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的围墙。
水磨石的甬道。
一度不变。
贤清王府的墙内墙外。
各色花瓣纷飞飘零了两度。
黄绿、青绿、墨绿、浅黄、杏黄、深黄、深褐,颜色的转换在或长或短的枝头上演了两轮。
王朝义府上的高墙外不知何时由青砖改成了****涂墙。
墙头探出的枝枝丫丫、花花朵朵蔓过漆黑如墨的墙檐瓦片。
光线将它们飘忽移动的影子镂在****的壁上。
光影移动间,如同幅活动着的花木水墨画。
间或有啼鸟在花影墨画间穿梭,画面又转成了花鸟水墨画。
画面再转。
一只纤纤素手探出了墙头,力度纤浓恰当地按住墙檐的瓦片上。
一缕高高束起的青丝冒了出来。
发丝在风中丝丝缕缕地飞扬开去,每一丝都传递出飘逸出尘的气息。
半张芙蓉面露了出来,与旁边地蔷薇两相交映成趣。
扒在墙檐上的手变成了两只完整人手,与花儿交映生辉的脸变成的整张的。
只是那手上所拢的袖子却是麻布材质。
那半张芙蓉面的下端,本来如三月新柳的薄唇旁。
长了颗拇指大小的黑痣,痣的中心点,还有一根粗如猪鬃的粗粗的黑毛。
好好地一张脸,就这样被这颗黑痣给毁了!
**********
王音绝边翻墙边抱怨,都要怪府里的家丁多事。
一月前,她翻墙出去,满身酒香地回来的时候,刚好被府里巡园的家丁发现,当下立即报到王朝义老爷子处。
气得王朝义山羊胡须乱抖,当下不顾李氏劝阻,动用了王音绝到本家来后的第一次家法。
一棍一棍下去,王音绝屁股瞬间开了花,这才老老实实在床上躺了一个月。
期间李氏坐在她床边,白手绢不知哭湿了多少条,只怪王老爷子下手太狠。
王音绝躺在床上还要强作笑脸,不断讲笑话安慰她现在的娘亲。
这不,伤势才好,这主儿又要开始老行当----逛街了。
不过现在她多了个共犯,丫头翠儿。
此刻翠儿正被她的娇足踩踏着。
翠儿本来是个极老实本份的丫头,也正因为此,才被王老爷子调配过来专门服侍王音绝。
不料才三天时间,翠儿就被巧舌如簧的王音绝收伏为同犯。
翠儿也不过是个才十一岁的小丫头,自小跟在李氏面前服侍,甚少出过王府。
王音绝将外面的花花世界讲与翠儿听,听得翠儿心驰神往,对她口中那个精彩的世界向往不已。
**********
东城外一座荒芜多年的宅子。
三年前的主人在朝堂身居要职,来往者莫非王候将相,门口多是车水马龙。
再风光又如何,一朝触怒君威,还不是落得合宅上下七十六口人命午门外身首异处的下场。
当时才即位两年的小皇帝执意要为死去的先皇帝重建陵墓,就有大臣石天南献上一番邦巧匠狄秋杰,据说其手艺之深、技巧之精,普天之下无人能出其右。
皇帝一道旨意下来,狄秋杰耗时三月,为先皇帝设计一记念高台名曰“莫琅台”,台上设一金龙,欲集天下所有黄金铸其身。同时征民夫三千,西上昆仑山脉采取天下至宝----血玉,欲以其精琢为金龙之眼。
血玉别名回魂玉,传说有令死者回魂的功效。只是此玉极为难得,非得上终年雪封的昆仑山顶的天池,凿开万年冰封的天池,方能开采。
皇帝为全己孝心,强令三千民工在寒冬攀上昆仑山脉,一路摔伤、死伤无数,俱是落得尸骨全无。
还没到得天池顶,三千人命死得只剩十几号人。
皇帝一听得没有如时采得血玉,立即下令将负责此事的大小官员一律处死。
宰相李仪力谏免去与此相累官员罪名未果。
皇帝又复下令重新征集民夫五千人,重上昆仑天池开采血玉,此次采玉再不成功,就将所有民夫家人死罪论处。
强征民夫的同时,官府又奉命将所有被征民夫的妻儿老小扣留。
一时间惹得民间哀声四起,百姓怨声载道。
然而朝堂上所有官员均清楚这任皇帝年纪虽然不大,统治手段却是铁血作风,都不敢对皇帝有半丝不敬。
对于民间的滔天怨气,更是无人敢奏。
独有陪伴先朝礼仁皇帝治理了几十年江山的宰相李仪铁骨铮铮,一人顶风上奏,寒冬腊月,在皇帝寝殿外捧着奏折跪了三天三夜。
三天三夜未曾进过一粒米,喝过一口水。
而少年皇帝却仍是对他不理不睬,朝堂上更无一人施以援手。
纵然有人同情远远观望,但一见小皇帝超乎年纪的冷血表情,还是暗地里叹口气远远走开。收养了李音绝的王朝义便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其实他当初未曾不是抱着济天下之民的伟大理想入了仕,还选择了御史这个官职。
力谏皇帝,维护朝延政治清明本是先朝礼仁皇帝为御史定下的责任。
可王朝义想想自己身后的一众老小,索性闭耳敛目,对小皇帝的一切作为不发表任何看法。
皇帝也乐见一群大臣兢兢战战的样子,除了开采血玉,又下令征集天下黄金,用以炼就金龙。
最后,还是贤清王出面代皇帝接了李仪的折子。
但折子究竟有没有递到皇帝手上,抑或是皇帝接了折子有没有看,没有一个人知道。
只是这折子递上去没有对皇帝“孝敬”先皇帝的行动产生任何影响。
李仪本已年过四旬,被人抬回家,足足在床上躺了半月方能勉强起身。
一听皇帝还是执意妄为,不顾周围人劝阻,官轿也不坐,一路歪歪斜斜地走进朝堂之上。
当了满朝文武的面,大斥小皇帝有背先皇遗训,非但不为民益思量,反而弄得民间怨声载道,实在是个昏君!
小皇帝一听“昏君”二字,立刻气得龙颜大怒,他自先皇帝去世后就变得行事乖张、残暴狠辣。
又如何容得下李仪在满朝官员面前如此呵斥自己?自己这个皇帝的颜面何存?
先前的礼仁皇帝,对性格耿直的李仪一直欣赏有嘉,说他是自己的明镜,可以从中窥见自己所有的不足。
而李仪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也极难得地将少年时期耿直个性保留下来,还官运享通,一直升位至宰相。
如果说李仪是千里马,礼仁皇帝是伯乐,那么当今的小皇帝如今就要做这杀马之人。
一道圣旨下来,李仪府上下七十六口人全部关入天牢。
临刑前,小皇帝反常地将李仪召到面前,摒去左右。
说只要李仪不再干涉他修建莫琅台,那么所有的罪责均可以替他免去,还保证他官复原职。
李仪却只有铮铮一言,这李府七十六口人的性命和莫琅台只可存其一。
小皇帝气得破口大骂李仪迂腐至极,他不过是全孝敬父皇心意,这有什么过错?
青天朗朗,纵然身死,吾心无愧!
李仪大叹一句,昂首阔步走出皇宫。
随后便是本文开头一幕。
不过李仪“青天朗朗”的几句话倒是不知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民间。
民间从此开始便有了“李青天”的说法。
触类旁推,以后只要是为民办实事的官员,老百姓都在其姓后缀以“青天”二字作为美称。
**********
此时,音绝极为美丽的身影站在荒宅的大门外。风吹拂过她的衣裙,袅袅似仙子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