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2—40—8第二组:3—7—46—2—8第三组:5—2—7—99—4—8—6—1例3家长依次念下列三组材料,每组必有汉字和数字。家长每隔一秒钟念一个,念完后先让儿童按顺序复述数字,然后再让儿童按顺序复述汉字。如,家长念:“8—天—6—纸—2—车”;儿童:“8—6—2”;“天—纸—车”。
第一组:“8—天—6—纸—2—车”
第二组:“3—好—4—水—2—书—7”
第三组:“9—跑—6—球—4—床—5—电”
理解记忆能力
所谓理解记忆,就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查关键、抓概念、确定中心内容为手段的读书方法。
它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大脑逻辑思维的能力,把理解作为快速阅读的基础,用三个步骤(抓关键词、概念、中心内容)对阅读材料进行迅速、有效的鉴别,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作用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迅速、有效的鉴别,而收到速读效果的。
这一方法适用的范围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其他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的(即总体上的)鉴别;
另一方面,是对阅读物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鉴别,甚至可以对一句话或几句话进行鉴别。
其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步骤上。
这三个步骤简略地说,可用挑、跳、联来表示。所谓“挑”,就是挑出关键词,这是鉴别阅读法的第一步。“跳”就是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两个步骤,就是抓概念与确定中心内容。靠什么办法“抓概念”呢?靠把关键词“联”起来推理。又靠什么“确定中心内容”
呢?靠把概念“联”起来进行分析、思考、判断。
抓关键词什么是关键词?从什么地方去抓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找关键词,首先到句子中去找,然后到句群中去找。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由词和词组成。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你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在语音上句子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你在连续说话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明显的间隔。在书面上,句子的停顿和语调是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的。
句子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词,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起关键性的作用往往是句子中的主干词,也就是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即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
谓语中的主要成分,往往就是我们要抓的关键词。
代词,只具有替代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成为要抓的关键词。
名词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它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动词有不及物动词(即自动词)和及物动词(即他动词),它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
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它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这些词对句子表达的意思起关键作用,是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中心词。
抓关键词更多的要从这些方面去抓。
关键词除从句子中去找以外,还要注意从句群中去找。找句群的关键词的方法与找句子关键词的方法大致相同。
在句群中找关键词常常出现数目较多的关键词。遇到这种情况,要进行比较、筛选,留下最能表示句群中心意思的关键词。
找概念不论哪篇文章或哪本书都少不了概念,没有概念,就没有文章和书的存在。
怎样才能找准概念呢?
概念与词语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一个词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般说来,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是表达概念的。
你找概念也要注意从这些词中去找。抓着关键词后,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正确认识某种事物有属性的反映,这就是找到了“概念”。
确定中心内容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确定阅读物的中心内容呢?
第一、二步骤为第三步打下了良好基础,抓住概念之后,再使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对阅读物的各部分作一番追忆、思考,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或材料的中心内容都是有机地渗透在各个部分的,也正是如此,中心内容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把各部分的中心意思综合起来便成了全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中心内容。
这里的重点是要靠理解。
理解的过程是:在句子中抓住了关键词,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抓住了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把各部分的内容归结成简明的、逻辑性的若干观点,再把这些观点组成一个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主题思想,这也就是中心内容、全脑速读记忆鉴别法适用于选读,选读后确立下来的阅读物仍然有必要进行精读。
记住:先易后难,先小后大,逐步提高。
整体记忆能力
所谓整体记忆法,就是从一本书的全体上进行阅读。这里所说的“全体”不仅包括全部内容或全体结构,它还包括:作者是谁,出版年、月、日,印刷次数与时间,字数多少,发行量如何,外界评价怎样等。
它不是就某个部分或几个部分进行评价,它是把涉及到评价的各有关因素集中进行分析,进行总的评价。
当然,在这些因素中也有主次之分,有些因素收集得也不可能齐全。
但它需要这样做,这是整体阅读法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整体全脑法与一般阅读法显著不同的是,一般阅读法是读后评价,整体记忆法的阅读动机就是先评价后阅读,在评价中阅读,在阅读中评价。其实,这种作法并不稀奇,在你的生活中也常遇到这类现象。比方说道:有人向你推荐一本书,你的第一个问题很可能就是,这本书怎么样?
你开始对它进行评估了!
有人说道:这本书写的可好啦!你也许就会这么说道:“是吗?好在哪里?你说说吧?”你开始具体了解,由你的朋友进行具体评价了。
这一过程,就是通过评价、挑选书籍准备进入阅读的预备阶段。
当你到书店去购买图书的时候,假若事先没有确定的购书目录而是现从陈列书中选购。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在对书的评价中进行挑选的。你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这本书怎么样?我适用吗?喜欢吗?
当你买回一本书之后,阅读开始了,对书的评价心理活动仍然没停止,你会这样想:这本书真的不错吗?让我好好看看。
整体阅读法,就是把我们阅读活动中的这些客观行为加以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一种读书的科学方法。
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阅读一开始,就把对书的评价作为阅读动机诱发阅读活动,并使评价活动伴随全部阅读过程。由此,便出现了第三个特点:阅读与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自始至终同步进行。
离开了理解,评价无法实现。离开评价,理解缺乏内驱力和目标。因此,两者始终保持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整体记忆法的作用:通过对书的总体评价,迅速有效地吸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书的评价,在众多的书籍中,有效地挑选你最需要的书籍,提高读书的质量与效率。
整体阅读记忆法适用的范围就一本书来说,它适用于初读、略读,用这种方法对一本书有个总体认识,同时挑选出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就某一类或全部图书说来,它适用于选读。在众多的书籍中迅速、有效地选出有价值、你所需要的书籍。
目前,一股庞大的信息流不断向你涌来,令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在信息激增的形势下,一方面为你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重复甚至信息过剩现象。
信息增长速度,此时此刻不但没有减慢,而且还在加快。因此,在信息日益激增、图书以及各种出版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会整体阅读法,迅速有效地选择书籍和其他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全脑记忆法从文字信息中提取构成整体评估的各项因素。
这些因素有:
1.书名和作者姓名,作者在某方面的知识与知名度,该书写作日期。
2.该书出版机构、出版日期、印刷次数、印刷量、该书文字数量及价格。通过第一项,可以了解书名与作者的有关知识状况及该书写作的历史状况;通过第二项,可以了解该书出版历史年代,发行数量,该书的文字信息量;出版机关也往往反映了出版物的目的、意义与某些作用。
3.该书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4.该书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
5.该书的主要部分或章节。
6.该书写作时依据的参考资料、数据。
7.与该书相类似的出版物主要的有哪些。
8.社会上对该书的评价。肯定的、否定的、争论不一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你认为该书具有哪些新思想、新观点或特点。
10.该书究竟有什么实用价值或某种具体作用。
这十项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评估体系。
一次将这十项因素收集全可能会有困难,要逐步完善。不过,当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所采用的是整体阅读法,那么就要按要求去积累材料,并迅速、有效地作出判断,是你需要的就挑出来精读,反之就不读。
大学才子认为,上述十项中,最重要的是四、五、九、十等四项。
不同阅读法的交替使用与变速阅读;整体全脑记忆法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与其他全脑记忆法和一般阅读法综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于是形成一种变速阅读状态。譬如:当收集十项因素时,需要用全脑记忆扫描读法。
当从书中找出精华部分需要精读时,便用一般阅读法(即传统读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慢读法)。
由于读法在交替,便自然出现变速现象。这种交替和变速有利于理解,有利于记忆。
整体阅读法的练习通常需要用一本书或一份材料来进行练习。
练习前需做好一项准备工作:熟悉十项因素的内容,并列出一个表格或用一个专门记录十项因素内容的收集情况的记录本。
练习开始后,应当记下每次练习时间,看自己用整体阅读法读完一本书需多少时间,以便下次练习做比较。
十项因素中要注意抓住重点,练习中,要注意不同阅读法的交替使用与变速阅读。
逻辑思考能力
借助逻辑的变换,可以从已知推出未知,从现在推出将来。
著名诗句:“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典型的逻辑想象。
汉斯是个德国农民,他因爱动脑筋,常常花费比别人更少的力气,而收获巨大的收益,当地人都说他是个聪明人。
到了土豆收获季节,德国农民进入了最繁忙的工作时期。
他们不仅要把土豆从地里收回来,而且还要把它运送到附近的城里去卖。
为了卖个好价钱,大家都要先把土豆按个头分成大、中、小三类。
这样做,劳动量实在太大了,每人都只有起早摸黑地干,希望能快点把土豆运到城里赶早上市。
汉斯一家与众不同,他们根本不做分捡土豆的工作,而是直接把土豆装进麻袋里运走。
汉斯一家“偷懒”的结果是,他家的土豆总是最早上市,因此每次他赚的钱自然比别家的多。
原来,汉斯每次在往城里送土豆时,没有开车走一般人都经过的平坦公路,而是载着装土豆的麻袋跑一条颠簸不平的山路。
两英里路下来,因车子的不断颠簸,小的土豆就落到麻袋的最底部,而大的自然留在了上面。
卖时仍然是大小能够分开。由于节省了时间,汉斯的土豆上市最早,自然价钱就能卖得最理想了。
汉斯这种巧妙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逻辑想象的成功方法,看起来并不惊天动地,但却能开启我们的大脑。
假若你具有这样的逻辑想象能力,就可以在自己的成功过程中做得更好了。
同样是运用逻辑想象,日本明治糕点公司做得更为巧妙。
某日,明治公司在东京各大报纸同时刊出一份“致歉声明”,大意是说,因操作疏忽,最近一批巧克力豆中的碳酸钙含量超出了规定标准,请购买者向销货点退货,公司将统一收回处理,特表歉意云云。声明刊出后,人们对该公司认真负责的精神大加赞赏。
其实,该公司早就预见到碳酸钙多加一点对人体并无多大的影响,不会有多少人为此区区小事专门跑去要求退货,但这种兴师动众的宣传,却可以使该公司声名鹊起,给顾客留下良好印象。
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广告策划,确实从此以后,顾客更愿意购买明治的商品了。
在市场营销及广告策划中,巧妙地运用逻辑想象,不仅可以产生非凡的宣传效果,拓展市场,有时还可以缓解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提高自己的信誉。
不同角度思考能力
“不要走极端!”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也这样劝导别人。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过,当他们这样的时候,本身已经在“走极端”了。并不是任何极端都是有害的。在创造性活动中,“走极端”的思考方法,恰恰有着别的思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英国科学家何非说:“科学研究工作就是设法走到某事物的极端而观察它有无特别的地方。”一般说来,人们习惯于观察事物的平常现象,这种现象很难使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而走到极端,平时观察我们不太注意。也不易观察到的特点,则容易有所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潜在才能总是在最艰巨、最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许多事物只有借助新技术,将其特点不断推向极端,才能使其本性充分显露出来使研究者有新的发现。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此点。正是借助于高能加速器和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微观粒子的运动推向了极端,它们的本性才充分暴露出来,也才有了原子核物理学的今天。
站到事物的极端去思考问题,只是不同角度思考法的一个内在部分。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众多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有正面、反面、外面、里面、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等。而同一个事物,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站在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反映了事物的一部分,再把这些部分综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全面性的认识。
运用不同角度思考法的步骤大致是如此。一、当我们将某一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时,先从思想上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侧面,分解得越多越好。每一个侧面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研究对象。在思考中,我们还可以把研究对象的每一侧面都放在不同的条件下来考察。三、用辩证的观点,将对研究对象不同角度、不同条件下的思考综合起来,使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形成一个立体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网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研究对象的新的特点。
培养孩子阅读能力
文字、书籍是记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是读书,有的人一目十行、只看一遍就能掌握书的大意;有的人读上好几遍却仍然不知所云。这实际上就是人们阅读能力的不同所导致的。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对所读的文章或书籍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