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时候,班上有同学投稿。我家不宽裕,上大学的学费还是娘从亲戚那里东挪西凑的。看别人码字换来白花花银子,心里格外羡慕。我想自己上高中那会儿,作文也常被老师拿去当范文,心里不由起了投稿赚钱的念头。
待我将想法付诸实践,才晓得这稿费并不好挣,投出的十来篇稿子,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平白倒贴了邮费。
越投我越丧失信心,身边的朋友也嘲讽我的“作家梦”纯属痴心妄想。
后来有一天,我看到市级报上一篇故事不错,心里突然起了歪念:既然我自己的发不了,何不试试用别人的……
于是,一半是为了钱,一半是急于证明自己,我抄袭了那篇文章,将它投给A杂志。惴惴不安了一段时间,我收到A杂志的一位杨姓老编辑的回信。他在信里告诉我,我那篇文章被采用了,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杂志,他热情地称赞了我的文笔,希望我再次给他们杂志投稿。
虽然是抄来的,但署着我名字的文章发表了,还是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稿费寄来之后,我给我娘买了一件线衣寄回去,又给自己买了垂涎已久的英雄牌钢笔,剩下一些零钱买了两斤猪头肉,回报了寝室的兄弟们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关爱。
这钱来得容易,去得快,我刚把稿费发个精光,麻烦就来了。有读者发现我的文章是抄来的,写信到A杂志揭发。杨编辑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谴责我的抄袭行为,并要我退回稿费,否则将向我所在学校通报。
我顿时意识到后果严重,手忙脚乱地给杨编辑回了一封信,可怜兮兮地求饶,悔恨涕零地认错。我在信里告诉他我是一贫困生,父亲早逝,靠母亲卖菜挣的一点钱支撑一家老小的生活,我写稿或抄袭皆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若他向学校揭发我,我这个学期将得不到特等奖学金,这对我艰难的学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我希望他能够网开一面,缓一缓,容我想法子慢慢筹足稿费再退还。
我信里写的是我真实情况,也是因为之前在杂志上看过一文抄公被揭发后逃避处罚的伎俩,我情急之下便用上。
这招还真灵,那编辑在第二封信里语气缓和地说,念在我是初犯,且认错的态度诚恳,稿费就不再追究,希望我今后诚实做人,认真写稿。我信誓旦旦地向他道歉又保证,心里却沾沾自喜,这编辑可真好糊弄啊!
隔了些日子,尝过甜头的我又故态复萌。我从一本很老的杂志里抄了一个笔名叫“恩生”的作者的文章,这次我比较小心,将他的进行改头换面之后,投给A杂志,并且我还狡猾狡猾地将笔名也署作“恩生”,这样人家就不会以为我抄袭,顶多认为我一稿多投。我心存侥幸,心想我不可能每回都栽在这本杂志上吧?
给我回信的依然是那位姓杨的编辑,他在信中说,很高兴能看到我写的文章,这一篇他觉得不错,但是结局部分有些老套,需要修改。他在信中提了若干修改意见。
说实话,我本来不想改这篇文章。反正是抄的,编辑觉得不够好,我再抄一篇多省事。可是我当时认为这编辑叫我修改的原因是考验我的,他准认为,文抄公是不会去修改文章的,若我不修改,必是文抄公无疑。
出于掩饰的目的,我按编辑的要求修改了那篇文章。为了使自己修改的结尾,不与原作者前面的水平差距太大,我还很认真地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别人看不出这篇文章是两个人写的,才寄出去。
不久又收到杨编辑的回信,他在信中说,我给这篇文章设置的结局很不错,但是似乎与前面的部分情节相互矛盾,建议我将那部分情节也改一下,故事才合理。
这回我想,反正我结局都改了,还差这点吗?然后我又按编辑要求修改一回。
很快收到编辑第三封信,他觉得我的情节改得不错,但是通篇故事缺乏生动的细节,他希望我给这篇文章,再加一些画龙点睛的细节,应该就可以发了。
我收到信,有些不耐烦。但想着他说就可以发了,也勉为其难地按他的要求添加了细节。
而后,收到他的回信,却不是采用信。杨编辑说,整篇文章被我改得坑坑洼洼的,语言不够顺畅,如果能从头到尾再写一遍,会更好。
我一看,顿时怒了,不给发就不给发,这样来来回回,叫我改了又改,浪费我这么多时间,简直是在把我当猴耍。我一怒,就把他的信撕了。
不料,一个月却意外地收到他寄的新杂志,上面赫然登着我“抄”的那篇文章。我发现他后来自己帮我重写了一遍,语言明显比我修修补补后的原文流畅多了。而经过这几番折腾,文章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几乎没有原作者的影子了,所以我领这一篇文章的稿费,比领上一篇稿费心安理得多了。
日后,我再给他投稿,他依然啰啰唆唆、不厌其烦地要求我修改。我不再抗拒,顺从地按照他的要求把我抄袭或原创的文章改了一遍又一遍。至少我的稿子在他那里能发表,至少给他投稿不会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随着我修改的次数增加,我的原创水平有得到飞跃性的进步。渐渐地,我不需要再做文抄公了,且渐渐地开始有了名气,开始有编辑主动向我约稿。我便不再给那个杨编辑投稿了,一来他们杂志稿费较低,二则是我烦他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让我修改稿子。
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发表作品的原因,我进了一家杂志当编辑。因为又是作者又是编辑的缘故,我给自己起了个编辑名叫“小乔”。21世纪,我们已经开始用网络约稿。
有一天,我收到一篇电子邮件投稿。作者的笔名引起我的注意,署名是“恩生”,呵呵,世界真小。我不由认真地去看这位“老朋友”写的文章,写得很好,依然是我熟悉的风格。
待到文章末尾,当我看“恩生”留的联系方式,霎时怔住了。他写了一个我熟悉的名字和地址,杨×,××市A杂志。
那一刻,我才明白杨编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教我把稿子改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他能帮助我,又不伤害我自尊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