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孟子要义
中国人最宝贵的,也是最缺乏的,是阳刚精神。在这点上,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当前急需物资——大丈夫之道。中华民族实为大丈夫民族.否则任何理论不足以解释他为何生存至今。当今形势之下,中国人必须站得更直!
但孟子的阳刚精神——大丈夫之道绝非简单的打打杀杀,更不是“做强人”三个字可以说明。他是内敛的,绝对是内敛的。他是和谐的,绝对是和谐的。他是自然的,实乃自然之道,而非人战胜自然的结果。
孟子阳刚精神的获取是长期修炼的科学回报,它有严格的程序。下面我分七章循序渐进讲述.最后一章论“孟子性善”是关键。
本卷分别讲:1.孟子“王道”思想。2.孟子“仁义”思想。3.孟子“博爱”思想。4.孟子“心传”理论。5.孟子“大丈夫”之道。6.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功夫。7.孟子“性善论”。
一
霸道不能长久,王道并不存在
[越成功越接近失败,越发达越接近死亡]
本章讲孟子“王道”思想
姚明威武不能屈
2005年12月7日。
2005年12月9日。
2005年12月12日。
休斯敦火箭队分别战胜了凯尔特人队、国王队、开拓者队,第一次在新赛季取得了三连胜,一雪前耻。作为一位“姚迷”,我当然是一场不落地看比赛。非常幸运的是,作为一名“坐家”,我比其他人更有时间看电视与上网。我的心情随姚明而起落,随火箭队而升降。
我在《说道》一书中,曾拿姚明来说事,那时我说:“姚明飞起来的那天,才是真正的东方小巨人。”现在,姚明依然还没飞起来,但已经很具有进攻性了,已经很能打了。在对凯尔特人与对国王队的两场比赛中,姚明都挂了彩,但他浴血奋战,死拼到底,当时我忍不住为他叫好,指着电视画面对我妻子说:“又一位铁汉诞生了。”
孟子说:“威武不能屈。”这话用在姚明身上最恰当不过。姚明身上背负的压力之大,超乎常人想像。一个中国人在NBA打球,是要经过“挨打”阶段的。这不是打球的打,而是打人的打。事实上,姚明在球场上屡被非正常侵犯,实在令人气愤。幸而现在姚明也很能侵犯人了!他也会对对方球员毫不留情地狠一下,也会对场上裁判咆哮。
姚明是“威武不能屈”的,在他身上,有着孟子的阳冈0精神。但姚明是笨拙的,他与麦迪的风格截然不同。
麦迪在NBA打球,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没办法,人家是天才,又是美国人,NBA该当是他的地盘。姚明是外来民工,苦力,要融入美国社会很不容易,整整四年,姚明才完成了角色转换。但与此同时,姚明的旧有身份还不能丢,他一面是NBA球员,一面又属中国国家队。昨晚,我看了CBA十周年纪念的电视转播,在节目中,主持人与中国男篮掌门人都强调了姚明的CBA球员身份,姚明本人也对此完全确认。
姚明的技法是笨拙的,球风是犹豫的,这与他的双重身份有关——他内心深处时刻争斗着,故此不能甩开手大干。
姚明是姚明,麦迪是麦迪。
姚明不会傻到自己去做麦迪,他要做自己。只要他做好了自己,最终将与麦迪平起平坐,成为超级巨星。就像中国只要做好自己,就会与美国同样强大。
美国是霸道,汉唐却非王道
但是,中国如果把美国作为参照对象,就错了。如果又有人把古代中国——汉唐作为现代中国的参照对象,也是错误的。
在美国身上,完全实现了中国古人所说的“霸道”。而在汉唐身上,也被很多史学家捧为“王道”的实现。诚然,美国的“霸道”是毫无疑问的,而汉唐,何曾实现过所谓“王道”?
霸道不能长久,王道并不存在。
越成功越接近失败,越发达越接近死亡。
秦皇汉武,皆是霸道。所以它注定早早灭亡,不会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代,无穷尽也。
姚明深知自己绝非王者,顿时就有了几许王者气象。
孟子提倡“王道”是为了否定霸道
孟子是“王道”的首倡者,但他深知王道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提倡“王道”是什么意思?
说具体点:当时各国都搞霸道,如《史记》所说:“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而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孟子直接提倡仁义,就没人听他的。
孟子就想了一招,我把它叫做“王道实现霸道”,即:孟子向诸王推销他发明的“王道”,据说从周武王与孔子而来,得此则“王天下”,这样的东西当然比霸道更好,是真正的霸道,而且比霸道还霸道。孟子让诸王明白:用霸道不能实现霸道,用王道才能实现霸道,其原理是:更高一级的手段才能实现较低一级的目标。这个道理谁都懂,无可辩驳。
同时,孟子为他的理论找到了根据:你看,周朝就是这样干的,所以能“王天下”八百年之久。诸王听到这里,不由怦然动心,于是乎孟子的“王道”成了抢手货,殊不知那并不存在,只是孟子耍的一个花枪。简言之,孟子的手段为:
这是圣人的苦心。
圣人当然也要讲手段。孟子吸取了当初孔子做事屡次失败的教训,以圆融的手段切入支离破碎的现实,做出了新意。当然,孟子周游列国和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一样,也失败了,《史记》载:“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本人的失败也证明了他所讲的“王道”并不存在。人不可能卖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也不能做成一件并不可能的事情。前段时间,北京媒体大炒一个新闻,什么事呢?原来北京有个人自称“月球CEO”,并在中国公开拍卖月球土地,并且言之凿凿,说自己已从美国获得此项权利与资格。人皆斥其荒唐。
孟子的推销术是高明的,越失败越熟练(当然,越熟练也就越失败)。孟子的口才一流,他不得不如此耳。
孟子曰:“余岂好辩哉,不得已而也矣。”实有其苦衷。
但我们如果知道,孟子推销的并不是“王道”,而是仁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他成功了。
“王道”实指仁义
穿透孟子说的“王道”,就是他真正提倡的仁义。
“王道”比霸道更坏
“王道”与霸道的差别是:“王道”是仁义的霸道,霸道是不仁义的王道。究其实质,“王道”即霸道,都是向外的,都是征服、侵略与杀戮、暴力。屠夫爱言仁爱,国王常是仁君。假使你拿刀杀人,人必反抗。假使你手中并没有刀,脸上还带着笑,那就容易了。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医生的诗,我赞赏他诗中的一句,有道是“暗香杀人”,这便是“王道”了。
“王道”是个坏东西,比霸道还坏。幸好它并不存在,光是假想都让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存在那还得了?幸好它并不存在。
孟子否定“王道”
孟子让“王道”显现出来,从而掐灭于未形。可笑后世帝王将相与大大小小的御用文人口口声声言“王道”,其实哪有什么“王道”,他们哪懂孟子?
你看,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感,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真真切切只是讲仁义(真正的仁义)。说是“王道之始”,其实是“王道”的最终目的。
孟子又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说的就更明白了,应用三王之道(“王道”)取代五霸之道(霸道)。其实在孟子心中,三王也是罪人,也不是什么好鸟。这是孟子对“王道”的否定。
孟子没有直接批评三王,而是借批评周武王批评了一切的王者。大家知道,黄帝以下,三代事功之大莫过于周武王,三王再大,大不过周武王。孟子否定了周武王,就否定了一切的王者。孟子既然连周武王都不在话下,又怎么会把与他同时代那些家伙——什么梁惠王、齐宣王这些小王放在眼里?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也。”又说:“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所谓“平治天下”是孟子耍弄诸王的说法,“平治天下”就是“王道”,孟子假意说他手中有一张王牌——“王道”,引得诸王(包括后世诸王)垂涎不已,他们不知道其实孟子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空气。
只有内圣,没有外王
我在《孔子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一书中已说:不是从内圣到“外王”,而是从“外王”回到内圣。真正的圣人是不治世的,专治吾身。你把你自己搞好了,那么天下都是好的。你把你自己都搞不爽,还干什么大事?
我们应该知道孟子讲的“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重点在“舍我其谁”,而绝非“平治天下”。
孟子讲的“平治天下”绝非《大学》上讲的“修齐治平”,明眼人须知之,不可以扯在一起乱说这就是儒家最著名的理论“内圣外王”。哪有什么“外王”?只有“内圣”。我认为冯友兰完全讲错了。
冯友兰之误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讲“内圣外王”时说:“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划;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冯友兰这本书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中国文化启蒙读物,他为了让彼邦人士理解,适应美国社会,特意将“外王”说成上面所引的那样,可以理解。
但是对不起,没有“外王”,只有内圣。你可以是内心的圣人,内在的圣人,内敛的圣人,但任何人无法去“王”别人,更无法去“王天下”了。王道是不存在的,假使冯友兰读懂了孟子,就不会这样说了。
在同书中,冯友兰说孔子“在鲁国政府任职,到五十岁时已经升到高位。由于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冯友兰用美国概念说孔子,也可以。我重点批判的是他把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搞成是“政局混乱”,据我研究,孔子离开鲁国的最大原因是当时鲁国国君大臣不敬神,作为鲁国的祭司(孔子一面为鲁国相,一面为鲁国太庙祭司),孔子无法容忍。这事我会专门详说,在本书第四卷。
近世的老先生中,我最喜欢梁漱溟,不喜欢冯友兰。在北大混的时候,每次我走过冯的三松堂,一点感觉都没有。相反,每次我走过政协大楼,我就想起当年梁漱溟与毛泽东辩论的情况,心中总是肃然起敬。
梁漱溟最得孟子真传。我不是说他学问好,而是说他有骨气。
全盘否定王道霸道
孟子批判武王伐纣“血流飘杵”,这是对霸道王道的全盘否定。仁义与“王道”不是一回事,正好是它的反面。历代暴君一面说仁义,一面行“王道”(霸道),两面三刀,浑水摸鱼,明眼人须明辨之。
当他说“王道”时,我们就说,对不起,没有王道。当他说“仁义”时,我们就说,对不起,我们是野人,不懂你说的劳什子仁义。
其实我们是真好仁义的,只是不想要屠夫的仁义而已。这不是我的观点,是孟子的观点。
二
吃喝拉撒是真正的仁义
[一段天然,一身正气]
本章讲孟子“仁义”思想
不要老想着办别人
孟子的一大学问是把孔子讲的仁爱发展为他讲的仁义。两个词一字之差,差别大了。但归根到底,又并无差别。孔子之道即孟子之道,孔子即孟子,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仁爱是仁者爱人,是向外。
仁义是有所不为,是向内。
说到底,二者都是是向内修心,不是向外发力。
有个朋友老听我讲固有之道,讲只要内圣、不要“外王”,讲只要修身,不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担心说:“那么你把别人怎么办?把大家怎么办?”我说:“正因为我不把别人怎么办,不把大家怎么办,我这是爱大家、爱自己呀。我从来没想过去办别人。”我的朋友若有所思,离去了。
孔子说:“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把这条原则切实施行。孔子说出这话时,当是从周游列国归鲁以后的事了,否则他断不会有这样的修为。孔子当初正是“己所不欲,必施于人”的。孔子在鲁执政,杀少政卯,堕三都,强迫别人跟他走。他失败了,他当然失败了。他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孔子领悟到这一点后,就豁然开朗,一切都明白了,独善其身,再不说去拯救别人了。
这个时候的孔子学说日益精纯,真正有益于人心世道。
有了孔子的教训,孟子周游列国时,就不再幻想劝说诸王行仁政了。世上哪来王道?哪来仁政?孟子只管自己成佛,哪管别人升天?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训人,训完就走,决不拖泥带水。他深知他如果强行推销自己的产品,效果不会比孔子好到哪去。因此他干脆不讲那么多,就讲那一点。哪一点?正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我抄两段书证明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要求孟子为他带来“利”,而孟子说:对不起,我不懂什么是利,我只懂什么是义。孟子具体解释“义”的含义:“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什么意思呢?这话是说:关心你的家人吧!这就是仁与义了。好,孟子把仁义的概念从天下国家回到了家庭,最后又回到了每个人身上,这样,我们的仁义就真是我们生命中的东西,而不是外界加给我们的了。孟子说“义大于利”的意思正是回到自己,别再侵扰别人。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这就更明白了,勿需我再解释。
我怎样讲孟子
我阐述孟子之道,根本不是从书上入手,要说抄书引经据典,谁不会?我讲孟子,讲一切人,都是本着自己的心。我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生活经历切入古人,每每能中。因为我发现,人与人原是一样,古人与今人有别乎?孟子与王少农有别乎?无所别也。
明理戒杂
仔细分析一个人每天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清早,人还沉浸于梦境,这时的人是自我凝视的。梦,使他沉下去。随着太阳的升起,人想起了要做事,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互动:见各种人,做各种事,去各个地方。有的人会做事,有的人不会做事,有的人顺,有的人不顺,但不管什么人,只要到晚上,那么他总会从白天的浮躁慢慢过渡到夜晚的宁静。
如果你夜晚都不能宁静,那么你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宁静下来,舒服起来。看书、静坐品茶、看电视上网、去小卖部买酒、洗澡,这些事情都可以战胜狂躁。
但有一点,你必须用心去做,洗澡就洗干净,买酒就买好酒,买酒的时候不妨与那位阿姨多聊两句,听她说她儿子的婚事多么喜人。如果你看电视看不到自己喜爱的球赛也无所谓,你可以从网上知道结果。你喝茶就要喝好茶,喝大众一点,不要喝那种不知名的茶,像龙井、毛尖、普洱茶,都是不错的。至于静坐,最好坐硬木椅,不要坐让人瘫痪的软沙发。前段时间我在一个老头手上买来一对晚清的太师椅,居然才八百块钱。我把它放在书桌旁,不时坐坐,比太师还舒服。至于看书,我劝你不要看那些杂书,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看看他们怎么过来的,你就全明白了。
人生无聊时,驱动“情”字诀,也可驱动“狠”字诀。你就发狠一回,相信一下别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看看又何妨。
我们且看孟子论食与色。
孟子论食之道
“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曾晰是曾子(曾参)他爸。羊枣是羊肾,不是枣。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羊枣,实小黑而圆,又谓之羊矢枣。”纯粹乱说。羊枣是羊肾的雅称,因为样子像枣,所以叫羊枣。脍炙即烧烤。公孙丑是孟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