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
肝脏的主要代谢功能有对糖、脂肪、蛋白质的同化、储存、转化和异化;核酸代谢、维生素的活化与储存;激素的灭活及排泄、胆红素及胆酸的制造;铁、铜及其他金属的代谢等,其次还有排泄、解毒、造血和凝血功能等。因此,肝脏也被形象地称为“人体化工厂”。肝功能检查的意义,在于协助诊断各种肝病,包括最常见的乙型肝炎,对黄疸进行鉴别诊断,可估计疾病的严重性及治疗效果(注:由于近几年来,各实验室采用的机器设计不同,各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也不同,以下正常参考值仅供参考,临床上应以各实验室标准为依据)。
一、酶类检查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参考值为成人5~35U/L。肝脏合成酶最为丰富,当肝脏发生疾病时,ALT升高较其他酶更为敏感,所以临床上广泛应用。正常新生儿ALT水平比成年人约高2倍,出生后约3个月降至成年人水平。这是因为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较大,ALT易从肝细胞渗入血浆,可使血清ALT水平升高。被测血清不宜反复冻融,否则会影响酶活性;酶活性在室温只能保存2天;采集标本应用血清而不用血浆,因抗凝剂会使反应液发生轻度浑浊;红细胞内ALT含量为血清的3~5倍,故要避免溶血。尿中仅含微量ALT,所以不推荐分析尿中ALT活性。
ALT检查的临床意义为:①凡肝胆疾病及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活动期、药物中毒、脂肪肝、肠道疾病等均可增高。②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③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④药物影响,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其他药物引起过敏时也可增高。但例外的是,在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如出现胆红素持续升高,而ALT活力下降,是预后不良的一种征象。如果是缺乏病原学依据的单项ALT升高,需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持续2周以上,结合临床表现,方能考虑病原未定型病毒性肝炎。
如何看待肝炎治疗过程中的转氨酶升高?一般情况下,肝炎病毒是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的,只有它的某些抗原出现在肝细胞的表面。在肝细胞表面还会出现另一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当这两种抗原同时出现时,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就会与这两种抗原同时结合,把这个肝细胞杀死,使肝细胞内的肝炎病毒释放出来,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就被清除了。因此特异性免疫清除肝炎病毒的过程,必然伴有肝细胞的破坏。肝细胞破坏了,转氨酶就从肝细胞内释放出来,血清转氨酶就会升高。免疫增强剂中,有的能增加肝细胞膜上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如α干扰素),有的能提高杀伤性T细胞的活性,不管哪一样都会增加肝细胞的破坏,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这种升高,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说治疗有效了,坏事是说肝细胞破坏的多了。如果转氨酶上升的不是很高,病人自觉良好,不出现黄疸,则可在密切观察下继续用药,常常在继续用药的过程中转氨酶反而会下降,甚至恢复正常,病毒指标也常会得到改善。但如在转氨酶升高的同时症状明显恶化(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加重,甚至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则应马上停药,进行保肝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常会很快好转,病毒指标也常会改善。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参考值为成人5~40U/L。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多,各种肝病时肝脏同时释放AST,使血清AST升高。AST与ALT的升高,提示肝细胞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及线粒体损伤,常在症状出现之前酶活性已经增高。当肝功能正常时ALT<AST,肝病时ALT>AST,恢复期时虽然二者均为正常,但ALT仍>AST,直到完全恢复才使ALT<AST。在肝炎、心肌炎、肌炎时AST均可升高。ALT/AST正常均值1.15,急性肝炎时比值0.3~0.6者预后好,1.2~2.4者预后差,肝炎肝硬化多为1.5~1.8,肝癌则半数>3。但上述比值,也非绝对规律,应慎重分析。如AST/ALT比值,在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AST的轻度增高。
(三)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考值为女性1~12岁<500U/L,12~15岁<40~150U/L;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40~150U/L。一般为35~130U/L。
在梗阻性黄疸、急慢性各型肝炎活动期、肝癌等时,ALP均有升高。在胆系疾病如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时也可升高,故可将其作为胆管疾患持续存在的重要线索。骨骼内含此酶特别丰富,故骨疾患及损伤时,骨骼中酶释放到血液,引起酶活力的增加。要鉴别其来自于骨骼还是肝脏,可做热稳定实验。即将血清置于56℃加热10分钟,则肝病患者酶活力可保存在43%±9%,均在34%以上,而骨病患者仅保存在17%±9%,都低于26%。此外,在判断肝病患者预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因有严重而弥漫的肝脏损害者,血清ALP活性反而下降。
(四)L-γ-谷氨酰基转肽酶(GGT)
GGT又称γ-GT,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1~50U/L,女性7~32U/L,一般为10~48U/L。红细胞中GGT含量低,溶血对结果影响不大。
人体各器官中γ-GT含量高低按以下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脑。肾、胰、肝含量之比为100∶8∶4。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力显著增高;在诊断恶性癌患者有无肿瘤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嗜酒或长期接受苯巴比妥类药,血清酶活性会升高,某些避孕药可增高20%,故有助于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在实验性肝癌的癌前期细胞团中,γ-GT为正常组织的40倍,应用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γ-GT有助于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但作为肝癌标志物的特异性欠佳,因在急慢性肝炎活动期、梗阻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时,都可以升高,所以不能认为γ-GT升高就是肿瘤。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
正常参考值为总胆红素≤17.1μmol/L,直接胆红素<5μmol/L。
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对黄疸的诊断及判断其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之比值,在溶血性黄疸<20%,肝细胞性黄疸>40%,阻塞性黄疸>60%。对疾病的诊断,还需结合ALT来认识。总胆红素轻度或中度升高,ALT正常,提示慢性肝病或体质性黄疸或非肝细胞性黄疸;而总胆红素正常,ALT升高,通常要有病原学诊断的支持才有意义。
三、血清蛋白与蛋白电泳检查
正常人血清总蛋白(TP)为60~80g/L,白蛋白(Alb)35~55g/L,球蛋白(G)20~30g/L,A/G≥1.5。将血清点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通过电泳将血清分为白蛋白(A)、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个组分,正常人有一定的比率,分别为白蛋白60%~70%、α1球蛋白2%~3.5%、α2球蛋白4%~7%、β球蛋白9%~11%和γ球蛋白12%~18%。
血清中的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慢性肝病时白蛋白浓度降低,同时伴有球蛋白浓度升高。低白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A/G降低或倒置,是肝炎肝硬化的特征。当白蛋白低于30g/L时,往往伴有腹水,由于白蛋白半寿期约20天,其变化要在1周后才显示出来,故在急性重型肝炎可能无明显改变,但在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白蛋白不仅减少,而且随着病情进展进行性降低。γ球蛋白增高几乎见于所有肝脏疾患,但常见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时,A/G≤1。在病毒性肝炎时,如γ球蛋白增至正常2倍以上,伴ALT在正常10倍以上,提示为重型肝炎。
(孙元振)
常用的其他有关血清指标检查
一、血氨
血氨正常值,Nessler显色法≤35μmol/L,酚一次氯酸盐法<85μmol/L。肝病病人,当血氨超过正常值2倍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肝炎肝硬化病人发生肝性脑病时,常见血氨明显升高。但在急性重型肝炎,往往出现血氨无明显升高的所谓非氨性肝性脑病,其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改变以及糖、电解质代谢紊乱有关。
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2~15秒,比对照值延长3秒为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正常值为75%~100%。
PT延长和PTA降低提示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衰竭,是重型肝炎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但本项指标并不是肝脏疾病特异的。异常结果还见于: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②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如DIC;③某些药物作用影响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
三、血脂
血脂常规包括血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Ch)。正常值为三酰甘油0.5~1.5mmol/L,胆固醇3~6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