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真是不堪回首,曾几何时,我诞生于印度,再传入阿拉伯,今日才走进各诸侯的领土。我一出世,就横遭非难,说我是个惑众的怪物。发现我的人,竟被绞死,只因他借我“否定上帝创造万物”。第一个使用我的人,也被钉在十字架上,只因真理使邪恶感到恐怖。零的诞生,是数学界的革命。零的前面,也有一批批“狼孩”驻足。我怜悯,我也冷酷;我乐天,但也痛苦。我为亡灵祭奠,我为不平哭诉。我幼小的生命里,有血染的倒退与耻辱;我发展的过程里。有泪洗的文明与进步。哦,有时候,可怜的赛先生,竟不敢小声说一句自己“无”;妄为的德先生,没给我一点民主。一时间,我“独钓寒江雪”。尽管有各种旋律,赐给我一串没有化合的零族元素,我依旧憔悴,我更比黄花瘦;尽管有各种旋律,赐给我一点短暂的休止符,我又怎能让那些自以为是的生灵,欺凌我,践踏我,丢弃我,奚落我,说我空洞,讲我虚无!真善美的就存在,管他多数还是少数。我在理解我的人中求知音,科学和献身科学的人,永远不可征服,零的美和美的零怎能显示给那些无知之徒!
圆圆的太阳毕竟是辉煌的,闪光的还有那灵动的亿万星宿,每一个谜,都是一个无。我虽然日趋成熟,却还打着许多层埋伏,就发现宇宙里还有“黑洞”,零的整个世界里,每一个层次与结构都有需破译的密码与天书。谁能打开我更深一层暗箱,找到我新的功能与用途,谁一定惊呼:零的世界原本是个点金术。
吉列公司:创新无止境
金·吉列是一个发明家,他把眼睛盯着全世界男人的胡子,发明了剃须刀并投入生产取得成功。
1895年40岁的吉列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职业的需要使他十分注意仪表的修饰。一天早上当吉列刮胡子的时候,由于刀磨合不好,不仅刮起来费劲,而且还在脸上划上几道口子,懊丧的吉列眼盯着刮胡刀,突然产生了创造新型剃刀的灵感。于是他辞去了推销员的职务,专心研制新型剃须刀。新发明的基本要点是安全保险、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由于没能冲破传统习惯的束缚,新发明的基本构造,总是摆脱不掉老式长把剃刀的局限,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改进设计,其结果却不能令他满意。几年过去了,吉列仍是空怀雄心,希望渺茫。一天,他两眼茫然望着一片刚收割完的田地,一个农民正在用耙子修整田地。吉列看到农民轻松自如地挥动着耙手;一个崭新的思路出现了。新剃须刀的基本构造应该同这个耙子一样,简单、方便、运用自如,苦苦钻研了8年的吉列终于成功了。
1903年他创建了吉列保安剃须刀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新发明的剃须刀片和刀架。经过潜心经营,又过了8年,吉列保安剃须刀不仅打开了市场,而且还把销量扩展到了整个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吉列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时机。吉列对此紧抓不放,他以成本价格把大批保安剃须刀卖给美国政府,美国政府则以士兵应保持军容的整洁,给美国士兵每人发两支保安剃刀。这样赴欧洲战场作战的美国士兵把保安剃须刀的影响扩展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吉列的这种策略表面上一文未赚,实际上却产生了任何广告难以达到的效果。1917年吉列保安剃须刀销售了1.3亿支刀片,是吉列公司初创那一年(1903年)70支的近80万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然金·吉列去世,但吉列公司仍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做法,把数量巨大的保安剃须刀作为军用品供应美军,随美军走遍世界各地。由此,吉列公司获得了战后的巨大发展。吉列公司并未就此止步,在世界经营剃须刀片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吉列公司为保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坚持产品创新的决策,于1959年推出了新产品——超级蓝色刀片,称为蓝色吉列,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连续创下了吉列历史上销售新纪录。1962年吉列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76亿美元,利润4500万美元,市场占有率高达90%,利润率达到了16.4%,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吉列公司以高达40%的投资收益率在当时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榜首。到1968年,吉列公司创下了销售保安剃须刀片1110亿支的纪录。
但是,面对世界各国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吉列想一统天下实在很难。意大利不锈钢刀片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给了吉列公司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们措手不及。吉列公司在意大利的一统市场一下子被不锈钢刀片抢走了80%。随后不锈钢刀片又进入美国。吉列公司因拿不出和不锈钢刀片抗衡的新产品而节节败退。面对这严峻的竞争,吉列公司迅速组织技术力量,投入大量资金全力开发研制不锈钢刀片。在意大利不锈钢刀片问世1年零6个月后的1963年9月,吉列公司把自己的新产品——吉列不锈钢刀片投放市场,竭力和意大利刀片抗衡。两年后,吉列公司又推出第二代超级吉列不锈钢刀片。并且以新产品为依托,采取大规模广告宣传和降低价格策略,不久就把意大利刀片赶出了美国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1960年以后电动剃须刀问世,形成对吉列剃须刀的新威胁。吉列公司采取的对策仍是开发研制新产品,他们研制的“双排刃保安剃须刀”在安全、耐用、价格和能把胡子彻底刮净等方面,具有电动剃须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足以和电动剃须刀抗衡。由此可见,永无止境的创新思维的开发是吉列公司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船王奥纳西斯:乘间击瑕
闻名于世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是在一场空前经济灾难后才开始发达成功的。1929年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把阿根廷经济推入灾难的深渊。海上运输业也在劫难逃,首当其冲。奥纳西斯得知,加拿大国有铁路公司为了渡过危机,准备拍卖产业,其中6艘货船,10年前价值200万美元,如今仅以每艘2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他像猎鹰发现猎物一样,极为神速地前往加拿大商谈这笔生意。这一反常举止令同行们瞠目结舌,海运业空前萧条,1931年的海运量仅为1928年的35%,老牌海运企业家们避之唯恐不及,奥纳西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于海上运输,无异于将钞票白白抛入大海。许多人规劝他,好心的朋友们甚至认为他丧失了理智。他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复苏和高涨终将代替眼前的萧条,危机一旦过去,物价就会由暴跌转为暴涨。如果能趁机买下便宜物,价格回升之后再抛出去,定能赚到可观的利润。海运业虽暂受冲击,但随着经济的振兴,货物必将重新获得它应有的价值。奥纳西斯谢绝了同事和朋友们善意的劝阻,一意孤行,果断地将这些船只全部买下。果然不出所料,神奇的机会来临了,经济危机过后,海运业的回升振兴居各行业前列,奥纳西斯从加拿大购买的那些船只,一夜之间身价陡增。1945年,他跨入希腊海运巨人的行列。奥纳西斯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有优秀企业家的某种超前判断素质,这就是经营中有机敏过人、善于抓住空当见缝插针的本领,投资投到了点子上。
在采取这一谋略时,经营者要善于发现市场的“间”、“瑕”,主动出击,不失时机,采取投资行动,迅速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来,以取得竞争主动权。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一反常规
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1933年战争狂徒建立了纳粹政权后,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纳粹政权,异想天开地提出,要让每一个普通的德国人都能有2部小轿车。并下令由汽车设计专家菲·保尔博士负责设计这种命名为“大众”的小轿车,并强行规定价格必须在1000马克以下,好让普通的德国人买得起。这个价格比当时的汽车价格低了2/3以上,希特勒还要求,技术上要采用空冷式发动机,最高时速定为每小时100公里,耗油量限制在7百公里公升以下,可乘4~5人。无论后人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反常和狂妄,但这种要求却成为一种契机。廉价而普及型的“大众”车研究、生产和销售,都大大促进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通常一种新型车或新产品,总是根据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技术指标,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之后,再根据生产和流通等各方面的开支,严格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确定销售价格,而大众车价格的确定,完全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在汽车设计、研制、生产等八字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根据德国人的一般生活水平,硬性规定每辆车的售价必须低于1000马克。在这个一反常规、蛮横不讲理的价格决策下再去进行设计、研制以及生产、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工作。而且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满足价格低于1000马克的先决条件。然而,正是这种一反常规的价格决策,奠定了大众汽车公司后来兴旺发达的基础。大众汽车于1936年试车成功,1938年开始批量生产。希特勒下令要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标,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许诺给普通德国人的大众汽车成了泡影。生产大众车的工厂也就成了兵工厂,专门生产装甲车、各类军车、飞机发动机和地雷。后来,这个工厂遭到盟军的轰炸,被破坏了60%以上。战后恢复生产。1945年大众车的产量只有1785辆,这和英美等国的大厂家相比具有天壤之别。1948年,若卢特霍博士担任了大众汽车厂的负责人,他重新肯定了保尔博士设计的大众车的优越的特点,继续坚持大众车的生产,努力扩大销售。两年后,大众车的产销量从1945年的1000余辆猛增至8万辆,5年后增至13万辆以上。改变了德国汽车工业的落后面貌。“大众”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眼睛盯着当时世界大规模生产汽车的先进国家——美国,引进了美国的自动化生产线。20世纪50年代末,大众车产销量就已超过200万辆,1966年的营业额超过100亿马克,大众汽车公司位列世界汽车工业企业的第4名。目前,大众汽车公司已建设成功4个规模不等的同类工厂。1954年独资在美国创建了“美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总额达2亿6000万美元。1966年在美国销售的大众汽车已达50万辆,占美国销售外国车总量的一半。1967年销售量已占全美外国车销售量的60%以上。另外,在法国、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设有经营销售业务或兼营汽车装配业务的分公司。并在世界各国设有5000多个维修和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保持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世界市场上占领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获得了成功和胜利。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如果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也可以“出奇制胜”,那么,大众车制胜的奇,就是奇在连大众车的影子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它的销售价格。
索尼公司:敢为人先
索尼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企业之一,建有70余家分公司和3000个工厂,雇员达4万多人。索尼的电子产品畅销世界市场,每年的营业额约为40亿美元左右,已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企业。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索尼公司重视发展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决策。
1946年仅靠500美元资金起家的“东京通信工业公司”是索尼公司的前身。由于资金困难,起初只是专门修理收音机,并以优质服务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生意不错,公司有了一点积累。这时,公司的领导人井深就开始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产品。他们研究出的第一种新产品是一种真空电压表,很快就以优异的质量打开了销路。随后,他们自行开发研制的电位器和广播控制装置也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短时间内不断成功的新产品,使生产规模扩大,积累了相当的资金。索尼公司并未以此为满足,而是继续坚持重视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推动公司的发展。1949年的一天,井深在日本广播协会的办公室看到一部美国造的磁带录音机。这在当时的日本不仅一般人未曾见过,就是技术人员也只有过耳闻。索尼公司意识到,这种新产品在日本将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他们马上就购买了磁带录音机的生产专利。生产中最大的困难是制造录音磁带。技术先进的德国和美国早已先后成功地生产出录音磁带,而在当时的日本不能生产,而且根据当时日本政府关于进口的严格规定还不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索尼公司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解决制造磁带的问题。他们抓紧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磁粉,尔后又富有独创性地用纸代替塑料,制造纸基录音磁带。这种纸基录音磁带在强度上虽比塑料磁带差,但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索尼公司终于把自己制造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即索尼公司第一个电子新产品推到了市场上。但是,由于这台录音机体积大、价格高,重量达70余斤,所以在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显然,问题主要在录音机体积过大和价格昂贵。要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公司精选出技术骨干集中攻关,经过10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制造出了一种价格降低一半以上,一般人都可以提着走的轻便录音机,并打开了市场销路,使录音机成为日本的一种常见的普及商品,使公司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1952年,美国人发明晶体管的消息传到索尼公司,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在电子工业领域引起的新的革命。索尼公司立即派人飞赴美国,对晶体管进行详细深入调查。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索尼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了运用晶体管技术设计制造小型袖珍收音机的宏伟设想。他们先以2.5万美元购买了制造晶体管技术的专利,但运用这个专利生产的晶体管只能用于低频放大,不能完全满足制造小型收音机的需要。为此,索尼公司又集中力量攻关。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性能的晶体管。索尼公司乘胜前进,全力以赴投入研制小型袖珍收音机的工作。经过努力,完全解决了收音机中与晶体管配套各种元器件的小型化,成功地研制出世界第一个袖珍晶体管收音机,这比日本其他企业提前了两年。小巧玲珑的袖珍收音机人见人爱,第一批200万部一投入市场很快被争购一空。日本国内市场的畅销形势,鼓舞了索尼公司的士气,增强了他们开拓世界市场的信心。1960年索尼公司独家投资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美国索尼公司。随后,索尼公司又逐步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