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赵王问前方战况如何。就有近臣奏道:“那廉颇吃了几回败仗,损兵折将四五万,现在高筑营垒,躲起来不敢应战了。”
赵王听了,极不高兴,近臣又添油加醋的说:“这廉颇啊!毕竟是老了,胆怯得很,屡战屡败,长此下去,怕不日就要投降了。”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于是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
派出的官差回来报告廉颇的原话(应该是被润色过的),说:“现在时机未到,不能草率出兵。我廉颇南征北战数十年,用兵无数,是战是停,心里明白,大王自不必操心,只管打理好朝中的事就行了,其它的不要多问。”
我想,这个官差也一定拿了秦国的好处,他非要添油加醋地挑拨君臣关系。
赵王听了,当时大怒,喝道:“廉颇想造反不成!”
拿了秦国好处的近臣看机会来了,就趁机进谗道:“大王啊!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廉颇毕竟是先王的人,在他眼里,大王恐怕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你的王令他怎么会听呢?”
又有小人说:“十年前,先王要他出兵援救韩国,他都推三阻四的不去,最后还是马服君赵奢带兵前往援救。你说,这先王的命令他都要违抗,更何况是大王呢?”
赵王正在胡思乱想,某位近臣又补了一句:“还是自家人最靠得住!”
赵王特别关注,问:“自家人?”
“对啊!自家人!马服君赵奢不正是大王的同宗吗?十年前,他率赵军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真是扬我国威啊!”
“可是他死了!”
近臣这是牵着赵王的鼻子走,见对方很听话,于是又进言道:“大王可曾听说过赵奢之子赵括?”
“从未听过!”
那近臣侃侃说道:“赵括自幼熟读兵书,钻研兵法,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排兵布阵无所不能。更得其父悉心指教,与赵奢相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赵王当然不会轻易就召见赵括,然后叫他统兵的。
那近臣又说道:“大王可曾听秦军中流传过‘秦军战无不胜,唯惧于赵家军’的话?这赵家军指的就是赵奢一家带领的赵军。”
也有人说:“现在邯郸城都传遍了,说秦军最惧怕的只有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
还有人说:“秦军更嘲笑,赵国今已无大才,独有赵括者,却闲家在中做女人。他们哪是笑赵国无将,他们是笑赵国无明君,笑大王您不会重用贤才啊!”
赵王对廉颇先前损兵折将本已不满,今派人催战,却又固守不战。
赵王当时想的当然不是赵括到底有没有本事,会不会带兵的问题。
他所想的是:“你廉颇太不听话,居然以老卖老,把我的命令当耳边风。你廉颇再有本事,如果不听我的命令,那还不如养一条狗。既然都说赵括是统兵之才,那我就赌一口气,把你换掉,让你跟我横。”
打定主意,说换就换。
于是当下就传令,拜赵括为上将军,赐以黄金彩帛,增调20万精兵,持节前往以代廉颇。
赵括这书呆子成天躲在书房里埋头苦读,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像他父亲那样成就功名。
果然,他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有人将天大的好事罩在他的头上了。可他此时并不知道眷顾他的是死神,而不是福星,可能到战死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他只是别人的一把刀。
一把屠杀四十多万自己同胞的刀,一把亡国的刀,一把促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刀。
赵括(?—前260年),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射死,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致使赵国从此走上了灭亡之路。中国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纸上谈兵的人就是赵括。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
一旦代将,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者。
一个不爱士兵的将领怎能得到士兵的拥戴。
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一个自私的人,怎能得到众人的誓死效忠。
正当赵括兴奋得睡不着觉时,他母亲却加以百般阻拦,甚至请求赵王不要让赵括带兵。
赵括的母亲听说他不日就要率大军起程,于是就哭泣着跑去找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问:“这是为什么呢?哪有作母亲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封侯拜相不为他高兴反而前来阻止的?”
其母说:“他父亲做将军时,尚且与士兵同吃同睡,同苦同乐,所得赏赐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一旦为将就不再过问家事。再看赵括,才做了几天将军,就作威作福起来,军吏不敢直视他,大王赏赐的金帛独自占有,天天想着买车买房。他没一点像他父亲,像这种人怎么能带兵打仗?”
赵孝成王坚决道:“我意已决,休得再说。”
赵括的母亲坚持说:“这也是他父亲临死前的意思。他父亲说,赵括不懂变通,未经世事,不可为将,一旦为将,必定致使赵国灭亡。”
还没等赵王开口,其母又进谏道:“他父亲在世时,曾经说过,能保赵国者,只有上将军廉颇,请大王让廉颇将军继续为将,令赵括随军,如此才能保住赵国的江山。”
赵王怒不可遏了,威吓道:“大军未动,你一个妇人却在此妖言惑众,乱我军心,若不是看在你是赵括母亲的份上,定斩不饶。”
喝罢,就叫侍卫将赵括的母亲拖走。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赵括的母亲不仅是为赵国的将来着想,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安地活着。
可是赵括却鬼迷心窍,一心要赴鬼门关,任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前脚才打发了赵括的母亲,后脚又有蔺相如来进谏。
蔺相如叩头请谏道:“请大王收回成命,莫要上了奸贼的当。能保赵国的只有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难堪大任啊!”
赵王刚被赵括的母亲吵得头大,现在见蔺相如又来说这事,当时火冒三丈,大吼道:“别人都是奸贼,只有你蔺相如和廉颇是忠良?本王就不信,赵国不用你二人,它就真的要灭亡了!”
蔺相如又是叩头又是哭泣,苦苦哀求,硬是要赵王三思再三思。
赵王实在忍无可忍了,就叫侍卫将之拖出去,狠狠的打了三十大板。
蔺相如本来就是带着病前来进谏的,偌大的年纪了,哪再经得起这内心和身体的折磨。
从此之后,蔺相如卧床不起,虽说还有口气在,那也是因为放心不下赵国,断不了那忠良之气罢了。
赵孝成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洗之前赵军屡战屡败的晦气,就不计后果地将邯郸仅有的二十万大军尽数调与赵括带到长平(今SX高平境内,位于SX晋城北)去与秦军决战。
此时的赵国邯郸,拥兵不过五万,更无大将驻守。
这次长平决战,赵国可谓是倾巢而出。
不日,赵括率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赶赴长平。
赵括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得意洋洋地向着秦军为他掘好的墓地驶去。
赵括才踏上征途,秦昭王便私自来见白起。
白起在家中深居简出,差不多与世隔绝多年。
秦昭王见了白起,直说道:“赵国已换赵括为将,现在正率二十万大军赶赴长平,加上原先驻扎在长平的赵军,共有四五十万之众。赵国把所有的军队押在长平,就是想与秦国一决雌雄,秦国和赵国将来谁能一统天下,关键就看长平之战的胜负!”
白起深思着,没有回答也没有多问。
秦昭王见白起态度冷漠,就发狠话说:“我要赵军在长平决战中全军覆没,而能做到这点的,只有你白起!长平,长平,经此一战,是成是败,天下都将长久太平。”
白起听出了秦昭王的意思,如果他不统兵,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才从牙齿缝里挤出几个字来:“请大王答应我一事!”
秦昭王转过头来,慷慨地叫白起只管说。
白起有些颤抖着说:“请大王名义上仍然拜王龅为统帅,我只在暗中统兵。我掌兵的事,秦国上下,秦军上下,都要绝对保密。除大王、臣相、王龅外不可有第四个人知道。”
秦昭王问道:“你还是走不出十年前兵败的阴影?”
白起抖瑟着说:“如果赵军知道是我统兵,定会在背后嘲笑我,在军中侮辱我,那种滋味有如万虫蚀心,让我生不如死。再者,赵括不知道我在军中,可以使赵军懈怠,以便我从背后捅他一刀,将赵军斩尽杀绝。”
秦昭王对白起的狠毒和心计既佩服又惶恐。
他想,像范雎和白起这些人,等打败了赵国,统一了天下,一定要除掉的。
于是,秦国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