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9年冬天,辽国十几万军队由幽州南侵。他们渡过易水,攻破设在狼山一线的宋军边塞,来到了徐水南岸的遂城(今河北徐水西)。遂城是一个方圆只有五里的小城,那粘满青苔的城墙,还是一千年前的东汉刘秀安定河北时遗留下的。这样小小的孤城,在声势浩大的辽军面前,简直像洪水中的一个孤岛,不被淹没才怪哩!
近几天来,辽国皇帝和掌权的萧太后亲自到达前线,辽军的攻势比以往更猛烈了。萧太后亲自击鼓,激励将士攻城,可是宋军也不示弱,靠长枪弩箭,顽强拒敌。两军一上一下,战斗十分激烈。在“杨”字的大旗下,有位头戴银盔身着白袍的中年将军,左手持着盾牌,右手握着大刀,挺身站在城垛边,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延昭。只见他身手不凡,只要辽兵在城头一露脸,就被他一刀砍倒,从云梯上滚下去。经过几十个回合的较量,辽军见强攻不能得逞,就灰溜溜地撤退了。
辽军包围遂城已经一个月了,杨延昭带领手下两千多名将士,每天都要应付辽军的轮番进攻,处境十分危急。
这天,跟前的一个提辖来向他报告:
“禀告将军,赴中山府(今河北正定)的使者回来了。”
一个差官,身着辽国小军官服饰,奔了进来,见了杨延昭,忍不住痛哭失声。
杨延昭亲手扶起了他。
“傅殿帅不肯发兵相救,他说遂城这弹丸之地,丢掉算了。”
他说的傅殿帅,就是北宋王朝派驻在中山,主持河北军事的傅潜。差官已经冒着风险,三次化装混过敌营到中山求援,可是这个蛮横而又怯懦的将军,就是不肯出兵。
杨延昭沉默了片刻。自从敌军围困遂城后,他曾几次利用旧时的烽火台告警,可是每次的熊熊火焰,都招不来南边的援军,反而招来敌军更猛烈的进攻。
外援无望,得靠自己顶住,杨延昭心里想。
杨延昭童年就跟着父亲杨继业转战燕晋,三十多年的战斗生涯,练就他刚强的性格。面对着在场将士局促不安的情景,他只是平静地说:
“傅殿帅既然要保中山,我们就只好设法自保了,只要大家同心同德,也可守住遂城!”
将士们都表示坚守遂城。城里百姓也组织起来了,他们协同守军作战。
辽国中军大帐里,萧太后因为迟迟攻不下遂城,正在大发脾气,她手指着跪在脚下的几个将领厉声训斥:
“小小的遂城都攻不下,还能攻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吗?”
一个将领抬起头说:“这遂城虽小,可守将是那个杨继业的儿子杨六郎,好厉害啊!”
“放屁!”萧太后骂了一声,“杨延昭那小子算啥!他老子还不是我手下的败将!”提到杨继业,当年吃过大亏的萧太后更是怒气冲冲。她斩钉截铁地说:“不踏平遂城,誓不回军!”
辽军不断强攻,遂城守军越来越困难了,人心浮动。
这天傍晚,杨延昭在城楼箭道巡视,他俯视城里,鳞次栉比的市巷静悄悄,近处井槛边有几个妇人在提桶吊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原来是那个提着水桶的妇女,走在井沿薄冰上,滑了一跤。后面跟的妇女要上来扶,也因踏在冰块上,跟着滑倒了。杨延昭看到这一情景,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
他走下城楼,吩咐跟随的几个提辖官,分头向各门守将传令:“今夜三更之前,务必将城墙周围用水浇遍,不得有误!”将士们挨家挨户搜集大小水桶,准备夜里浇城。“用水浇城,没听说过。”“我跟随杨老将军二十年,可从没打过这样的仗!”“太公《六韬》、孙子《兵法》有这条战法吗?”
将士们虽然议论纷纷,可谁也不敢违令。夜里,他们把一桶又一桶的水挑上城头,浇下城去,才到初更天,遂城外层都被浇上了水。
天亮了,晨曦透过薄雾射进了这北国的古城。这时辽国大军又漫山遍野蜂拥而来。萧太后又把围攻梁门、保州的精锐部队调来增援。辽军还未走近城边,就跌倒了一大片,云梯和攻城器械也摔了一地。这时候不要说攻城,就是靠近城墙,也不可能。原来城墙上下早已结了坚冰,远远望去,全城银光闪闪,竟成了一座水晶城。城头守卫的军民,瞧见辽军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狼狈相,大声呐喊,敌人连滚带爬,胆战心惊。
忽然鼓声大作,城门大开。杨延昭亲自带兵出城冲杀,他们都穿着早已准备好的防滑草鞋,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