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引《诗经》说话,不是为了显学问,而是显有来头:因为《诗经》句句讲周礼,讲律法。引《诗经》等于说“我讲的全是有律法上的根据。”
孔子弟子中,最擅长外交的是子贡,子贡有使楚、救陈,伐吴、强越之功,是与苏秦张仪齐名的纵横高手。孔子曾把子贡比作一种祭器“瑚琏”,是对他学《诗》有成的嘉奖,但子贡《诗》学尚不及子夏。
学《乐经》,可以做太庙中的乐师。
这是一个终生席位,因常年侍奉上帝与陪伴国君,地位也相当高。
孔门弟子中,学《乐》有成的是鲁大师(太庙大乐师)与子游。子游是吴国人,即言(yan)偃。“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段话讲,子游在武城做小官,孔子经过,听见子游在弹琴唱歌(不是玩,而是演练祭乐),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小地方用不着这些。子游回答说:“我听老师您讲,‘君子学道就会去爱人,小人学道就好使’,如今我在这里演练祭乐,意在使之闻之,感化他们。”孔子马上对身边随行弟子讲:“子游说得对,我刚才说的是开玩笑。”
此事非常有意义,一可见孔门弟子可以执理反对孔子,而孔子很高兴,正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二可见孔子师徒说话常用祭祀时专用的术语,可见熟练之极,已成习惯。“割鸡”、“牛刀”,都是祭祀专用,指杀鸡宰牛,向神致以牲礼。三可见子游境界很高,已知道自觉演礼。子游在此说的“道”指乐,以乐为道,子游不愧是孔子传人。
学《周礼》,可以为祭祀官,即儒。
孔门弟子中学《礼》有成的有有若。《论语》称有若为有子,地位相当高。《论语》一书即有子门人编成。有若得孔子礼学精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有子这段话简直就和孔子说得一样有水平。意思是:律法的应用,以和谐为最高境界。先王传自上帝的道太美了,我们无论灵性大小,人人都应遵行。有些事不能去做,知道了什么是和谐(指一切以律法为准)才能做到和谐。如果不用律法来节制,看起来再好的事也不能去做。
此处的“和”,指人遵行律法,可以达到神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先王之道”,即周礼。
孔子弟子中特别好《礼》者还有南宫敬叔,南宫敬叔曾主动向鲁君请示,伴随孔子一起去周邑,向老子问礼。
学《书经》,可以从政,也可以为史官。
孔门弟子中,学《书》有成的是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述而》)曾子此处说的“传”就是指《书经》,这是一个传统说法,《左传》里引用《书经》也说“传日”。曾子能主动“三省吾身”,而非被动,可见修养极高,已入圣境。
学《易经》,可以为祭祀官,也可以为军事指挥官。
学《易》为祭祀官,因为祭祀需要占卜。又,当时打仗前都要问神占卜,因此学《易经》非常好找工作,常为阵前指挥官。
学《易》也可以从政,这两者的联系在于:《易》遵乾道;亦即遵君道,习《易》者被视为忠君者。
孔门弟子中习《易》有成的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肝臂子弘。”这是鲁易(即周易)南传的情况。
《史记》又讲:“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这是讲到了汉朝,士人可以通过精通《易经》为大夫,可见由周及汉,皆视《易经》为高深学问,非善能祷神者,无法入其门堂。孔子易学自然是易学正宗。
学《春秋》,可以佐天子。
要想官做得大,学《春秋》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春秋》从头到尾都讲怎样帮鲁君治国、怎样帮周天子平天下。《春秋》是宰相必读书。
《史记》载:“弟子受《春秋》。”我揣摩太史公语气,是讲孔子把《春秋》普遍讲给了所有的弟子听,而非像其他五经一样,有针对性地专传某些人。如此看来,《春秋》当是孔门必修课,其他五经则是选修课。这是因为,《春秋》最能体现周礼精神,又是史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又简短,一读就通。
孔门弟子中,学《春秋》有成者为子思、子张等人。“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子张一开口就问:“老师,是不是学了您的《春秋》就可以预见十代人?”他这么问,心中已有答案,当然是“十世可知”,之所以问,是谦逊。子张能预见十世,不精通《春秋》焉能为此?《春秋》一书据《史记》讲,“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通讲三代世运。以此类推,当然十世可知。孔子在对子张的解答中,通讲三代,归于一个词“继周”,谁继承周道,谁就是合格的律法传人。
《春秋》在整部六经中,学问最大,信仰最纯,虽然成书在六经之末,微言大义却是六经之首。如果不是孔子亲撰《春秋》,那么五经就只是一堆经书。有了孔子作《春秋》,先王之道才从庞杂的三代经籍中彰显。
精通六经者唯有颜回
孔子弟子中,全精全通六经者,唯有颜回一人。“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论语·先进》)孔子说颜回不仅在帮助他,更对他的话没有不高兴的。可见颜回对孔子之道全部认同、全部知道,孔颜二人浑如一体,正如孟子所赞“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揆就是法度,孟子赞美孔颜都是律法传人,圣心合一。
颜回是孔门大弟子,是孔子的亲密朋友,是众所周知的孔子接班人。不幸颜回早死了,孔子大叹:“天丧予!天丧予!”师生二人感情之深,让后人赞叹。
孔子办神学院
孔子弟子三千,门下贤人七十二。这么多人肯定来自各国,而非只鲁国一国之产。
孔子的学堂设在何处?我以前认为在孔子家中,就像季氏的学宫(官学),后来一想,不对。孔子的财产在周游列国前已经散尽,否则他不会在旅途中有绝粮之事。孔子返鲁后,财产不会恢复到当初为相时一样多,虽说三千弟子的束修加在一起,收入也不菲。
孔子没有财力在家里办一个能容纳三千人(平时至少也有几百人)的大学院,并且在家中演礼也不便,因此孔子考虑再三,请示鲁君,最终将大学院设在太庙中。从此太庙即太学,中国太学传统,实自孔子始。
我们常说孔子办私学,是指他在周游列国之前的事。孔子说他“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抽象的立人、立德,而是实指办立私学。孔子三十立私学,我这个观点也与《史记》相合。孔子辞官周游列国又归鲁后,在鲁国太庙设立的大学院,已与太庙同体,不再是私学,而即神学院。这是中国神学院的开始。
孔子所办的学,先为私学之始,次为太学之始(大学之始),最终为神学院之始,世人应知之。
我画的这个图最大的疑点就是鲁国为什么要把“外交部”设在太庙中?这是鲁国的特殊国情。
当时,各诸侯国都把“外交部”设在国君的宫殿中,这样方便办事,但因为鲁国有各国都没有的太庙,是周邑之外另一个宗教中心,因此鲁君除了像别国一样在国君的宫殿中接见别国使者,按照惯例,常会把客人请到太庙“会礼”,这样更显鲁国的威望,仪式更隆重。尤其在别国君主到访时,鲁君就一定要在太庙中接见贵客了。
《左传》定公十五年载:“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指鲁定公)受玉卑,其容俯。”这段话就记录了鲁定公在太庙接见邾国国君邾隐公的情况,二人一个献礼,一个受礼,仪式极为隆重。而子贡作为孔子弟子,得以观礼,事后还向孔子报告了此事。
需要注意的是,《左传》此处用了一个“朝”字,意思是朝拜,鲁国的地位在当时等同于中央王朝周,是全中国的第二大政教中心,于此可见。
下面专讲《诗经》与《书经》。当然,限于篇幅,不可能太具体,我略就孔子编此二书的微言大义阐述一二,余下的自然贯通。
孔子编《诗经》
我们一看《诗经》的体例,就明白了孔子“宗周”、“重鲁”、“怀殷”的意图。《诗经》分三大块:国风、雅、颂。雅又分小雅与大雅。
——《国风》正风俗。
“国风”的意思是:中国风俗。看来孔子又是一位民俗专家与民间文学家了。国风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一大成果,不四处采风就不可能有这十五国风。
孔子周游列国十余国,这与十五国风的数目大体相当。孔子曾游卫国,所以《诗经》有卫风。孔子对周邑十分熟悉,所以《诗经》有王风。
《国风》开篇即为《周南》、紧接《召南》,《国风》中间部分又是《王风》,此三地之风都来自周邑及周边地区,孔子“宗周”的意图十分明显。
我们一打开《诗经》,第一篇就是《周南·关雎》,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人朴素自然的民风朴面而来。孔子将《关雎》编为《诗经》第一首,是很有意思的:这首讲周人恋爱婚嫁的名篇,正体现了周礼,它反映了孔子“礼即自然”的礼学思想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美学思想,当然也反映了“圣人重人伦、圣人重人欲”的仁学思想。
——第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男欢女爱,见色生情。
——第二段“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讲因情生欲。
——第三段“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讲热恋中的男人倍受煎熬。
——第四段“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讲此人经受住了折磨,没有做出非礼的行为,而是选择了交朋友的办法,“琴瑟友之”,以情与礼打动恋人。
——第五段“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讲有情人终成眷属,君子吹吹打打,将淑女迎娶上门。这是“礼”的妙用,礼成全了情与欲,使色不空。
《国风》所有诗篇全部都贯穿了孔子这一思想:礼使俗成为礼俗,是律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造就了生活之美。
如果仅凭人类的本能,生活就很糟糕,“人异于禽兽者希矣”,人和动物原本没什么两样,动物见了动物中的美色,就会毫不犹豫上前强暴交配,如果在发情期,雌性会更危险。人类异于此,人类也要交配,且性欲之旺不亚于动物,但人类懂礼,知道要一爱二求三用礼,这样才会成为永久伴侣,而非露水夫妻。所以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把正面歌颂周礼的《关雎》编入《诗经》的同时,也编入了一些反面教材,如《卫风·氓》讲弃妇,批判了男人乱始弃终。又如《郑风·溱洧》,讲一群男男女女在节日上调情,送花,性乱,群交,这首诗说明了“多情必乱礼”。《郑风·将仲子》则直接对非礼的求爱者说“不”: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讲不是不爱你,是讨厌你乱来。我们把《将仲子》与《关雎》对比着看,更能明白孔子的用意,那就是“情归于礼,礼来成全情”。
孔子采十五国风,观全国风俗,编《国风》,展示给列国君臣看,意在移风易俗,改革时蔽,使民心复古,周礼不废。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也”。讲他编《诗》的总目的是让人心无邪,民风归正。
孔子采风之举不是他的发明,乃是传统。夏商周三代王朝,都专设了采风的官员。孔子采风编《诗经》,这事特殊之处在于:孔子并非周的采风之官,他却行了采风之事,此事可见孔子热心周礼,主动为之。又可见他身份崇高,虽为越权之事,却不算是非礼。孔子是周鲁太庙大祭司,当然有巡游全国采风以正周礼的资格,这也是他本份。
——《雅》是普通话。
《小雅》、《大雅》的“雅”意思是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即官话。它以周方言为准,参考鲁、宋等地语言,成为全国通用的官话。这官话口音上用周音,那么就需要一个标准的文字读本《雅》。
孔子编《雅》,是紧接着《风》编的。即采十五国之风,礼已正矣,又将《雅》作为纯粹的正面教材,展示给列国君臣及公众,意思是:喏,周礼在这儿,话应该这么说。
《风》是民歌集,《雅》是普通话读本,同样以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出现。
孔子编《雅》,是专给列国君臣及孔门弟子看的,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即此。孔子编《雅》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范本。这个范本作用大了,熟悉它才能更好地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与开会、外交时说好话,一是正口音,二是正思想。我们从当时的情况看,确实如此,如《左传》所载当时列国官员外交时引用的《诗经》词句,绝大部分都是引自《雅》,几乎没有引《风》的。引《风》干嘛呀?又不是谈情说爱,引《雅》才是办正事的口气。
孔子本人说话,也爱引《雅》。如: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以不富,亦祗以异’。”(《论语·颜渊》)
最后两旬“诚以不富,亦祗以异”就是引自《小雅·我行其野》。
孔子还补充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讲《诗经》、《书经》、《周礼》都是规定的官话读本。《诗经》作为三大普通话教材之首,于此可见。而孔子此处讲的《诗》,实指《雅》、《颂》。
顺便提一句,孔子此处将《执礼》与《诗》、《书》并列,显然就是《周礼》的异名。孔子不直接说是《周礼》,而说《执礼》,为何?“执礼”一词透露出:这本书就是用来执礼的,即用以指导祭礼,“执”,持也,是讲主祭者手持此书,好照样进行无误。当然不必手中一定有此书,心中有本书就行了。《执礼》即《周礼》,也有可能《周礼》中最实用的一部分。
《诗经》颂扬周礼
《雅》分《小雅》、《大雅》,《小雅》是周邑庙堂之歌与京郊民谣,接近《风》;《大雅》是周人历史,接近《颂》。这么一看,孔子编《诗经》的思路就出来了。
总旨:颂扬周礼。
办法:循序渐进,从边缘进入核心。先讲民风《风》,次讲首都之风《小雅》,再追朔周人历史《大雅》,最后直接歌颂周礼,是为《颂》也。
道为四
孔子编《诗经》不是分为上下两册,将风与颂直接对立,而是分为上中下三册,在风与颂中间插入雅,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作为过度。
孔子这种“一分为四”的做法正体现了“道为四”的周人思想。
“道为三”,这是很多人知道的,老子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此。今人庞朴公有专文讲“道为三”。我原来也认为“道为三”,后来一个偶然机会才知道“道为四”。
我家在良乡,位于北京西南,是古北京的发源地,是真正的北京城,西有燕山周口店,东有永定河,确是国都气象。良乡有座商周博物馆,我刚到良乡安家时,去看了一回,一看就震惊了。一是震惊于北京果然是古都,该博物馆馆藏文物显示,北京(燕邑)在周朝时就已经是大诸侯国燕的都城。北京的建都史其实是从周朝开始,距今约3300年。
我更大的震惊是在馆中发现一个墓葬,我把它称为“周坑”。我看到周坑中很整齐地放着一具人的尸体和六具马的尸骸,其形为:
这反映了周人“一分为四”的哲学思想。
墓主人无疑是当时燕邑大诸侯,否则不可能有这种为王者专用的殡葬仪式。很显然,燕侯盗用了周王专用的殡葬礼仪,在当时已属越轨。
周坑燕侯墓葬中,人与马“一分为四”的具体寓意是:
一人,即独尊。
二马,即左右大臣。
二马分为四马,指百官。
我于是又可知周朝的国家形态与官僚制度也是本着这种“一分为四”的思想。
先来看周朝官僚制度:
我们知道,一分为四的“四”指“二”的分裂,不一定确指“四”,而是指有多个。
这种“一分为四”与“一分为三”的不同之处在于:
两相比较,即可看出“一分为四”是最稳固的金字塔,是道本身,道为四。而“一分为三”是残缺不全、容易倒塌的金字塔。
周人用“一分为四”的思维建国,因此国家机器异常坚固,创下人类历史之最:一个朝代运行了八百年。
八卦为四
周人“一分为四”的原理为易经八卦,是周文王摒异复杂而残缺的殷人思想,直接回到伏羲八卦,悟出的新八卦样式。
这个“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原理图,就是文王悟出的至上天机,文王用它来建国,果然得到了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