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鹞”式战斗机是一种亚音速单座单发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其主要使命是海上巡逻、舰队防空、攻击海上目标、侦察和反潜等。1966年8月“鹞”式原型机试飞,1969年4月开始装备英国空军。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海鹞式和后来加入的皇家空军的鹞式战斗机,发挥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特长,英军最终取得了23∶0的极佳战果,使这种世界上最先投入战争的垂直/短距起降式战斗机出尽了风头,2010年12月15日,16架鹞式战机在英国皇家空军位于东米德兰兹的基地举行了告别飞行,标志着这款服役半个世纪的战机完成了历史使命。
一、“海鹰”战斗轰炸机
霍克公司的“海鹰”战机是英国皇家海军第一种真正可用的喷气式战斗轰炸机,最初它被计划装备给皇家空军。(146)
“海鹰”战机是霍克公司设计师悉尼·凯姆爵士设计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原型机于1947年9月2日首飞。英国皇家海军订购了151架安装了上舰设备的海军型,这种改型的翼展加长了0.9米(2英尺6英寸)。霍克-希德利公司仅生产了F.1型机中的35架;随后所有的设计和生产均由考文垂郡的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公司负责。
“海鹰”F.2型机安装了动力副翼,FB.3型机加装了翼下挂架,可挂载两颗炸弹。FB.Mk3型机加固了主翼加强杆,以适应增大了的武器载荷。后来其中许多架换装了推力2449千克(5400磅)的劳斯莱斯“尼恩”103型发动机,转变为FB.Mk5标准型战机。1953年,“海鹰”战机装备了舰队航空兵中队;三年后,六个中队的“海鹰”参与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执行了许多对地打击任务。“海鹰”战机还在新西兰皇家空军、德国海军航空兵和印度海军服役。1971年,后期型号的“海鹰”也参与了少量战斗,支援印度陆军对孟加拉国的侵略。(147)
二、“闪电”式战斗机
在世界各国的空军中,只有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直接从亚音速跃升到两倍音速,而未经历中间阶段。英国电子公司(BAC公司的前身)生产了“闪电”式2马赫战斗机,并取代了霍克公司生产的“猎人”式昼间战斗机和格罗斯特公司生产的“标枪”式全天候战斗机。“闪电”式战斗机最早出现在1947年版的“空军部军需技术规格”中,当时要求生产一种超音速有人驾驶研究型飞机。1949年,英国电子公司提出了P.1型飞机的设计方案,并很快进行了作战评估。同时,军用研究型飞机也得到了发展。首架P.1A型战斗机研究型于1954年8月4日试飞,该机的动力装置是英国布里斯托尔公司生产的1台“西德利”式发动机。接着,3架作战型飞机出炉,被命名为P.1B型,1957年4月4日首飞,配置1台岁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埃文”式发动机,时速超过1马赫。1958年11月25日,P.1B型成为英国首架平飞速度达到2.0马赫的飞机。至此,P.1B型战斗机才被命名为“闪电”式,并获准为皇家空军战斗机司令部批量生产。1959年10月29日,“闪电”式生产型F.M.1型首次飞行。1960年7月,全副武装的“闪电”式飞机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就像美国空军的F-104型“星球战士”式战斗机(洛克希德公司生产)一样,“闪电”式是一种装备导弹的超音速截击机,但它没有“星球战士”式的缺陷。实际上,直到麦道公司F-15型战斗机出现之前,“闪电”式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超音速常规战斗机,而到F-15型原型机开始试飞时,“闪电”式战斗机已经在皇家空军服役12年之久。客观来讲,“闪电”式战斗机也有缺点和优点,其武器系统较为落后,但能从地面以极快的速度起飞,能在两分钟内爬升到9144米(3万英尺)。在当时,东西方战争一触即发,“闪电”式战斗机的这些优点使其担负起了在最短的预警时间内对敌方发起核打击的使命。冷战时代,美英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另一主要轴心的空中威胁,而英国的空中防御又必须减少空中预警时间。因此,英军迫切需要部署一种快速反应飞机,对此而言,BAC公司生产的“闪电”式战斗机非常优秀。飞机升空后,地面控制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难题,不过飞行员和地面管制员之间的主要媒介还是声音通讯。人们一直在探索用一种数据链将地面计算机的数据传输给“闪电”式战斗机上的自动攻击系统,但始终未能付诸实施。“闪电”式的向后攻击系统采用“火光”式空对空导弹,通常在昼间的最佳可视范围内实施攻击。因此,伤及己方飞机的危险微乎其微。“闪电”式飞机不断改进,其F6型更是达到了顶峰。该型飞机改进了机翼前沿,减小了亚音速阻力,并增加了航程。另外,该型飞机还配置了一个大型机腹油箱,载油量增加两倍。1964年4月,首架“闪电”式F6型战斗机首飞,次年装备部队。这是完全由英国设计的最后一架喷气式飞机,它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构成了北约空防体系的前线力量,一直服役到1976年。0)
三、“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英国的“鹞”,在世界固定翼飞机中极具特色,它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垂直/短距起降方式。(151)
与直升机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飞行速度快、作战能力强等优势,但都需要依赖机场或航空母舰的跑道,采用滑跑起飞方式起飞。如果机场跑道遭到破坏,战机就无法升空作战。能否研制一种不依赖跑道便能实现起降的飞机呢?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别出心裁,于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研究这个难题,在航空杂志上提出了垂直起降飞机的设想。
1957年,在威布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英国霍克飞机公司(后并入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投入资金,开始了垂
直/短距起降飞机的工程研制,代号为P.1127,两家公司分别负责机体和发动机研制。后来,这项计划得到英国皇家空军和英国政府的支持,1960年与两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共研制4架试验原型机。第一架原型机于1960年10月开始系留悬停试验,不久又完成自由悬停和常规试飞。
1962年6月,德国、美国也加入该项目,订购9架试验机。1965年,三国联合鉴定中队进行了7个月的飞行试验,起降2000多次。之后,由于对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认识不同,美、德不再投入资金,英国政府则单独与公司签订了新的发展型合同。1967年年底,生产型样机试飞成功,定名为“鹞”。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性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拥有极其出色的空中机动性能,受到军方高度评价。1969年4月,英国皇家空军装备了第一批“鹞”式战斗机。(152)
“鹞”实现垂直短距起降的关键技术,是装有4个可转向喷口的“飞马”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两对喷口置于机身两侧,通过喷口操纵系统的操纵杆和发动机油门杆,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即改变推力的方向和大小。喷口向下时,飞机便可垂直起降;喷口向后时,则正常向前飞行。发动机的喷口还可随时调节转向,起飞时,喷口水平向后使飞机滑行加速,然后迅速向下旋转,实现短距起飞;空中飞行时,通过喷口方向的调节,可使飞机实施超机动飞行,包括原地转弯、倒退及空中悬停等“特技”飞行动作。
“鹞”最大平飞速度为1.1马赫,虽然已经有很多战斗机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但它们的空中机动性能逊于“鹞”,在中低空的近距格斗中“鹞”往往占上风。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国空军、海军34架“鹞”和“海鹞”,击落阿根廷空军包括二倍音速的法制“幻影”Ⅲ战斗机20架,空战中无一损毁,为确保战区制空权和战争胜利立下显赫功劳。“海鹞”是“鹞”运用于轻型航母的改进型,配合滑跃式甲板,实现了在航母上的垂直/短距起降。
垂直起飞2270千克,短距起飞3630千克;武器(GR.MK3型):最大载弹量,7个武器挂架,可挂载ALM-9L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空地导弹等;2门30毫米“阿登”航炮。
海鹞FRS.GR.MK1由空军型GR.MK3改型而来,机体、发动机和机载系统基本相同,作战装备和导航系统90%是新的。
主要技术数据(FRS.GR.MK1):空载质量6374千克,最大起飞质量11880千克,最大武器载重3630千克(短距起飞)、2270千克(垂直起飞),最大平飞速度(高空)1.25马赫,作战半径(空中截击)750千米。
AV-8B是“鹞”的改进型,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与英国航宇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研制,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AV-8B达290架,成为“鹞”式战机的最大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