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6年,李冰奉秦昭王命,前往蜀中任太守,时年51岁。
李冰到蜀中任太守,深得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那些曾经跟他一起治水的工人们听说此事,都喜出望外地等待着他的到来。
李冰才到蜀中,身边便围满了很有经验的岷江治河工人和当地有名望的人,他们都纷纷议论,秦王给蜀地派来了好太守,从此,蜀中有望了。
李冰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带着当地经验丰富的治水民工不分日夜地沿着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岷江目前的水情、地势等情况,以制定出最好的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并将之付诸实践。
经过数天的实地考察,在李冰的带领下,民工们对李冰的治水方案都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天,李冰和他的儿子带着数十个民工来到了玉垒山上,将他之前绘画的治水图铺开来,一边看图一边指着玉垒山上游的岷江段对众人说:
“我们治理岷江的宗旨有二:一是防洪,不让岷江祸害两岸的农户和田地,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流淌;二是利民,也就是灌溉和饮水,治理后的岷江不仅不会祸害百姓,还要造福百姓。我要让自玉垒山以下的岷江中下游成为天干不怕旱,下雨不怕涝的千里沃土。”
众人若有所思地听着李冰的畅想,时而不住地点头称是。
李冰指着岷江上游说:“第一步,我们要在岷江的两岸修筑坚固的堤坝,以此来约束岷江水流,使之不能四散,从而乖乖地按照我们的意志流淌,此堤一定要固若金汤,因此我将之命名为金堤。”
众人对此深有感触,都说有了金堤,岷江便听话了。
李冰接着又对照着图纸对众人说:“等金堤筑好后,我们就在岷江上修筑一条形状似鱼的分水堰,此鱼堰呈逆流而上之势,将之称为鱼嘴,以此来将岷江一分为二,靠西的一股叫外江,靠东的一股叫内江,外江用来分洪,内江用来灌溉,为了保证灌溉,要让内江的流水量超过外江。”
李冰说罢,就问李二郎:“小子,你知道我为何要把分水堰修建成尖而细长的鱼型吗?”
他儿子笑了,得意地说:“父亲曾经跟我说过,尖而细长的鱼最能排开水的冲力逆流而上,这是您在观察各种江鱼游行中领悟到的。把分水堰修筑成鱼状就是为了减少岷江水对堰身的冲击力,如此既有利于施工,也更能使堰身长久不决。”
众人听了,都欣慰地笑了,都说李冰教子有方。
李冰又接着说:“等岷江分水成功后,便在内江和外江中开渠引水,以灌溉岷江以东和以西的土地。外江开渠引水比较容易,可是内江就复杂多了,因为蜀中的300万亩良田主要分布在岷江以东,这不仅要求开渠合理,还要能自动调节流水量。”
众人一边听李冰说,一边冥思苦想。
李冰接着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好多年才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之法。”
众人都摒住呼吸,迫不及待地等着听李冰的方法。
李冰说:“在修筑分水堰(鱼嘴)之前,我们要在玉垒山中沿东南方向开凿出一个可以通人直立而行的这样一个圆孔作为引流内江水的渠口,我将之称为宝瓶口。”
“然后,在玉垒山和分水堰(鱼嘴)的尾部之间还要修筑一道坚实的堰坝,以此来保证有足够的内江水流经宝瓶口,我把这个堰坝称为飞沙堰,它的作用不仅是保证灌溉供水量,还有沉积和流失泥沙的作用。”
李二郎听了,若有所悟地插嘴道:“玉垒山坚固如玉,这个宝瓶口便是一个最好的天然阀门,它和飞沙堰完美地配合更是使得所需的灌溉流水量常年如一。夏秋之季,宝瓶口不能容纳的内江水便从飞沙堰流出,而春冬之季,飞沙堰又将所有的内江水拦住以供给到宝瓶口,这样,一年四季,流经宝瓶口的水始终如一,再也不会出现旱涝不调的现象。”
这么一说,众民工们才完全理解了,都深以为然。
李冰最后说:“流经宝瓶口的水再一分为二流入两条主干渠,沿着这两条主动脉还要挖掘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渠道网,我们要保证整个蜀中的田地都能得到岷江水有效地灌溉。”
人们听了李冰的话,都信心勃勃地说:“如此,不出三五年,岷江便可治理,蜀中百姓亦可不再靠天吃饭!”
李冰听了,却摇头说:“不对,人不能胜天,只能顺天,所以蜀中也一定还得靠天。”
不日,一切准备就绪,在李冰的带领下,岷江的治理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全面开展起来。
护河金堤、宝瓶口、两条主干渠和成千上万的渠道网都同时开工。
李冰的设想是等上述工程全面峻工,然后才建筑分水堰(鱼嘴)来分江引流,一旦分江成功,便将内江堵塞,修建飞沙堰,等飞沙堰完工,最后打开内江水,使其流入宝瓶口,从而分散到无数的渠道网中以作灌溉。
在前期工程中,修筑金堤和宝瓶口工程的工作是极度艰难的。
由于岷江两岸都是细软的泥沙堆积体,本来在泥沙上打基础就非常困难,再加上岷江水的肆意流淌和冲刷,更是让工人无从施工。
今天才建成一段,明天就有可能被泥沙淹没;刚刚才筑起一段,转眼就有可能被江水淘空了基脚从而倒塌;更有可能连基脚都还没挖好,你才想放石块下去,已经又被泥沙填满了。
但不管如何困难,在李冰的毅力感召下,工人们无不以万分的热情和毅力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在岷江两岸建起了长长的金堤,使得岷江水开始按照人的意愿乖乖地流淌。
建金堤的困难在于基脚过软,而打通宝瓶口的困难又偏偏在于玉垒山过硬,每天虽有大批的工人在作业,可进度却慢得可怜。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冰带领工人们先用火焚烧岩石,然后再用人工开凿,烧一段凿一段,就这样一凿一凿地进行着,最终以不朽的毅力打通了宝瓶口。
在后期工程中,修建分水堰是异常艰难的。在沙石冲积很深的河床上,在岷江水流的冲击下,中流作堰,十分艰难。李冰起初采用江心抛石来筑堰,可经过数次的试验,最终都失败了。
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与当地的群众和民工们敞开心扉地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
李冰最后总结了众人的长处,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终于战胜了湍急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李冰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分水堰筑成后,汹涌澎湃的岷江水,依从人的意志,一分为二,进入内外江。
李冰还命石匠凿了三个石人,立在内江水中,用来观察水位变化,使水位保持在不低于石人脚、不没过石人肩的位置上。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根除了岷江水患,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蜀地百姓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
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
从此,CD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
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除都江堰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
李冰还在CD修了七座桥,这七座桥浮于主干渠上,是CD难得的便民设施。
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李冰还在蜀中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
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冰修完都江堰后,在SC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中,因过度工作,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享年56岁。
李冰病逝后,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SC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绩胜过大禹,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到汉代,人们雕刻了李冰的巨大石像,立在外江,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