽车刚到农村的麦地边上,那金黄的麦香立刻把杨池老人懒散的神经唤醒。一阵清风,一阵麦浪,老人陶醉了,他使劲吸了一口气,那麦子的芳香,立刻润浸心肺。
到了自家麦地里,老人看见二儿子一家,把一辆农用车放在地北头,轻松地站在地头又说又笑,全没有往年麦收时的紧张气氛。杨池老汉感到很奇怪,这时候该开镰了,为什么不开呢?
老人向远远的地南头望去,他看见一台大型机器,一路向前跑着,大约有二十分钟,那个大机器,从遥远的地南头折了回来,离杨池老汉越来越近。
杨池老汉使劲揉揉眼睛,那个大机器一路叫着,立刻麦子倒了一片。
杨池老汉问:“这不用我们用镰刀割了,怎么还不开始捆呢?”
二儿子笑着说:“爸,您蹲下,仔细看一看,那倒下的麦子上有麦粒不?”
杨池老汉俯下身子,抓起一把麦子。麦粒没了,只剩下花秸秆了。
“麦粒呢?”杨池老汉问。
“爸,别急。”这时那个收割机已经来到了放好的农用车旁边。只见它后边的大嘴一张,“哗哗哗”,麦粒像下雨一样,流进了农用车斗里。
“呵呵,呵呵。”杨池老汉随着麦粒的流动,发出一阵“呵呵”声。
“真是机器化了,不用人割了。”杨池老汉呆呆地望着那个大机器,这才明白,二儿子说的用不到他,是真的。
原来麦收的好帮手,现在成了一个用不上的人了。杨池老汉心理既高兴,又有一阵失落……
“爸,您在这站着,也是弄您一身土,您去村里到处转转吧,村里变化可大了。”二儿媳妇说。
“麦收时节,我真的没有用处了。”杨池老汉一边走,一边思索,一边看村里人们笑盈盈的脸。
在原来麦收时节,人们脸上也是笑盈盈的,但那时也是紧张焦急的,人们要抢收十天,盼望老天爷给十天好天气。现在人们的脸上只有收获的笑盈盈,没有了紧张与焦急……
“麦场!去麦场看看。”杨池老汉想起了原来的打麦场,原来的打麦场这时候是最忙碌的,也是最热闹的,全村的人们几乎都聚在这里,晾,晒,打……
老人奔向打麦场……
远远地,杨池老汉就听见那里一片热闹,远远地还听见了歌声。
“还好,这里没有变!”杨池老汉想。
他加快了脚步……
那时,麦场上也远远地飘来歌声,那是一位姑娘一边翻麦子一边唱的,那歌声,圆润,悦耳,人们一边听一边不停地劳作。
那个姑娘的歌声,曾陶醉了杨池老汉的心,不自觉中,把姑娘家的麦子也翻了一遍,后来,那姑娘也被杨池老汉“翻”到了家里,现在正在城里大儿子家里做义务保姆呢。
想到这里,杨池老汉笑了……
现在的歌声不知道是哪家姑娘唱的?会被哪一个小伙子“翻“回家?
到了麦场,站在那里,老人不动了……
老人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城里大儿子那里,回到了城里的文化广场……
他的眼前是一个文化广场,城里有的这里都有。文化广场四周被果树环绕着,这个城里没有,这里也有……
我是不是迷路了?老人用手掐了掐自己,自己没有做梦。怎么又回到大儿子那里?
杨池老汉正在犹豫……
“大哥,大哥。”从文化广场的秧歌队里走出一位老人,老汉一看是自己的堂弟。
“兄弟,你怎么也来城里了?”杨池老汉问。
“大哥,这里不是城里,是我们原来的麦场,现在变成了咱们村的文化广场了。”
堂弟继续说:“你记不记得,我们三十多岁时,一个麦收要抢收播种十几天。为了抢一个中午的热量,我们两个中午不回家,晒得我们像两条黑泥鳅……现在好了,收割机直接出了麦粒,把麦粒往家里的晾台上一放,麦收就结束了。地里的麦茬也不用弄,大机器一翻,秸秆还田,玉米种一撒,就等着玉米苗出来了。现在,我就在这里扭扭秧歌,唱唱歌,自由自在,轻轻松松的……”
杨池老汉在堂弟眉飞色舞的介绍中,才醒过来……
“变了……一切都变了,那时幻想农村也过上城里的生活,现在成了现实……”杨池老汉笑了。
杨池老汉跟着堂弟,走进了秧歌队伍中,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土地上扭起了大秧歌……
杨池老汉觉得,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土地上扭起秧歌,感觉比在城里的土地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