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四五岁就上学读书,开始进行文化学习,为孩子整个人生奠定知识基础,这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凡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获得优异成绩,这就需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文化学习
注重孩子各科全面发展
詹姆斯博士认为:孩子身心发展有一个过程,在知识增长、道德认识、情感培养、行为控制、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的。但近年来,出现了令教育学家十分担忧的倾向,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心理生理还无法接受的年龄时,灌输了一大堆孩子无法接受的知识,并用大人的意识强加干涉,早期定向、设计各式各样的未来,而不考虑幼儿是否能承受。尽管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重智力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往往欲速则不达,把孩子本来存在的创造潜力淹没了,有时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龄前是幼儿全面奠基时期,我们不仅仅要给予知识灌输,而且还要让幼儿在身心愉悦中接受知识和道理。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意志、兴趣、爱好、理想、性格等都与幼年时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个性有直接影响,使幼儿从小富于好奇心、爱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由此看来,父母对子女智力发展的要求,必须是可行的,高于幼儿原来水平,而且经过努力还能达到,同时又要给予他们希望和信心。这就需要父母们明白这样一个目的,教育孩子不是为了他能在眼前背几首儿歌,念几句名言,而是为孩子将来能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甚至不惜工本,有的让孩子参加训练班,或亲自教授,进行学前培养。应该说这是好现象,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但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某些特长,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想过早进行定向培养,想让孩子将来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这些愿望是好的,但如此盲目给孩子设计未来,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对幼儿过早进行定向培养好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它违背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但可以肯定的是定向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是很重要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一个人不可能学尽天下知识,只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二种学科。所以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准才能的生长点,尤其是最佳生长点,即孩子最适于干什么,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才能,但是这个定向,必须是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的。只有在最基本的知识上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才能一步一步迈进成才之门。人为地过早定向,将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所以过早给孩子定向,偏科发展,其弊多利少,这样的人一时突出,但基础不牢,其发展有限。
人类的知识,本来是一个整体,为了研究方便,才分成了不同学科,这些学科也是互相联系的。有的父母片面地认为,自己喜欢文学,孩子将来也要向文学发展,于是对数学就不那么重视。一旦定向培养未能如愿,基础知识的底子又没打牢,岂不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到那时后悔晚矣。
过早地定向培养使孩子得不到全面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是不可取的。
艺术是一个高贵的殿堂,受到人们的崇尚,年轻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培养成艺术人才。于是,社会上一些专门培养孩子的绘画班、音乐班便应运而生,这些新事物肯定会给我们未来的艺术世界增添奇花异木,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专门艺术人才的。正由于父母们对孩子的希望太高,他们往往节衣缩食为孩子买钢琴,送训练班,创造一切优裕条件,以盼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会成为钢琴家、画家……可事实上,有些经过训练的孩子却长进不大,这很令父母伤心。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专业艺术家的成才中,除自身努力外,是要有天资的。有些孩子具备培养成专门人才的条件,有些呢,不具备或具备不多,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本身在智力的各组成部分上具有差异。比如记忆力,可分为直觉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种类型,前者对物体、图画、颜色、声音的记忆较好,而后者则对词、数、概念的记忆较好。
在这两类型中,前一类适合学习艺术,后一类适合学习科学知识。著名的学者达尔文年幼的时候,家里让他去学习神学,结果学习成绩很差,被认为低能,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且擅长的是动植物学,这种家庭培养违背孩子特长的方式延缓了达尔文成才的时间,因此,他50岁才写出著名的科学论著《物种起源》。所以,在父母培养孩子才能方面,不应以父母的意愿代替孩子,首先应该观察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并了解孩子智力的特点,适不适合这方面的发展,再做出决定。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孩子的才能,使他们成才。
此外,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就更需要父母按人才发展的规律特点办事,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勉强从事。
培养内容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也称为求知欲,是一个孩子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成功都始于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动机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会产生无穷的动力。
一般来说,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它是由学习过程本身以及知识的特点引起的。间接兴趣是对学习后果的兴趣,有时孩子对某些具体活动或学习过程并不直接感兴趣,但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如得高分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等等,以此促使自己坚持学习,这便是间接兴趣。
可以说,这两种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学习、工作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缺乏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所以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共同探讨学习中有趣的事情孩子一开始学数学可能觉得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时家长与他一起探讨算术与日常生活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密切联系,并与孩子一起分析实例,数学就有可能变得越来越有趣。
例如,孩子在学习分数时,家长提出与孩子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带有分数含义事物的建议,在共同探索中使孩子了解了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高成功的概率孩子在某一件事上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地增强,兴趣也会与日俱增,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相反,总是体验失败会使孩子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并丧失学习兴趣。因此,父母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的成就,哪怕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也不忽视,同时,家长要适时适量地帮助孩子清除学习上的拦路虎,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有时孩子对学科内容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并不一定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让孩子到实践活动中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还会切身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敦促其进一步学习。因此,如果孩子对数学缺乏兴趣,我们就鼓励他去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做数学趣味题,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利用兴趣转移在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因势利导,转移到学习上。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但喜欢做轮船模型,妈妈就可以采用以下几步转移兴趣的方法:首先,要求孩子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能做模型,这个要求将数学学习与模型制作建立联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对自然学科的关注;其次,当孩子做作业非常认真努力时以买新航模等做为奖赏物,激发孩子对学习数学产生间接兴趣;最后,妈妈爸爸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模型并不断启发、诱导,使孩子明白模型制作与学习数学的关系,当孩子明白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就会逐渐将对模型的兴趣转移到学习数学上,自然而然产生了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方法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
笔记可以说是备忘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记忆途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是一种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笔记可以起内容提要的作用。只要方法运用得当,会对我们记忆和巩固知识有很大帮助。因为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听到看到的所有知识都准确无误地单靠脑子记下来,不过有时记下的东西过一阵就忘了,这种缺陷就得靠笔记来弥补了。所以才会有“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遍”的说法。
记笔记要弄清楚记些什么。记课堂笔记切忌两种倾向:一是逐字逐句记老师的原话,结果因为速度跟不上,反倒把重点漏掉了;二是只记标题,内容空洞。一般来讲,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应该记下来。但是,仅仅记住老师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够,还要把难点、疑点找出来。这样做首先是找出了课堂听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为以后章节总结打下基础。当然,不是只有在预习时找到的问题才是需要记的,听课时随时发现的问题都可以记下来,这是新的疑难点,可以供自己在课后思考或向别人请教。即使暂时理解了,也可以用来防备忘记或加深印象。
其次,记笔记切忌滥,切忌什么都想记下来。只要作过预习,不难记住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有的,哪些是课本上没有或自己不理解的。根据自己对课文掌握的情况来确定自己记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第三,笔记是一个提纲式的,它应该使你一看到就能回忆起课上的主要内容和能够给你提示。因此,记笔记还要掌握一点,就是记精华,记重点。精华,就是常说的“画龙点睛”之处。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在某些地方总结性地说几句,或者对一些地方作点评论,甚至看起来好像是题外的话。这些话往往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样的话也可以记下来,因为不仅它本身是对课堂所讲内容的提示,还可能在过了许久之后使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给我们以新的启发,让我们感到茅塞顿开。
有不少人感到记笔记吃力,跟不上老师。有时记了上句就跟不上下句,或者顾上听就顾不上记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掌握一种既省力又能记清楚的方法。
首先,笔记不能像抄课文一样字句不漏,文字要简洁。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术语可以用其中的一两个字来代替,甚至可以用字母来代替,同时可以用删节号、破折号跟随其后,以提示自己这里是省略。还可以用注释性的语言或者能使自己产生联想的一些词。但是采用这些方法有一点要十分注意,就是所用的笔记语言必须是自己熟悉和能够看懂的。如果为了一时省力,过后自己也看不懂,那就前功尽弃了。如果能够学点速记法,记笔记的效率就会更高了。
当堂巩固知识的方法
当堂巩固知识,需要有课前预习作为基础。否则,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在课堂上就只能全力以赴对课文进行了解,没有多少时间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自然就更谈不上巩固了。
教师在讲课中,总要有些停顿或者穿插一些非本课内容的东西,在这种时候,一般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对刚刚讲过的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思考。如在上语文课时,在老师讲过一个段落之后,可以利用他读下一段的时间,把上一段的主要内容回忆一下,大致归纳一下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和其中出现的特殊概念。这样做,既巩固了上一段的知识,又可以由此联想到下面将要讲的内容。无论什么课,中间总要有一点间歇时间,这段时间应该抓紧。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把前面讲到的知识中的重点、难题和疑点找一下,寻找问题的过程就是复习的过程。另外,应该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但是,这个机会一定要争取,不能因为自己不一定能得到机会就放弃。无论自己是否有机会回答,只要有这个愿望,就会动脑筋去思考,就要想法把前面的知识更好地总结出来,有一个较正确的答案。即使自己不回答,也要注意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别人又是如何回答的,自己的答案有哪些遗漏,也就是所谓的取长补短。
教师在讲课时,常常会引用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其他书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会使人对所讲的知识产生较深的印象。但是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应该想到老师讲这种内容的作用,它们与课本内容的关系。这也就是在把老师教授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加工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课堂上巩固知识,不应该与其他学习方法割裂开来。比如记笔记,也是巩固知识的方法之一;又如积极参加讨论,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结,并且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等等。
做作业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实践的问题,无论学哪一门功课,课堂上老师讲的,本上记的,课外阅读的等等,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如何把它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有些学生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实际上,做作业,就是检验和培养自己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个机会,也是一种实践。
做作业不仅要讲究方法,还要有良好的习惯。每天在什么时间做作业,要形成规律,不要轻易地挤占写作业的时间。这样做,开始可能会不习惯,总想干点这个干点那个。强迫孩子适应一段时间就会习惯,而且一到了这个时间,就会想起应该做作业了。只有这样,孩子在做作业时能做到精力集中,不去想别的事情。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养成好习惯,对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做作业最好不要坐下来就写,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这不仅是说把一切需要的文具和参考书准备好,还指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精神准备,是先稳定一下情绪,使精力集中到眼前的事情上来。不要急于打开作业本就写,而是先想一下,今天上了几门课,哪一门课自己收获比较大,哪一门感到疑点较多;今天的作业有几门,先做哪一门。一般来说,做作业是先易后难好些,因为感到吃力的作业总要多占用一些时间,多费一些脑子。如果在一开始就把许多精力集中在一门功课上,待这一门功课做完,容易对随后的作业失掉兴趣,精神上也会感到疲劳,影响以后的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